周恕
[摘? ? ? ? ? ?要]? 職業學校教學大賽開展得如火如荼,各校既要提升教學大賽的成績,更想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以蘇州某職業院校為例,從提高“標準”意識,創新使用教材;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做好資源共享和培訓,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高學生核心素質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關? ? 鍵? ?詞]? 教學大賽;教學質量;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076-02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整個職業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2015年開始,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大賽開展得如火如荼,旨在引導職業學校教師回歸真實課堂,聚力教學創新,合理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相匹配,發揮大賽的指導和輻射功能。
各職業院校既要提升教學大賽的成績,更想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索和探討。
一、提高“標準”意識,創新使用教材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無標準難以發展。教學標準包括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蘇州市2019年4月最新發布的職業學校教學能力大賽的通知,明確規定參賽內容應依據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標準(大綱)、大類專業課程教學標準(大綱)、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和省教育廳頒布的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標準(最新版)進行選擇,且提交的參賽材料也要包含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大綱)。
課程標準是規范教學與評價的綱領性文件。新課標既指明了“教什么”“怎么教”,更明確了“為何而教”“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師備課、上課、考試命題、教學質量監控的依據和尺度。加強對課程標準的解讀、研討和使用,可以改變目標不明確、定位不精準、內容不精細、方法不恰當的低效教學。因此,要想提高教師的教學境界和教學水準,需要加強課標意識。
而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地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資源,也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但教材并不等于課程標準,更不是課程標準的唯一體現,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利用,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創新性地使用教材,必要時,對教材的章節順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重組與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補充和豐富教學資源,使教材的使用能真正落實課程標準的規范,為教學所用。
二、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大賽的火熱帶來了唯“技”是圖的課堂教學狀態,很多職業院校教師盲目跟風,過分追求高大上的信息化手段,設置炫目多彩的活動,導致學生應接不暇且疲于應付。
在我校近年的校級比賽和公開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應用諸如手機簽到、彈幕搶答、闖關游戲、播放微課、平臺上傳作品等信息化手段,每個教學環節都運用到不同的信息化方法,“炫技”多、交流討論少,課堂氣氛沉悶。歸其原因,還是忽視了信息化手段背后是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改革。
新課改的發展時期,出現了一些新的職業教育課程教學理念。比如,理實一體,工學交替,做學教合一;融于情境,寓于活動;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教導學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理解新的教學理念,在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課程教學策略與模式。
以我校為例,部分教師已經在嘗試“混合式教學模式”,采取“課前+課堂+課后”模式,充分結合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教師首先要合理設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活動,課前將微課、動畫、課件、預習資料、引導性問題等資源上傳到超星網絡教學平臺;課堂上,教師要針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摸底,有側重地講解或者示范,引導學生討論、練習、匯報學習成果,注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和核心技能培養,在此過程中,新媒體手段的應用要重實效,在必要、合理的前提下使用;課后,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學習、交流和評價。
三、做好資源共享和培訓,惠及職校教師
雖然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的官網上能夠觀看到從2011年到2018年中職組、高職組一、二等獎的獲獎視頻,但是獲獎作品的成果除了視頻還包含教案、說課稿、微課、設計方案等,且在區賽、市賽、省賽中也不乏對應不同學科的大量優秀作品存在。建立共享平臺,將獲獎作品按照專業大類進行分類,讓教師能遠程學習這些優秀的教學案例,使教學成果能惠及每一位職業院校的教師。
同時,將獲獎教師的教學分享會形成常態,以我校為例,從學校層面到系部再到教研室,邀請不同獲獎級別、不同專業的教師,分享競賽心得,特別注重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關注競賽成果如何轉化為教學實施。
為了將大賽深入融合進課堂教學,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尤為重要。以我校2018年組織教師參加的培訓為例(見下表)。
培訓涉及信息化設備和工具的應用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多個維度。其中,信息化設備和工具應用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基礎,教學設計是信息化教學的靈魂,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綜合體現。職業院校只有擴大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的范圍,才能全面提升院校整體師資的信息化素養,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
發展學生職業核心素養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定位,在教學大賽中也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比賽中體現為教師將教學內容還原到生活,貼近職場,關注學生發展必備的價值觀、關鍵能力、品質和核心素養的提升。相信各職業院校也一直在探討對應的策略和方法。
以我校為例,學校早在2009年就開始嘗試構建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育人模式(IPQ),以提升職業素養為主要目的,為學生搭建“1+X”的發展平臺,“1”指一個核心(提升職業素養),“X”指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如專業技能、通用技能、創新實踐、創業實踐、藝術特長、升學深造等。要有效實施IPQ育人模式,就需要落實分層教學,廣泛運用討論式、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豐富通用能力課程資源,構建“三以一化”的專業課程體系,提供更多的特色選修課;利用泛亞學習平臺向全校學生開放更多的教學資源,并重構學生素質評價體系,學業評價實行多樣化改革。通過以上這些途徑,幫助學生挖掘潛能,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我們期待在教學大賽的引領下,教師能夠真正回歸課堂、專注課堂、思考課堂,轉變教學思想與理念,合理建構教學內容,并將先進的教育技術真正運用到課堂,為學生構建高質量、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新課堂。
參考文獻:
[1]忻葉.職業學校教學大賽的理念與追求:訪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研究所所長方健華[J].江蘇教育,2018(10):19-21.
[2]杜文艷.增強課程標準意識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習《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感[J].江蘇教育研究,2012(6):7-10.
[3]王乃國.IPQ育人模式立足職業素養的個性化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1):9-13.
[4]張云霞.信息化在職業素養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中國培訓,2016(6):53-54.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