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玲
摘要: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新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都特別強調生活與數學學習的聯系,只有讓學生聯系生活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體會到數學的魅力無邊。那么我們應如何去運用和培養孩子,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興趣;數學語言;教學方法;自主探索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這樣既可讓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使得學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
1運用各種途徑,激發自學興趣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直接關系到自學的效果?!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于現實,也扎根于現實,并且廣泛應用于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簡潔美、對稱美、辯證美等,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2學會閱讀數學,從中感悟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書本的本真理解。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匯,結論錯對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同時必須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閱讀,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書看得多的人,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對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時這樣也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思想。
3及時檢查,調節思路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一題多解則是體操中常用的動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更應教給學生一題多解的方法。如在教歸一應用題時,我教給學生24種解答方法,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但必須指出的是應該注意指導學生從中選出最優方法來解答。
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有著密切關系。如果在課堂上及時指導、幫助、嚴格訓練,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中高年級,我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驗算的習慣。我訓練學生把驗算看作是解答應用題的最后一個步驟。驗算中,學生經過“自我反辣,不僅可以保證解答的正確性,而且可以進一步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出解題錯誤的原因,調節解答思路,鞏固和提高解題的能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思考反映了當代數學教育的理念特別是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發生了重要變化。數學教育的核心在于“人人都學有價值的數學”,當每一個學生所獲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他們自如地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促進他們的推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時,這樣的數學對這個學生才是有價值的。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并深入研究.為數學教學的改進和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幫助,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數學教師的義務和責任。
4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征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于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最后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后的冠軍是公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制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
5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實現創新學習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現在讓學生先記住,以后慢慢理解”的陳舊觀念,那不能稱之為學習,只能叫做記憶。教師要通過發動學生動手和自主探究,注重學習體驗和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學習的創新。小學生正是好奇心強,喜歡表現和爭勝的年齡。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巧妙設計課堂的矛盾沖突,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促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
6快節奏的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高參與的基礎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
在我們的教學中,由于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愿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7結語
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要一定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這樣既可讓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使得學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讓他們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