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開展少數民族家庭教育,勢在必行,對于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和家長必須深刻體會到:平時要對“留守”兒童多傾注一些愛,讓他們的心并不孤獨,平時教育孩子時要做到協調一致,不能再孩子面前出現矛盾。平時和孩子注意溝通的次數及時間。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以滿腔的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關鍵詞:少數民族;教育;音樂教育;重要性
1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音樂教育問題
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通常生活在少數民族聚集區,一些少數民族的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較為封閉,較少接觸外面的生活,這些少數民族的學生熟悉了自己生活的環境和方式。在進入學校之后,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和眾多陌生的同學和老師,可能會出現不適、緊張,如果不加以疏導,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作為學校的教師應該詳細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少數民族學生盡快的調整心理狀態,適應學校生活。
2需要在思想上使少數民族地區對音樂教育予以充分重視
因為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功能,藝術對智慧和心靈會產生綜合性的影響,藝術的影響可以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就完整的個性。所以,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認識,勇于接受新的思想與新的理念;同時要加大在少數民族的宣傳力度,讓家長和學生真正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3音樂教育提高學生藝術素質
抓好音樂教學,是構建以德育為主導,心理教育為主線,體育為基礎,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人才的藝術素質如何,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
初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和鑒賞力,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我們就能使音樂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悅性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厭學情緒,激發學習積極性,調動非智力因素,發展身心潛能;還能通過愛國主義歌曲的學習和演唱,加速德育內化過程,這就是寓德于樂。能運用音樂教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引導學生始終在形象的感染中進行抽象的思考;對音樂作品的欣賞不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豐富了想象力,這就是寓智于樂。探索音樂與健美相融,把音樂、舞蹈與形體相融,這就是寓體于樂。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思考實施素質教育,正在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這是改變音樂教育現狀的極好機遇。
4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
音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它與人的心理,情感活動具有形態上的一致性,它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觸及著人們的靈魂,對人的心靈有著積極的陶冶作用。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這不僅僅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他在這里指出了音樂教育對人的思想品德乃至人生觀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5創新音樂教育新模式
因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教育發展水平跟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不能照搬城市學校音樂教育的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根據地方特色來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教材上,同樣需要因地制宜,改編出適合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教材。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當地的民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刪除或減少教材中超出學生接受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內容,少數民族學生音樂基礎差,對新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很難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調整教學難度,不要一味按照教材要求強制學生接受過難的知識點。
6加大音樂教育投入,增加音樂設施
在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學設施是制約音樂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感官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首先是感官聽覺的教學。錄音機、電視、鋼琴、多媒體、手風琴、風琴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和配置足夠的音樂圖書、唱片、光盤等資料,在音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學校應努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修建音樂專用教室,配置鋼琴,拓寬渠道聘用專職音樂教師,盡快解決音樂教師短缺的問題并拿出大量資金添置音樂教學設備,從而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只有教學環境改變了,音樂教師的自身價值才能體現,音樂教師忠誠音樂教育的信念才能堅定,從而使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得到開拓和發展。
總之,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文化在繁榮,全社會的審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現狀必須盡快改變,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廣大教師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教師應當為此共同努力,譜寫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