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群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人們在同一年齡對同一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曲線,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并不是件難事,但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則是難上加難,所以在我們對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在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時時刻刻地貫穿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德育工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一個班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組成一個“大家庭”,而班主任就好象這個“大家庭”的家長,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會牽動著班主任的心,班上的整體心情會影響到班主任的心情,再加上各個學生的家里情況不相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作為班主任,就應該從各個方面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一些特殊的學生從多方面來關心她,讓她感覺到是生活在溫暖的大家庭里,讓她幼小的心靈受到的傷害在這里得到安慰和撫平。從而讓她安心地在這個大家庭里享受溫暖,讓她把那些傷心的往事忘掉,重獲新生,重燃心中希望。
記得有件事發生在三年級第一學期時我班的一個學生身上。因為每科都有一名科代表,所以每次收發作業,幫老師拿東西都是由科代表負責的。有一次科代表和一名學習較差的學生抱著昨天留的作業和練習冊來到我的辦公室。科代表告訴我還有5個人沒有交作業,我當時還是象往常一樣,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對她說“讓那幾個人快點交作業,要不我就要罰他們了。”話音剛落,忽然聽到旁邊有個孩子說:“老師,我幫你催他們作業去吧!”原來是那個也不愛交作業的孩子。當時我有點遲疑,怕他不能完成任務反而把事情搞砸。可是又一想,為什么不給他一次機會的,而且他這次交作業了,這樣也能促使他完成以后的作業。最后我帶著懷疑的目光對他說:“好吧,我把任務交給你,你上午之前把沒交作業的都收上來。”那孩子當時很是興奮,一口就答應了,興高采烈地跑出辦公室。之后,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幾乎快忘掉了這件事,那個學生拿著4本作業本來到我辦公室說:“老師,我已經收了四本了,還有一本我一會就給您拿來。”我很是吃驚,沒想到比我的科代表還有威信啊?呵呵,我覺得以后應該都給他機會,于是就說:“好,這次不錯,以后你就幫助科代表收作業,但前提是你要完成自己的作業。”那孩子瞇著眼樂呵呵的就答應了。直到現在,雖然這位同學的作業做得不是很好,但從沒有缺交過一次作業。通過這件事,我突然內疚起來,想想平時,我為什么總把機會分給個別幾個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學生呢?為什么我們要拉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機會分給每個學生才對啊!所以從那以后我很關注那些中等生及差點的學生,我想他們更迫切地需要老師的關注和關懷,這樣他們才有動力認真地完成老師規定的任務,才能快樂,健康地成長。唉!孩子們的要求并不高啊!愛,其實很簡單!簡單的愛卻深深地影響一個學生的成長啊!
孩子是教育的主體,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數不勝數。有時,即便是一件小事,對他們也會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這其中是少不了教師的正確引導的。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去教育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值得我們深思。德育的內涵定位于“價值”,價值是無法灌輸的,它只能由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例如家庭的破裂,親情的不完整,以及父母的不關心,都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有的孩子變得孤僻、偏激,有的孩子情緒不穩定,隨時會發脾氣,還有的孩子自卑,任性,這些性格嚴重影響了與同伴的交往,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對這類孩子,需要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從而撫平心靈的創傷。邱國斌是我班的一位小男孩,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離異了,母親遠嫁她鄉,無法照顧他。父親只顧著做事,脾氣不怎么好,動不動就罵他甚至打他。所以,他不喜歡回家,缺少愛的家庭教育使他變得十分暴躁,做事極端化,經常和同學打架,給同學帶來較大的影響,同學都不愿意與他交往。在這種情況下,我首先加強了與他父親的溝通,希望做爸爸的多關心他,遇到什么事,要多講道理,盡量不要打他,還可以及時告訴我,讓我來教育他,還與他父親約定,在一個月內不罵他或打他,并帶他去公園玩一次,有空,多陪他吃晚飯做作業。而我讓他成績提高一步,與同學改善關系。在班級里,我還開展手拉手幫助活動,讓更多的人來關心他,經過大家的努力,邱國斌回到了集體的懷抱。看著邱國斌的變化,我打心底里高興。
由此可見,愛是溝通的橋梁。愛一個學生,其實很簡單。班主任的工作需要用愛心來溫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