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誠,胡杰,呂祥龍
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最容易出現的癥狀,指老年或老年前期由于腦動脈循環障礙引起的頭重、頭暈等自覺癥狀波動性消長,但卻沒有明顯的局灶神經損傷表現,影像學檢查如顱腦CT等也未發現血管性或器質性疾病[1]。研究表明,長時間的CCCI會導致患者腦組織出現慢性血液缺乏癥狀,進而誘發各種嚴重損傷,可降低認知功能[2]。CCCI病理發展過程與頸動脈斑塊、血管內皮功能、血流動力學及血管儲備功能有關[3-4]。本研究旨在觀察養血清腦顆粒治療CCCI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對認知功能、血流動力學、血管儲備功能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年齡>45歲;(2)具有慢性腦部血液供應缺乏的臨床癥狀;(3)大腦未出現局灶神經損傷病灶,影像學檢查也未發現血管性或實質性器官惡化;(4)意識清醒,能積極配合治療。排除標準:(1)出現以下臨床癥狀:眼部癥狀、因外部傷害造成的頭沉、頭暈和頭痛等;(2)感染性疾病、頸椎病、前庭迷路類疾病;(3)免疫功能差,出血風險高;(4)精神疾病、正在進行抗焦慮或抑郁治療、情感表達障礙、溝通能力和聽力有嚴重問題;(5)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出現嚴重問題。
1.2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9年2月于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的CCCI患者84例,均符合CCCI的診斷標準[5]。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齡(68.2±4.2)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1±2.7)年;體 質 指 數(BMI)21.1~26.9 kg/m2,平 均BMI(23.7±1.6)kg/m2;基礎疾病:糖尿病12例,冠心病6例,血脂紊亂17例,高血壓20例。治療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66.3±3.2)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4±3.2)年;BMI 20.9~25.3 kg/m2,平均BMI(23.3±1.4)kg/m2;基礎疾病:糖尿病10例,冠心病12例,血脂紊亂28例,高血壓12例。兩組患者性別(χ2=0.036)、年齡(t=1.478)、病程(t=0.126)、BMI(t=1.396)、糖尿病發生率(χ2=0.246)、冠心病發生率(χ2=2.545)、血脂紊亂發生率(χ2=2.791)、高血壓發生率(χ2=3.23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4022821)20 mg,2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71021)0.1 g,1次/d,靜脈注射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3023724)20 mg,1次/d;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高脂血癥者給予對癥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養血清腦顆粒(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3023724),首次服用量為8 g,之后服用量為4 g,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療效 根據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變化評價臨床療效:痊愈:頭重、頭暈等癥狀及相關體征完全恢復正常;顯效:頭重、頭暈等癥狀及相關體征基本緩解;有效:頭重、頭暈等癥狀及相關體征有效緩解,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無效:頭暈、頭重等癥狀及相關體征無變化或出現加重。
1.4.2 認知功能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6]評價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該量表包含視空間執行功能、語言能力、記憶力、抽象思維、注意力、延時記憶計算力及定向力7項,滿分30分,以總分>26分為認知功能正常,當受教育年限未超過12年時,則多加1分。
1.4.3 血流動力學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兩組患者腦血管,記錄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包括左大腦中動脈和右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搏動指數(PI)及腦血管血流速度(Vm),記錄腦血管Vm異常個數(Vm異常標準參照參考文獻[7])。
1.4.4 血管儲備功能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監測血管儲備功能,具體如下:兩組患者于平靜狀態下吸氣后即刻屏氣,時間一般應超過15 s(具體時間根據患者耐受力調整),注意觀察頻譜變化,結束后觀察患者相關頻譜,計算憋氣時長,短暫休息后再重復上述操作,記錄屏氣指數(BHI)、阻力指數(RI)。
1.4.5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斑塊個數及斑塊面積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兩組患者CIMT、斑塊個數及斑塊面積,CIMT指頸動脈中層外膜邊緣距管腔內膜邊緣的長度,分別從長軸和短軸各切面測量頸總動脈及其分叉處、頸內動脈,取最厚處記錄為CIMT[8],CIMT介于0.5~1.0 mm為正常,≥1.0 mm為早期動脈硬化,>1.2 mm為斑塊形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7.721,P=0.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認知功能 治療前對照組患者MoCA評分為(21.14±3.17)分,治療組患者為(20.60±3.26)分;治療后對照組患者MoCA評分為(23.52±2.55)分,治療組患者為(24.79±2.29)分。兩組患者治療前Mo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80,P=0.438);治療組患者治療后MoC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86,P=0.019)。
2.3 PI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大腦中動脈、右大腦中動脈PI及治療前基底動脈P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基底動脈PI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腦血管Vm 兩組患者治療前Vm增快及減慢的腦血管V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Vm增快及減慢的腦血管Vm恢復正常率高于對照組,Vm增快的腦血管Vm慢于對照組,Vm減慢的腦血管Vm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2.5 BHI、RI 治療前兩組患者BHI、R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BHI高于對照組,RI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6 CIMT、斑塊數量及斑塊面積 對照組、治療組患者分別注:Vm=血流速度;a為χ2值有22例、25例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治療前兩組患者CIMT、斑塊數量、斑塊面積及治療后斑塊數量、斑塊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CIMT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2 兩組患者雙側大腦中動脈及基底動脈PI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PI of bi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m增快的腦血管Vm及Vm恢復正常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Vm of cerebral vessel with increased Vm recovery rate of cerebral vess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m減慢的腦血管Vm及Vm恢復正常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Vm of cerebral vessel with decreased Vm recovery rate of cerebral vess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HI、RI比較(x±s)Table 5 Comparison of BHI and RI o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CCI被認為是腦梗死的前期狀態,其在1990年被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并被不斷研究[9]。CCCI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組織處于慢性、持續性低灌注引發腦功能障礙但不具有局灶體征,主要臨床癥狀為頭痛、頭暈、頭重等,且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均無其他器官或血管發生病變。CCCI主要病理改變是小動脈彌漫性硬化、因血管狹窄或斑塊生成而造成腦動脈粥樣硬化、微動脈玻璃樣病變[10]。研究表明,長時間CCCI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易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是慢性隱匿性顱腦疾病如Binswanger病、腦白質疏松、血管性癡呆等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當腦組織出現慢性血液供應缺乏時,會造成腦細胞缺氧和缺血,并可通過免疫炎性反應、損傷血管內皮功能、氧化應激、細胞凋亡等誘導腦細胞氧自由基增加、氧化應激反應,進而導致神經元凋亡、壞死,損傷神經功能[11]。有研究表明,CCCI早期病情是可逆的,可通過提高腦組織血流量、氧濃度而恢復損傷的神經組織,保護殘存的神經功能,提高腦灌注并改善認知功能[12]。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IMT、斑塊數量及斑塊面積比較(x±s)Table 6 Comparison of CIMT,number and area of plaq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養血清腦顆粒能夠抗氧化、恢復損傷的神經元,可通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預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恢復血流動力學、舒張血管平滑肌并增加腦血流量[13-14]。養血清腦顆粒中的當歸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微循環、提高腦血流灌注[15];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有效保護血管內皮功能[16-17];白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藥苷能夠改善免疫功能并保護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局部血流量[18];熟地黃可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作用,并可清除血液中的過氧化脂質等自由基,降低細胞衰老速度[19];珍珠母能夠改善運動能力及記憶力;決明子主要成分蒽醌類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20]。
經顱多普勒超聲能直接反映腦血管血流狀態,Vm可反映搏動性血液的供應情況[21-22];PI可反映腦血管順應性、腦組織血流灌注狀態的變化,并與RI呈正比,與腦血管儲備功能呈反比[23-24],而血管儲備功能與BHI呈正比[2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后MoCA評分、Vm增快及減慢的腦血管Vm恢復正常率、BHI高于對照組,基底動脈PI、RI低于對照組,Vm增快的腦血管Vm慢于治療組,Vm減慢的腦血管Vm快于對照組,CIMT小于對照組,提示養血清腦顆粒治療CCCI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血流動力學及血管儲備功能,降低CIMT;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觀察時間較短、樣本量較小,且未對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分析,而養血清腦顆粒改善CCCI患者認知功能的具體作用機制等還有待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