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業
記得能背誦《三字經》的時候,“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就牢記于心了。當時只是把這句話理解為“父親要是不教育兒子,就是有過錯的;老師要是不嚴厲管教學生,就是懶惰的”。雖然如此,它卻構成了我對父親、老師角色意識的最原始認知——父親、老師對子女、學生要行使管教之責。
現在想來,當時受到如此教誨,想必是強化我們做子女、當學生的要接受父母的嚴厲管教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吧。
隨著進一步學習,對“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認識也有了變化?!梆B不教”表達的是,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類對后代的養育過程中要施行教育。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有言:“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痹谌藗兊纳钪?,如果僅有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育,人就近似于動物,和動物沒有什么兩樣了。孟子所說的也是要把“養”與“教”相結合。那么,由誰來承擔“教”的責任呢?可以說,“父之過”給出了答案。
在歷史的進程中,父親參與對子女的教育要比母親晚得多。在氏族教育中,母親是人類社會的第一任老師。隨著婚姻形態的演變,社會也由“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發展到“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逐漸有了比較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父親才開始取代母親擔當起對子女進行教育的主要責任。
《說文解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父,就是規矩,他右手舉杖,遵行著一定的法度,正對子女實施教誡。“父”字描繪了一幅現場感十足的畫面,一種原始形態的家長體罰式教育?!栋谆⑼āとV六紀》:“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睆母缸值暮x中,可見父親的地位和權威,其中較為重要的是,他對子女有教誡的義務和權利。
我認為《三字經》中的“父”不應簡單指向父親,還應包括母親,尤指以“父”為代表的家中長輩,他們有守衛、承擔教養責任的義務與權利?!度纸洝分杏小拔裘夏福瑩襦徧帯W硬粚W,斷機杼”,也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從行文看,孟母的案例在前,不應只是時間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對事實的尊重,對影響子女成長因素的完整認識與把握,尤其是對教育理性的真誠與堅信,也是對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地位與意義的肯定。無獨有偶,北宋史學家、思想家司馬光在《家范》中也曾指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彼裕案钢^”不應限于唯有對父親責任的要求,“父”應體現的是對承擔教子之責諸多角色的象征。
今天,我們應當意識到,教育、培養后代是家庭的事業,并非簡單地視為父親一人之責。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父親的角色有著獨特的意蘊,他擁有存續與傳承、承上啟下的價值。也就是說,對父親的要求有著深厚而久遠的文化規范與約定。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做父親呢?
古往今來,不論在歷史還是在當下,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見仁見智,其結論也是豐富多樣、莫衷一是。對此,讓我們走進中國古代,在歷史記憶深處,發現做父親的智慧與情懷。
西周時期,有了我國家訓里最早的誡子文章《誡伯禽》,它是周公姬旦在其子伯禽上任魯國前所說的三句話:“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毋以魯國驕士矣!”
周公對伯禽的訓誡要義是:第一,要處理好人際關系,不要怠慢親戚,不要讓大臣埋怨沒有被重用,不要對故舊求全責備。第二,正確認識自己的才智,做到豁達包容、謙遜忍讓,即便自己才能過人,也不與有專長的人爭強斗勝。第三,具有辯證圓融的思維方式,充滿憂患意識,居安思危;辦事嚴謹,律己寬人。這些訓誡無不反映出周公作為政治家的謀略、軍事家的膽識和思想家的智慧。這些訓誡標準之高,難道不是周公對兒子的良苦用心和熱切期盼嗎?又何嘗不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切叮嚀和濃濃愛意呢?
言及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就不能不提到孔子教育自己兒子孔鯉(字伯魚)的故事。《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從孔鯉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對兒子的要求是“學詩”“學禮”,因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是孔子站在庭院里訓誡兒子的,后來“庭訓”便成為家教的代名詞。
在家教文化中,家訓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傳承家風的智慧紐帶。秦漢以來,則有東漢馬援的《誡兄子嚴、敦書》、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家誡》等。有資料統計,從公元550年的北齊開始,到1949年的民國為止,這1400年間,我國關于家訓的專著有120多部,啟迪后世,流芳千古。
100年前,魯迅先生于1919年11月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發表了《我們怎樣做父親》。文章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中“親權重,父權更重”的關鍵所在。文章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它剖析了舊式“父道子從”的家族文化傳承方式的保守性、封閉性和成規崇拜,是在“提倡虛偽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這就要敦促為人父母者做“覺醒的父母”,以促進文化體制的良性運轉。
今天,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依然經歷著做父母的拷問,做一個“覺醒者”則是永恒的話題,我愿意為此提出建議:
要做覺醒的父母,首先應當修煉自己,修養自己的心智與健康,身心兩健,生命旺盛;棄惡從善,長養德行;破迷開悟,增加智慧。作為父母,應當具有著眼未來的視野和意識,做到觀念先行;應當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為孩子植入善良的種子;應當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應當厚積薄發,成為孩子人生成長永不枯竭的資源庫;應當具有敢于擔當的勇氣,懂得責任的魅力;應當具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示范作用;應當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熱愛生活,為孩子開啟豐富多彩、有品位、有格調的人生。
總之,做父母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