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武
課堂教學的過渡語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過渡語的精心設計。在疑探教學流程中,設計巧妙的過渡語可以使課堂更加流暢,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識。
一、巧設過渡語,讓學生進入情境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教學過程中,要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啟發學生通過看、想、做等認知活動來掌握知識。教師運用一系列啟發性提問,不斷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可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情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掌握知識。
二、巧設過渡語,激發學習興趣
過渡語是師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調和清晰流暢的表述,往往能引起學生的積極反應,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設計為例,開篇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過生日時會吃什么?”這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接著,教師引出:“今天是小紅的生日,她和爸爸媽媽圍坐在一起分享蛋糕。小紅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懂事的她先讓爸爸吃了3塊,再讓媽媽吃了1塊。你們知道爸爸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嗎?媽媽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教師的過渡語簡明扼要,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靈活運用知識。
三、巧設過渡語,串起精彩課堂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設計了多種多樣、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會流于形式,過度活躍的活動內容,反而沖淡了對知識點的學習,導致教學效果欠佳。課堂過渡語雖然相對比較短促,但是能夠很好地串起知識點,使整個教學過程結構緊湊、渾然一體。教師使用恰當的過渡語,可使教學環節具有條理性,能夠促使學生逐層深入學習知識,保持課堂的流暢。
四、巧設過渡語,讓學生主動思考
在以學生為本和以實踐為本的教學原則之下,整個課堂應該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一個好的問題、一個恰到好處的懸念可以引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去學習。而巧設過渡語的前提是,教師在授課之前進行精心備課和思考,能抓住每一堂課的有利時機,把握住學生在接受知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如果學生對知識不易掌握或者不能理解,那么教師就應該采用過渡語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指導學生理解知識要點和難點。
實踐證明,采用探究和存疑方式的過渡語,可以不斷引發學生的關注,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好奇心。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為了揭示課題,教師先讓學生猜謎語:“兄弟三人來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他們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睡、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上學去。”當學生猜對后,教師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來認識鐘表。”這樣就自然地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渡語,教學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