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
文言文的學習是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枯燥難懂,費時費力,讓許多學生叫苦不迭,甚至望而生畏。那么,有沒有一種較為省時省力、提高興趣的辦法呢?我認為,最大限度地增加“讀”的使用,相比通堂講解來說,是更好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一、準確把握教學目的
文言文的學習,從教學目的看,無非有兩點:一是思維發展與提升,二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要做到這兩點,必須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使學生能知其意,品其文,汲其精華。
從分層教學或新課改(2003年版)的理念看,基礎層是字詞,提升層是思維,最高層是傳承。而從教學方法來切入,無非讓學生理解兩樣東西,即:
1.文言視角。這指的是學生看到文言文,會轉變閱讀與理解的方式,學會從與現代文有所差異的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文本,這個差異其實就在于把握幾個重要區別:在文言文和現代文中較為明顯的不同是單音節詞(現代文多為雙音節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這是字詞知識到思維的提升。
2.知人論世。指的是從文言文的文本內容中學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學習古人愛國愛人民、自強不息、惜時勤學、善思巧辯等可貴品質,同時了解其局限性,與現在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對比,達到懂其人、贊其性、嘆其時的理解程度,又產生喜逢盛世、超越前賢的激情。這是從思維到傳承的飛躍。
二、現在高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學生文言基礎知識薄弱,字詞句等文言基礎知識積累欠缺。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懶于誦讀、懶于識記。如果沿襲老的教法,就會有以下情況:
1.課時任務量大、知識點繁而雜,花了大力氣去學習,但收效甚微,成效提高總是不夠顯著。哪怕是課堂老師講析過的文言文,考試遇到也答不對。學生學起來困難,所以興趣漸失甚至厭惡學習文言文。
2.文言文教學傾向于死扣語法、強調字詞句等文言基礎知識。教師的講解局限于字、詞、句的意義用法。加大了學生的識記量,學生單純地靠死記硬背來彌補基礎知識的欠缺,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忽視了對文言作品全篇的品讀、鑒賞,淡化了對文章思想結晶、民族精神的體味與把握;難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經典美之所在,大大降低了語文課的審美教育功能。
三、用讀的方法解決以上問題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
語文教學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這兩種能力的獲得所依靠的就是學生在讀中的體驗和感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老師要在課堂上落實這句話。如果不給學生留下時間朗讀課文,一開始就讓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完全是語文學習的倒退。
現在的學生講的東西一點兒也記不住。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就在于老師給學生自由讀課文的時間太少了。朗讀是要更好地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讀前要設計好明確而具體的問題和任務,讓學生通過讀自己解決。
我們可以把文言文的讀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讀對
就是解決字詞與初步理解的讀,讓學生認識文本,認識重要字詞,通過傾聽范讀時的斷句、輕重緩急感受文章的大意。教師的范讀要正確標準,必須吐字清晰,讀音標準,也可以在范讀時放錄音,或者下載現成課件,或者請普通話好的老師和學生課前幫著錄好音。
注意:教師范讀與音頻資料范讀的區別。
1.教師范讀自主性更強,節奏靈活,可以隨時做重要字詞的強調,與課堂氛圍、教學進度、學生的配合做到完美協調,還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教師應該每篇文言文都要做范讀,哪怕很長的文章,至少也要范讀一部分。
2.音頻資料范讀感染力強,相比普通教師,專業人員或在這方面有特長的教師的讀音與節奏把握更準確,但顯然缺少變通。當然,偶爾使用完全可以調動學生興趣,所以值得使用但不建議經常性使用。
(二)讀準
采用學生自由誦讀、默讀、齊讀、分組讀、個別學生誦讀或吟誦等方法,核心是讀準:準確讀出每個字音,斷句準確,節奏準確,這是檢查學生對文章理解程度的最好方法,教師通過傾聽,就可以對全班在理解上存在的共性問題、個別學生在理解上存在的偏差都清晰地了解,從輕重緩急、停頓快慢中揣摩字詞句中的含義,然后就可以較為準確高效地解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讀出味道
讀中要體現感情。讀沒讀出感情可以體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的深淺。在進行這個階段的讀的訓練時要用心感知課文,體會重點字詞以及話語中滲透的作者情感因素,體會作者的深刻用意,轉化為換位思考深受感染之后的讀者意,實現與作者的心靈互動,知識掌握得也會更加牢固。學生自己讀懂了的東西會真正變成他們自己的知識儲蓄。如果學生能夠從聽范讀、自己摸索地讀、老師糾正的步驟之后,準確讀出文言文的節奏韻律,就說明他已經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很到位了,對作者的情感把握也很準確。不用太多的講解,水到渠成,我們已經把文言基本知識、基本能力以及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工作完成了。
高中文言文直接與高考相關,高考傾向于重點實詞,所以課堂上總是以識記重點實詞為主,分析講解,死記硬背,不僅使文章支離破碎,而且在本來文言文與學生當前現實生活較為遙遠,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客觀條件下又人為地將枯燥無味的標簽貼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讓文言文難教難學,教師按部就班,學生望而生畏,事倍功半,陷入尷尬。
所以,整體認知全篇文章,通過多種方式的讀,既可以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準確解決理解文言文中的難點(讀得不準不對)的問題一并解決,而且會較好地完成通過文言文學習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熱愛之情,能學習古人的高尚品質,由此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雄心壯志。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