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在所著《五千言》中提到:“道法自然”,給人們灌輸遵從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但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被過度利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給子孫后代的生存帶來了危機和災難。所以,作為教師,在各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高中化學也不例外,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驗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開展環保教育,培養環保意識,開展環保活動。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課堂實驗;環保教育;滲透策略
人口、糧食、能源、環境是人類面臨的四大問題,其中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環境資源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基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意義
社會飛速發展,人們所需的物質極為豐富,但快速發展時代也讓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保護環境已經是全民共同的責任,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迫在眉睫,在中小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環保教育應該從中小學校園抓起,全國各中小學在各科教學及社會實踐活動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尋求滲透環保教育的策略,將環保教育落到實處。在高中教學體系中,化學與環境保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具有天然的銜接性,高中化學知識對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時代的需求、教育的責任、教師的使命。
二、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策略
(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形成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場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所蘊含的環保知識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備好教材、備好環保滲透途徑、備好環保教育應取得的效果等,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把環保教育與化學教學截然分割開來,而應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次,教師要經常關注環保熱點,在課堂上滲透環境熱點的動態信息。教師引導學生每天堅持看報、看央視新聞,關注環保熱點,記錄在筆記上,在每節化學課開課前五分鐘講給大家聽,并講講自己看到環保新聞后的想法。就古今中外一些重大的環保事件進行專題研討,如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核電泄露事件、我國天津爆炸事件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重現這些歷史環保事件,讓學生接受反面教育,樹立環保意識,立志學好化學,報效國家,為祖國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奮斗一生。再次,向高中生介紹中日高中生開展環保活動的情況: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舉辦的“索尼海外學生交流計劃”中,中日學生一起動手建造30年后的環保城市模型,從收集雨水、太陽能使用、垃圾自動處理等方面進行大膽的環保探索,值得我們每一名高中生學習,環保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二)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目前的環境污染中,化學污染占有較大的部分,是由于化學污染物沒有得到及時妥善處理造成的,如何妥善處理人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化學污染物呢?首先是要有科學處理化學污染物的意識,也就是環保意識,其次才是處理這些污染物的技術手段,懂得如何處理。化學實驗課正是傳授環保知識和技能的課程。以實驗為主的化學實驗教學課,是培養學生化學知識的應用課程,在化學物質生成的同時會產生相應的污染物,那么如何處理這些實驗中生成的污染物也是實驗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分析、引導學生正確開展實驗活動,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合理處理生成的污染物。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化學污染物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學會了處理化學污染物的知識,提升了化學應用能力,為將來更好地生活奠定了基礎。
三、開展各項環保活動,以切實的行為滲透環保意識
(一)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學校是個小社會,除了給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以外,還要通過社會活動,讓學生認識社會,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學校平時要和農業、環保、水利、公安等單位多聯系,組織學生參加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活動,參與宣傳,在宣傳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開設與環保有關的第二課堂,激發學生的環保興趣,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環保能力
可以組織學生在假期里對本地的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進行實地考察,把考察報告上交給縣級相關部門,作為政府決策的依據,讓學生體驗環保的成就感。
(三)布置化學開放作業,讓學生每天做一些隨手可做的環保小事
在化學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布置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開放式作業。比如,上街買菜時使用布袋,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垃圾分類存放;每周上街回收一次廢電池、廢金屬、廢玻璃;每年參與一次環保宣傳等。
參考文獻:
魏榮寶.化學與生活[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08:45.
作者簡介:張虎軍(1980.04—)男,漢族,甘肅隴西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育教學。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