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地>雀麥地;植被蓋度、地表濕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肖艷榮 王娟 景晨異 李昂

摘要:為了探究種植牧草對秦王川灌區土壤風蝕和養分的影響,試驗以種植春小麥和無芒雀麥地及裸地(CK)為研究對象,通過測定植被地表的蓋度、高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地表濕度、粗糙度、土壤含水率和地表風蝕量,比較了不同處理對地表土壤細顆粒物和土壤養分流失的差異。結果表明:裸地風蝕量最大、迭1.7kg/m2,小麥地次之,雀麥地最小、僅為0.8kg/m2;小麥和雀麥地土壤有機質分別比裸地提高近5.5%和7.3%,土壤有機質損失量大小順序為裸地>小麥地>雀麥地;植被蓋度、地表濕度、地表粗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指標的大小順序均為:雀麥地>小麥地>裸地。在風蝕季節,秦王川灌區裸地的風蝕量和有機質流失量均為最大,種植雀麥可顯著減少耕地土壤風蝕危害,減少土壤有機質流失。
關鍵詞:秦王川灌區;土壤風蝕;土壤有機質;無芒雀麥
中圖分類號:$15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4-0008-03
1引言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及土地的大面積耕種,土壤風蝕危害越來越嚴重,在干旱少雨、深居內陸的西北地區尤為明顯。西北地區為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粘合度較差,晝夜溫差及年溫差都很大。在這種惡劣氣候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造成西北地區土壤結構被破壞,從而使土壤風蝕問題加劇。土壤經風蝕作用,地表表層土壤細顆粒減少、表土粗化;同時,營養物質及有機質大量輸移,導致土壤養分和土地的生產力也隨之發生變化。這種風蝕現象也大大危害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及周圍的生態環境。因此,土壤的抗風蝕及減少養分流失已成為該區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王巖研究發現,通過少耕、免耕等耕作措施,將農作物的根茬和秸稈留在地表,利用農作物根茬來固土、秸稈擋土,可以顯著減少土壤細顆粒的輸移和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果。秦紅靈等研究發現,與傳統農田翻耕相比,農田免耕留茬不僅可以降低土壤風蝕,還可提高表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位于永登縣與皋蘭縣之間的秦王川地區,屬半干旱氣候,全年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農作物主要以春播小麥、油菜、胡麻為主。由于受到氣候條件限制,該區耕地全年僅有5個月時間可被利用。另外,秦王川地區臨近騰格里沙漠,地勢平坦,冬春季節又多風,騰格里沙漠的風沙也會對該區產生一定影響。為此,為了探究秦王川地區土壤風蝕及養分流失情況,試驗以裸地為對照(CK),以無芒雀麥(Bromu sjaponicus Thunb)和春小麥(Triticum estivum)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各處理間風蝕量與養分流失的差異,來比較種植無芒雀麥對改善土壤質量的效應,為該地區抗風蝕和減少土壤養分流失提供科學依據.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區概況
秦王川灌區(36°41N,103°33E)是蘭州最平坦的一塊高原盆地,年平均氣溫為6.2℃,冬春季多風,土壤以堿性的灰鈣土為主。
2.2試驗設計及測定
試驗設置裸地(CK)、小麥(Triticum estivum)地和雀麥(Bromus japonicas Thunb)地3個處理,各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4次,這樣共為12個小區。每個小區均為4m×6m大小樣方,小區間隔均為0.5m。小麥和雀麥的播種量分別均為30g/m2和3g/m2。試驗于2016年3月下旬播種植物,所播種植物的行間距均為20cm,種植深度為3cm。農田常規管理,樣地中的雜草由人工進行去除,并定期對試驗區進行灌水。7月末收獲小麥,根據牧草長勢在9月上旬刈割,10月末收獲雀麥完成當年實驗。為了測定各樣方中的土壤細顆粒物流失量,于2016年9月初在各樣方內放入裝滿該樣地土壤的風蝕盤(風蝕盤大小為23cm×16cm,盤內裝土約為500g),翌年年6月末測定所放風蝕盤重量,以此計算各小區地表土壤風蝕量。
試驗期間,分別測定裸地、小麥地和無芒雀麥地的蓋度、高度、地面粗糙度、地表溫度和地面濕度等指標;地表試驗完成后,再利用土鉆和環刀采集各處理0~5cm深度土樣,帶回實驗室進行土壤有機質及土壤含水率的測定。
2.3試驗數據處理
實驗中測得數據均用Excel及SPSS軟件進行作圖分析,文中各指標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多重比較。
3結果與分析
3.1地面植被特征指標比較
由測定結果顯示,就植被蓋度來看(圖1a),雀麥的蓋度達90.3%,而同期小麥的蓋度僅有10.3%。就植被高度而言(圖lb),收獲后的小麥殘茬高度為8.2cm,雀麥約是它的2倍。由圖1c可以看出,小麥的地上生物量與雀麥接近,分別為4.1g/m2和3.6g/m2.
3.2地表微環境相關指標分析
就地表的粗糙度而言,裸地和小麥地的粗糙度分別為1cm和1.3cm,而雀麥地的粗糙度是裸地的3倍。就地表濕度而言(圖2b),雀麥是裸地的2倍之多,為54.4%,而小麥與裸地的地表濕度相差無二,分別為28.6%和26.2%。地表含水率對抵抗土壤風蝕有很強的作用,從圖2c來看,種植小麥和雀麥地的土壤含水率分別比裸地的含水率提高2.4%和12.3%。綜合以上,雀麥在保特地表微環境濕度方面有很強的優勢,其地表粗糙度和含水率均為最大,小麥次之,裸地最小。
3.3地表風蝕量比較
從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就土壤的風蝕量來說(圖3a),在整個風蝕季節內,種植雀麥地的土壤風蝕程度最小,僅為0.8kg/m2,小麥次之,為1.4kg/m2,而裸地風蝕量最高、達1.7kg/m2。由圖3b可以看出,由于裸地沒有植被覆蓋,地表裸露,風蝕吹蝕了地表富含有機質的細顆粒物,裸地的土壤有機質僅有16.5g/kg,而小麥和雀麥地分別為17.4g/kg、17.7g/kg,分別比裸地提高近5.5%和7.3%。多重比較分析,裸地、小麥地和雀麥地的土壤風蝕量和土壤有機質含量間均存在顯著差異。綜合以上,種植雀麥對于抵抗土壤風蝕和提高土壤養分具有很好的效果。
4討論與結論
秦王川地區四季氣候變化起伏較大,風蝕危害主要表現為秋末較強,冬季較小,春季又增強的模式,這一現象已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秦王川地區氣候干旱,秋末冬初時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地表干燥,且秋末冬初時當地常刮西北風;進入冬季后,氣溫逐漸降低,土壤被凍結,大風天氣減少;春季,隨著溫度升高,土壤解凍,表層土壤干燥度增加,加之農田耕作需要,對耕地翻松種植作物,以及秦王川地區地勢平坦,春季多風,致使揚沙、浮塵等自然災害使表層土壤在春季更易風蝕化。彭佳佳等在研究川西北沙化草地時發現,植被的蓋度和高度會隨著生態修復年限的增加而明顯提高。就風蝕總量來看,該試驗區未種植作物的裸地風蝕量可達1.7kg/m2,即在耕地裸露的情況下,一個風蝕季節就會刮走近1.3mm的表土(土壤容重按1.3g/m3計算),說明該地區的風蝕危害是很嚴重的。
土壤作為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強烈地影響著大氣圈與土壤圈之間的能量傳遞和轉換,因而也成為影響土壤風蝕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以往研究發現,植物覆蓋可減少土壤風蝕,且這種有效、經濟的措施很早就被重視。從本試驗研究可以發現,種植雀麥可以增大對地面的蓋度,大大提高地表粗糙度,有效減少風對地面的直接吹蝕,在此種優勢下,雀麥所在的樣地可以充分保持土壤濕度,進一步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增大了水分子與土壤顆粒之間的拉張力、顆粒之間的內聚力,同時也使位于地表的沙粒啟動風速有了明顯提高,從而提高了土壤對風蝕的抵抗作用,由圖3b可以看出,隨著風蝕量的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呈上升趨勢,盡管此次試驗只測定了一年的土壤風蝕量與有機質含量的變化,可以預見隨著種植牧草時間的延長,這種效果將會越加明顯。
綜合以上,在風蝕季節,秦王川灌區裸地的風蝕量和有機質流失量均為最大,種植雀麥可顯著減少耕地土壤風蝕危害,減少土壤有機質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