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梅

摘 要:現在的教育常常是嚴謹有余,創新不夠。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改變教學方式和改變評價體系來改變現狀。
關鍵詞:嚴謹;創新;興趣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F在的教育常常是嚴謹有余,創新不夠。經常囿于細枝末節,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識、新方法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新人,作為教師,應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做好事情的第一要素,中學階段不僅要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要培養做事的態度及激情,成功的經驗將為他們的工作并取得成功提供強大的勇氣和信心。難以想象,一個整天被動學習,消極應付的學生將來對待工作能充滿激情,有所建樹。故培養、激發興趣成為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且是第一要務。
《教學論》指出:“激發學生學習的重要辦法是對他們展示學習的前景與近景。”前景就是知識的作用問題。教師要不遺余力地收集,設計知識的起源,應用問題,盡量具有時代氣息。我在新高一的第一節課就是講數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如:數學的起源問題;著名的田忌賽馬問題;通過數學推算尋找冥王星及大量古代名題,說明數學的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刻都在用數學,買東西必須會計算,衛星上天離不開計算機,搞建筑必須計算出各種承受力,體育競賽要經常排陣等,這些都以數學為基礎。學習拋物線可以結合公安部門偵破人民大會堂槍擊案,學習圓錐曲線可以探討“神九”飛天后怎樣變軌回到地面。通過時時、事事的滲透使學生明白:科技越進步就越要依賴數學,數學是他們今后走向社會的必要工具。
二、改變教學方式
數學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教師不應該把數學當作一個已經完成了的形式理論來教,不應該將各種定義、規則、算法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創造合適條件,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創造有關數學知識。
教師教學的基本方式不應該是“授予”,而是“引導”,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給學生思考和發展留下充分空間。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思考,鼓勵學生創新。創設問題情境提供了一個較好方法,那什么樣的問題才是好問題呢?
1.好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如,研究雙曲線的應用時,A,B相距400米,A,B兩點同時聽到炮彈的爆炸聲,爆炸點在什么樣的曲線上?A比B晚2秒聽到炮彈的爆炸聲,爆炸點又在什么樣的曲線上?平面內到定點F和到定直線L(定點F不在到定直線L上)的距離比為常數1的點軌跡為拋物線,這個常數不為1呢,會是什么曲線呢?再如:某工程要挖一個橫斷面為半圓的柱形坑,挖出的土只能沿著道路AP,BP運到P處,PA=100米,PB=150米,∠APB=60°,試說明怎樣運土才能最省工?學生看完題后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如果先設問平面內存在點Q沿AP運到P處與沿BP運到P處的距離相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有了落腳點。
3.好問題要與時俱進。年輕人喜歡追求時尚,趕潮流。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向往,設計的數學問題具有時代性。“神九”成功飛天后,舉國歡騰,作為中國人,無限自豪,你知道飛船繞地球運行的軌跡是什么,又是怎樣變軌落到地面的?問題的解決不僅使學生消除了對航天事業的神秘感,且充滿成就感、自豪感。
三、改變評價體系
課程標準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習目的),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學習內容),倡導有意義的學習(學習方式),主張全面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情感與態度(評價內容)。舊體系有利于培養踏實、嚴謹的學生,但扼殺了有創新精神但嚴謹不夠的部分學生,培養出類型單一刻板的學生。鑒于此,評價要做如下改變:
1.評價要有全面性、過程性
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當被動消極成了一種習慣,我們怎么指望他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呢?當評三好生只看成績名次的時候,社會道德將會淪喪,文明何在?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形成知識的過程。
2.評價避免過度嚴謹
3.評價方式多樣化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解決問題能力和情感態度相結合;師評和自評相結合。期待老師的評語高考錄取中“真正”發揮作用,更期待學生的自我評價表,自我推薦表能成為高校選拔學生的制度,相信屆時,學生將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自己前途的設計者,自己命運的把握者。
關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創造潛能的激發,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付出艱辛努力,更需要政策保障和配合。
參考文獻:
[1]漢京明.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新校園旬刊,2014(1):109.
[2]賴榮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 語數外學習(初中版),2013(9):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