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北水
摘要:指出了油茶是我國一種原產的樹種,具備較大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但油茶的種植與收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技術缺乏、栽培技術研發力度不夠及難以推廣等眾多因素影響導致油茶產業規模不大。以廣東省東江林場試驗示范林的實際建設為例,詳細分析了油茶栽培技術和產業效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油茶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茶產業;栽培技術;東江林場
中圖分類號:$7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121-03
1油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缺乏高效的油茶栽培技術
近年來,我國對油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與政策的支持,油茶造林以及油茶產業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油茶產業周期長,從新造油茶林到獲得穩定收益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因此,不少企業與個體老板未能正確評估油茶產業的發展而導致了物力與財力的極大浪費。另外,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不同,不同的優良品種在不同的生產地能夠取得的收益也不一樣,油茶的種植要因地制宜。由于企業或者個體戶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難以掌握高效的油茶栽培技術,這導致規模化的油茶種植、生產、加工很難形成。
1.2技術研發推廣力度不夠
在我國不少地區,油茶的生產經營仍采取傳統的粗放模式,對于個體種植戶而言,油茶的種植生產多為滿足個體所需,缺少利用油茶發家致富的觀念。這種零散的、不統一的種植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使得栽培種植技術缺少研發推廣動力。很多的油茶種植戶都是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甚至有些地區從未聽說過整形修枝、肥水調控等管理技術,更不用說先進技術在實際栽培種植中的應用了。另外,在個體的實際種植中,地區的相關部門缺乏關注,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對種植戶的專業指導,這也極大地限制了油茶產業的長遠發展。
1.3油茶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對于很多企業而言,油茶的深加工水平仍然有待于提升。就產油而言,不少地區仍采取傳統的榨油方式,傳統的榨油方式一方面出油率低,另一方面會導致油中含有很多雜質。另外,油茶的采收時間也需要合理把握,合理的采摘對油茶的品質具有重要影響。油茶產業要想取得巨大收益,提升深加工水平是不可避免的改進措施,油茶企業若想打入國際市場,必須以高標準嚴要求規劃未來發展,爭取建立起知名品牌,整體帶動起我國的油茶產業發展。
2油茶栽培技術分析
油茶的栽培種植技術是一門學問,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對于不同的油茶品種的生長是有影響的,只有實際的種植研究才能找出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本文以東江林場油茶示范林的科學實踐為基礎,用實際的栽培種植過程做栽培前景的研究。
2.1東江林場試驗林創新示范目標
東江林場試驗示范林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引進省內外的優良品種,在廣東省東部地區種植,開展年度觀察、調查,篩選出適合廣東省東部丘陵地區種植的優良品種。同時按照現有的栽培技術標準要求,開展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從而提出適合當地的油茶優良品種和栽培技術,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為廣東省油茶產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2.2東江林場試驗林創新示范內容
試驗林創新示范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從江西、湖南、廣西等周邊省份及省內其他地區引進經國家或省審認定的優良品種,按照田間試驗設計的要求布置試驗,建立油茶優良品種測定林。對測定林進行年度觀察、調查,包括生長、抗性、開花、結實、物候等特性,經過三年的調查,初步篩選出適合當地的油茶品種。
第二,研究油茶的栽培技術。根據本地歷史種植油茶的經驗和氣候相似理論,選擇部分優良品種混合材料,如廣西選育的軟枝油茶、亞林所選育的長林系列油茶、江西林科院選育的贛無系列油茶、贛州林科所選育的贛州油系列油茶、廣東省韶關林科所選育的良種油茶等。同時,根據國家和省的栽培技術標準的要求,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展油茶示范林的營建,初步提出適合當地的油茶高效栽培技術。
2.3技術難點與問題
主要的技術問題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優良品種的篩選,另一方面則是技術的研究過程漫長復雜。
國內油茶優良品種眾多,收集分析不同的優良品種具有一定的苦難,同時,因為觀察時間比較短,選擇出適合當地的油茶品種比較難,因此,要與廣東省林科院等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通過科研單位盡快地引進各地的分系良種苗木,分批放在場內苗圃。同時盡早將試驗苗木種植,增加苗木在當地生長的時間,從而增加觀察調查的時間。
另外,油茶栽培技術的中間環節較多,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各個環節開展研究有一定的困難。為此,應盡早聯系好優良油茶苗木,在前期整地、挖穴、施用基肥、種植方面,后期撫育管理方面加強管理、規范操作,嚴格按照標準要求施工,保證較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時開展冠型培育方面的工作,為未來的高產打下基礎。
2.4東江林場試驗示范林營建過程
東江林場新坑工區面積共200畝,其中150畝示范區種植的是混合油茶苗木岑軟2和岑軟3,試驗區50畝種植的是89個優良無性系油茶苗木。
為了運苗、運肥及檢查管理方便,以及以后實地調查、采集數據需要,在林內開設一些作業便道,以及對現有便道進行維修。同時,對林地全面清理,在四周先做好15m寬防火隔離帶,然后把造林地上雜草、雜灌、藤本全部砍除曬干,天氣合適后全面清理。在林地清理完成后,采用明穴整地,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挖穴時,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在穴的旁邊,挖出的心土要打碎,草根和石塊要揀凈。回土時,至穴的1/3時把復合肥0.25kg施放穴內,并將其與土壤均勻混合,再回表土、心土至滿穴待植苗,種植前1~3d下肥。因趕造林季節,示范區均是施放基肥后種植,而試驗區是種植后再追肥。
在苗木栽植時,一般選擇在春季透雨后進行,栽植時要把苗木放端正,營養土不松散,栽后回土要壓實,并在穴面蓋一層松土。示范區每畝種植110株,即穴間距為2m×3m;試驗區每畝種植74株,即穴間距為3mX3m。
示范區苗木來源自小坑林場培育的一年生輕基質袋苗,岑溪軟枝2號(較少)和3號(較多)的混合苗共10000株。試驗區苗木來自四個地方,分別是來自小坑林場培育的一年生輕基質袋苗,17個號共計2417株;來自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油茶所培育的2年生普通油茶裸根苗26個號共計2600株;來自贛州市林科所培育的2年生普通油茶裸根苗21個號共計1100株;來自廣東省林科院收集、培育的高州油茶營養袋苗24個號共計1200株,來自廣東省連州苗圃場選育的普通油茶良種混合材料1個號共計50株,油茶優良無性系苗木共計89個,合計7367株(實際種植3804株)。
在試驗區的設計上,試驗區共89個號參試,塊狀種植,未設重復,共種植茶油苗總數為3816株,每個油茶無性系平均種植43株,其中種植最多的有132株,最少的有12株。每個油茶品種平均種植6行,其中最少的是種植2行,最多種植18行,每行平均種植7株,最多種植34株,最少1株。不同無性系間采用廣寧紅花油茶或高州油茶進行隔離區分。行方向的設置因林地實際情況而不同,大多行垂直等高線,少量水平設置。
3鄉鎮油茶產業的效益分析
油茶是一種農林作物,油茶產業帶來最直接的效益便是經濟效益。以東江林場試驗示范林為例,經過一系列估算研究,項目建設完成后,油茶林年畝產茶油可達到30kg以上。預計可示范帶動油茶發展面積5萬畝以上。直接收益為每年可產茶油0.6t,通過輻射帶動,屆時在該地區將增加茶油產量1500t(按照30kg/畝計),按銷售價格6萬元/t計算,年產值達9000萬元。除獲得茶油主產品外,每年還可獲得茶枯、茶殼等副產品進3000t,銷售價格平均按0.2萬元/t計算,年產值可達600萬元。帶動種植5萬畝油茶年總產值近1億元。
發展油茶產業除了可以提供茶油等產品,產生客觀的經濟效益外,同時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通過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造林和對現有林份改造將逐年增加區域森林面積和提高森林覆蓋率,不僅增加了林地產出,而且有利于改善區域小氣候,減少風災、火災、凍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同時,隨著油茶產業的不斷發展,主產區的林緣、山腳、田邊、村屯周圍將形成網狀的油茶林森林防火隔離帶,對油茶和其他森林資源實施了有效保護,為區域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區域生態經濟協調發展。
另外,油茶產業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通過油茶產業的發展既可提高林地產出,滿足市場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又能出口創匯,促進林業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實現“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目標。通過優化整合產業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將充分調動企業、社會和農民參與油茶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提高油茶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油茶資源基地,擴大油茶加工企業生產規模,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利于安置社會閑散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同時,通過營建示范林和進行技術培訓,可大大提高林農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發展油茶產業不僅能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提高國民健康水平,而且將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林農增收。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新林場、新農村建設。
4結語
從東江林場試驗示范林的建設過程可以總結出,油茶產業的培育與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油茶產業能夠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想建立起這一產業,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加強宏觀的指導和引導,從長遠的角度出發,科學規劃油茶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要盡量地增加資金投入,加大對油茶林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切實加強油茶生產質量監督機制。再者,要抓緊低產林改造,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撫育措施,加快良種選育和推廣力度。最后,應該加強油茶生產基地建設,推行集約化栽培技術,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地參與到油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來。唯有將產業建設的每個過程都切實落實下來,油茶產業才能不斷地做大做強,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