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震 羅鑫 王傲琪 黃飛 劉妍
摘要:指出了為探索校園聲環境建設,對某大學校園的教學和實驗區、宿舍區以及圖書館3個對學生生活學習有較大影響的區域進行了噪聲布點測量。隨后采用等效連續A聲級和噪聲污染指數法進行數據分析,繪制了噪聲分布情況地圖,結果表明:教學和實驗區等白天基本能滿足聲環境標準,但夜間聲環境質量不達標,提出了加強綠化、車輛限流等方法進行降噪處理。
關鍵詞:噪聲污染指數;等效連續A聲級;降噪
中圖分類號:X8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4-0153-02
1引言
噪聲污染是當今世界主要污染之一,特別是高校校園噪聲污染近年來已成為影響高校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是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園附近交通噪聲及社會生活噪聲急劇增多且難以控制,對高校課堂、實驗及日常教學工作都造成一定的困擾。
隨著我國高校的迅速發展,研究高校校園噪聲分布規律成為一件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相比于城市環境噪聲及鐵路運輸噪聲研究,我國對校園噪聲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且起步較晚。因此筆者在對高校校園噪聲進行數據測量之后,采用噪聲污染指數分析方法,對該校園噪聲地圖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校園噪聲環境,為校園防噪工作做出貢獻。
2噪聲測量
2.1測量儀器設備
本研究采用艾沃斯數字式分貝儀K8版進行噪聲測量,該分貝儀頻率記權為A權和c權,測量范圍為30~130dBA,進行校準后可用于測量工作。
2.2測量分區與注意事項
由于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較為集中,因此決定選取教學和實驗區、圖書館及學生住宿區3個區域作為主要監測區域。其中教學和實驗區設置11個監測點,圖書館2個,學生宿舍區8個,監測分區如圖1所示。
噪聲測量前后都需對分貝儀進行校準處理,前后誤差應小于2 dB,否則需重新測量。噪聲測量應避免雷雨、下雪及大風天氣,風速需小于5m/s。噪聲測量時數字分貝儀應高于地面1~1.5m,避免建筑物等反射區。每次測量都應詳細記錄信息,包括測量人員、日期和時間、測量地點等,分析噪聲主要來源并記錄。還應備注所測地點有無特殊影響因素,如短期施工等偶然因素影響。
2.3測量時間
測量時間選擇在工作日周一到周五,具體日期為2019年4月3~10日。每天測量時間分為3個時段分別為:8:00~11:00,2:00~5:00,19:00~22:00。每個點每時間段測量一次,每次測量5min。
3數據處理與分析
3.1評價分析方法及標準
以所測數據的平均等效連續A聲級作為噪聲質量情況,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標準,(高校校園為I類聲環境功能區,執行標準晝間55dB,夜晚45dB)分析所測數據的聲環境質量狀況,判斷其是否達標,若未達標則需計算各點超標率。然后利用噪聲污染指數法,計算各個測量點噪聲污染指數,并判斷各測量點聲壞境等級。聲環境等級標準如表1所示,噪聲污染指數計算公式為公式(1)。
3.2監測數據結果分析
某大學各監測區噪聲測量結果及分析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教學和試驗區及學生宿舍區白天基本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中的要求,大部分測點處于合格狀態,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的需要,晚上3個測量區均不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具體分析如下。
(1)夜間所測區域中所有測量點均超標,說明該大學夜間聲環境無法滿足標準要求。超標率過10%的監測點共有9個,其中宿舍區就包括6個,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夜間休息。綜合噪聲來源及調查分析,發現夜間噪聲超標主要原因為此高校靠近城市主干道,夜間二環線上車輛眾多,車輛鳴喇叭等情況較多,噪聲過大。此外夜間宿舍區說話吵鬧聲過多也是夜間聲環境較差的主要原因。
(2)教學和實驗區白天基本滿足標準,但白天監測點中的一教、五教和逸夫樓噪聲超標較重,主要原因為此三處教學樓靠近校園主要交通干道,來往車輛較多,受車輛噪聲影響嚴重。
(3)圖書館白天和晚上超標率穩定在6%左右,聲環境質量一般。超標主要原因為圖書館靠近城市二環線以及周圍分布多條校園主要道路,車輛噪聲較多。
(4)宿舍區白天基本能滿足聲環境要求,但夜間8個監測點聲環境均超標,其主要原因為夜間宿舍區說話聲吵鬧聲過多,影響聲環境。另部分宿舍區靠近周圍房地產施工區,也是噪聲主要來源之一。
(5)由表2指數等級PN值可知,白天和夜間符合好和很好的指標等級(PN<0.67)有12個,主要集中在夜間教學和實驗區、圖書館區域;PN值超過0.75(差和惡化等級)白天有12個,夜間2兩個;白天和夜間PN值介于0.67~0.75之間的一般等級有14個。
由此可見該校區域聲環境總體質量一般,但部分區域聲環境質量較好,能夠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需要。利用污染指數法與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存在較小誤差主要原因為《聲環境質量標準》分晝夜間聲音標準,而污染指數法無晝夜之分。
3.3建議降噪措施
(1)從聲源處禁止噪聲。教學和實驗區、宿舍區及圖書館周圍道路可進行交通限制和管制,防止車輛噪聲污染過于嚴重。學校應出臺相關措施,禁止校園內鳴喇叭等。
(2)從傳播途徑隔斷噪聲。綠色植物對噪聲具有很好的隔離效果,因此加強綠化可有效地阻擋噪聲傳播,
(3)加強宣傳教育,在相關區域張貼禁止大聲喧嘩標語,召開有關校園聲環境研討會。
4結論
通過對某大學校園進行分區噪聲監測,分析發現該校園聲環境質量基本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教學和實驗區聲環境質量較好,滿足學習基本要求;部分區域夜間聲環境不達標,其主要噪聲來源為機動車聲和說話聲,可采取加強綠化、車輛限流及宣傳教育等方法進行降噪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