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鐘 孫春雁
摘要:指出了隨著各個地區退耕還林工作的展開,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地理環境、資金不到位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退耕還林之后的工作無法正常展開,從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基于此,分析了貴州省安龍縣退耕還林后出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希望這些策略能夠在安龍縣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有所參考。
關鍵詞:退耕還林;后續工作;產業培育;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202-02
1退耕還林概述
1.1退耕還林政策簡述
退耕還林指的是將原來用于耕種的土地進行統一管理,在耕種的土地上種上樹木最終形成樹林。最早實踐退耕還林工作的是甘肅、陜西、四川3個省份,經過這3個省的實踐,退耕還林還林政策在我國正式確立。安龍縣位于貴州省的西南部,從2002年起安龍縣開始進行退耕還林工作,經過當地政府與百姓的努力,安龍縣自然環境有了明顯的提高。
1.2退耕還林的優勢
1.2.1整合土地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規劃
近年來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資源,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遷移,給城市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城市的人口承載力接近飽和,甚至一些城市的人口承載力已經大大超出城市的承受范圍,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農村大量的土地被閑置,原本種植作物的土地在沒有人管理的情況下不斷荒廢,土地營養不斷流失,原本種植作物的土地變成了荒地。通過退耕還林政策可以將荒廢的土地進行統一的管理,通過重新整合對土地資源進行重新規劃。我國的土地資源本來就比較短缺,通過重新整合將荒廢的土地進行再次利用,這不僅是改善我國資源現狀的要求,也是我國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需要。
1.2.2恢復生態,避免自然災害的影響
被荒廢的土地在自然界的風、雨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下不斷退化,原本種植作物的土壤沒了保護層在大雨的沖刷下不堪一擊,水土流失嚴重。安龍縣是貴州省的一個山區,種植地大都分布在山坡上,在雨水沖刷下土壤也隨之被帶走,失去保護層的山坡容易發生塌方等自然災害,對山區的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不僅損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加大了環境重建的難度。通過退耕還林工作的展開,失去保護的山坡開始恢復了以前的生機,在雨季來臨的時候這些山坡就多了一層保護傘。
1.2.3保持生態系統穩定
通過退耕還林工作,一些山區開始恢復原本的生態面貌。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生態系統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那么整個生態系統都會受到影響。當山坡缺少植被動物生態環境變差,農戶失去生活來源,只有通過砍伐樹木等方式來獲得相應的收入,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從而使整個山區環境陷入惡性循環。導致生態系統惡性循環的原因歸根究底就是山坡缺少植被的保護,通過恢復山坡的植被,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在山區中,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證了山區生態系統的正常循環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
1.2.4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在沒有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之前,農民通過種植經濟作物獲得一些收入來維持基本的生活。例如,通過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原本依靠種植作物獲得收人的農民可以通過木材的銷售來增長收入。通過對比可以明確發現,木材加工所獲得的利潤比種植作物所獲得的利潤更大。
2安龍縣退耕還林工作概述
2.1安龍縣退耕還林工作取得的成就
安龍縣的退耕還林工作開始于2002年,資料顯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安龍縣的退耕還林已經達到了8.54萬畝,通過退耕還林政策大大降低了安龍縣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安龍縣的生態系統基本得到恢復,通過產業的優化提高了農民的收人,得到了農民的廣泛支持。但是,安龍縣的退耕還林工作還應該繼續推進,才能充分保證退耕還林工作的成果。
2.2安龍縣退耕還林后存在的問題
2.2.1農戶對相關政策了解還不夠清楚
我國的退耕還林工作經過1999年的試點到2002年的正式出臺再到如今的發展,已經相對完善。條例中明確規定要對改造的土地進行補貼,種植的品種不同,政府對土地的補貼也不相同。例如,生態林,也就是用來維護生態系統的樹林,政府給予的補貼是8年,對于農民來說,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種植壓力,通過政府的補貼農民可以積累一定的資本進行投資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推廣退耕還林工作的過程中,一些農民沒有充分了解相應的政策,在推行的過程中農民擔心自己的土地被占用,自己的生存問題遭到威脅。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在政策的推行過程中農民往往成為推行過程中的阻力,大大影響了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農民對政策不了解其實是政府工作不夠到位的表現,由于一些政府工作人員缺少責任心,農民與政府之間沒有形成相互信任的關系,所以一些政策難以展開。
2.2.2退耕后管護及管理不到位,退耕效果不好
安龍縣第一輪退耕還林大多數在石山區,由于當地山多地少,多數退耕戶常年外出務工,退耕還林后不能及時進行撫育管護及管理,造成退耕地雜草叢生,造林樹苗不能正常生長,生態效益不明顯,更不能說給退耕戶帶來經濟效益。
2.2.3自然環境的影響,工作推行難度較大
安龍縣位于貴州省西南方向,多達7.09畝的耕地山地坡度達到25°。由于坡度過陡,增加了考察的難度。由于之前的水土流失,陡坡的土壤肥力幾乎全部流失,樹苗存活的幾率大大降低,這對陡坡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阻力。
3安龍縣退耕還林后續工作策略
3.1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政府與農民的溝通
推進退耕還林工作中要求政府加大宣傳的力度,使每一個農民都清楚退耕還林的好處,從而大力支持政府的工作,解決了農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退耕還林工作中的一大障礙。同時,政府也要加強與農民的溝通,了解農民擔心的問題,及時解答農民的疑惑。還要注意在溝通過程中不能等到農民來找政府而應該是政府的工作人員主動了解農民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2完善法律法規。依法打擊破壞退耕還林行為
退耕還林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政策,對于阻礙、破壞退耕還林工作的一切行為都應該依法打擊。退耕還林不僅是一項恢復生態的工作,還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工程,人人都應該加入退耕還林的工作中來。在開展退耕還林的過程中應該組成一支有力的隊伍嚴格打擊破壞退耕還林工作的人,保證退耕還林的成果。
3.3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
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當政府大規模征地時,這些依靠土地種植保證基本生活的農民們就會擔心自己的生存問題,只有政府解決了這些農民的基本生存問題,打消了農民的疑惑,這項工作才可以順利的展開。安龍縣擁有人口43萬人,人均土地種植的面積只有0.7畝,所以保證農民基本的種植活動也是退耕還林工作中應該注意的重要問題
3.4建立龍頭企業。增加農民的收入
退耕還林后應該結合具體的成果建立相應的企業,帶動經濟的發展。根據安龍縣的具體情況可以建立發展一些特色的草藥產業,通過政府的介紹引進資金從而建立現代化生產模式,在銷售過程中也應該由政府牽頭,實現生產一銷售一體化。安龍縣還可以發展木材加工業,通過種植一些經濟林發展木材加工業,帶動經濟增長。由于安龍縣的特殊自然條件,可以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條件下開發安龍縣特有的景色,發揮第三產業帶動經濟的作用,提高當地人民的收入。
3.5增強知識儲備。提高管理方法
在我國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退耕還林都是一項必須堅持完成的工作,這就要求退耕還林工作的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深入了解相應的知識。管理者應該了解每一塊土地的狀況,針對不同的土地特征適應不同的政策,采取不同的政策。例如,安龍縣最多的是山地,所以安龍縣的重點工作就是山坡的治理。但是山坡上的土地還分為陡坡的土地和緩坡的土地,在種植的過程中不能一概而論。同時,還應該向農民普及相應的知識,農民在管理自己林子的時候也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針對安龍縣陡坡較多的問題,還應該建立一支對山地非常熟悉的隊伍,隨時監督退耕還林工作的實施。
4結語
退耕還林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通過安龍縣的實踐,再次證明了退耕還林這項政策的正確性,取得成果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到背后隱藏的問題,如何守護好退耕還林的成果也是一項重點內容。在對安龍縣實施退耕還林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深入了解安龍縣的土地分布情況以及土地的狀況,只有充分了解了土地的狀況才能做到因地種植,才能真正達到退耕還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