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
摘要:針對CSSCI數據庫中企業績效領域1998~2018年共21年的期刊來源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國內企業績效研究概況與熱點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國內企業績效研究可劃分為萌芽、探索發展、成熟3個階段;研究對象主要為新創企業與民營企業,研究方法多結合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熱點涉及企業績效與探索式創新、差異化戰略、研發投入、組織合法性、高績效工作系統等的關系研究;未來,企業績效與技術及其創新、商業模式及其創新、制度環境等的關系有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企業績效;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4-0291-03
1引言
企業績效研究是管理學領域中一項重要的研究主題,一直以來受到企業家和學者們的關注。國內對其研究內容涉及到企業績效管理、企業績效評價以及企業績效的影響因子等多個子課題,研究方法以基于面板數據或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方法為主,目前國內學者關于企業績效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了描繪當前國內企業績效相關研究的現狀,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方法,以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中1998~2018年企業績效相關文獻為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國內企業績效研究進行現狀總結與熱點分析,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2研究設計
2.1數據來源
為提高文獻檢索的準確性,聚焦研究重點,本文采取在篇名中檢索包含企業績效關鍵詞的文獻以保證文獻樣本有較大的關聯性。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復查,剔除無關文獻及重復文獻,以期盡可能在擴展研究廣度的同時保證研究的精確度,并將檢索范圍設置為1998~2018年,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611篇。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美國Dexrel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信息計量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國內相關文獻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可視化軟件主要功能是對輸入的文獻數據生成可視化分析矩陣,進一步得到關鍵詞、作者、機構等的共現矩陣。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中關鍵詞共現、聚類、共被引文獻聚類等功能,總結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熱點,分析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趨勢。
3國內企業績效研究概況
3.1發文趨勢與研究階段劃分
衡量某一領域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即為論文的發表狀況,不同年度的論文發表狀況是對該領域階段性研究熱度的度量。科學知識量的增長及其規律與文獻的增長及其規律是緊密聯系的,文獻的數量變化直接反映了科學知識量的變化。圖1顯示了從1998~2018年間每年國內企業績效期刊文章的時序數量變化趨勢。
根據圖1顯示的年度發文量,可將國內企業績效研究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98~2002年,這一階段國內有關企業績效的研究文獻數量較少,屬于這一領域在國內的萌芽研究時期;第二個階段為2003~2015年,這一階段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總量保持穩步快速增加,關注度也逐步攀升,在2015年度發表165篇,達到歷史頂峰,這一階段為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探索與發展期;第三階段為2016年至今,自2016年開始,發文量出現緩慢下滑的趨勢,這一時期是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逐步成熟期。
3.2期刊分布
對高載文期刊的統計分析可以直觀反映出國內企業績效研究領域核心期刊群。通過對國內企業績效期刊論文發文量進行統計(圖2),可以發現國內發文量較高的期刊是:《科技進步與對策》、《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統計與決策》,排名前十五的期刊總共發表了722篇,占文獻發表的44.82%。這反映了國內逐漸形成集中研究企業績效領域的期刊群,圖2所示期刊已經成為企業績效研究的重要期刊群。
3.3研究者及研究機構分布
圖3所示為1998~2018年國內企業績效研究學者的分布情況,圖中所示研究者在國內的企業績效研究領域均具有一定影響。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企業績效研究主體呈現出比較分散的狀態,各研究之間的聯系較弱。具體而言,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施建軍,共10篇,張卓、劉春林、陳收3位學者分別發文9篇,但國內較早研究企業績效相關內容的是李敏(1999年)、馮明(1998年)等學者,李增泉(2000年)、陳小悅(2001年)、魏立群(2002年)等是國內較早對企業績效展開實證研究的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圖4是1998~2018年來企業績效領域研究機構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學商學院、中南大學商學院、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是這一領域中影響較大的研究機構。
3.4高被引文獻統計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輸出和呈現的主要載體,學術論文的被引頻次可以用來描述文章被認同的價值。表1統計了國內企業績效研究中前十篇高被引文獻,這十篇高被引文獻或許可以看作是1998-2018年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重要知識基礎。高被引文獻涉及的主題比較廣泛,既有激勵機制、股權結構、高管特征等企業內部因素與績效關系的研究,也有政治關系、進入壁壘等外部因素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共同的特征是這些文獻所用研究數據幾乎全部來自上市公司。
4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熱點與趨勢
4.1研究熱點
學術文獻中關鍵詞雖占篇幅很少,但卻起著統領全文的作用,承載著文章中最核心的信息。因此,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分析,頻次高的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領域內的熱點問題。圖5所示節點的大小表示了關鍵詞被引頻數的高低。由圖5可知,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為:“企業績效”、“績效”、“績效評價”、“創業導向”、“公司治理”、“環境動態性”、“國有企業”、“新創企業績效”、“技術創新”、“動態能力”、“高管團隊”、“人力資本”、“財務績效”、“中介效應”、“中小企業”等。由此發現國內企業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類型企業的績效評價問題探討及企業績效的各類影響因子關系分析。
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熱點,在關鍵詞共現的基礎上進行關鍵詞聚類,并通過LLR(LogLikelihood Ratio)算法從關鍵詞中提取名詞性術語對聚類進行命名。得到圖6所示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熱點聚類圖譜(共12個聚類),網絡模塊度(Modularity)為0.578,大于臨界值0.3,表明網絡聚類結果良好。另外,聚類排序越靠前,聚類規模越大。圖中12個主要聚類反映了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熱點主題群組。對相關文獻進行研讀做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第一,研究對象方面,主要集中于新創企業和民營企業;第二,研究方法方面,多元數據分析的重要工具——結構方程模型成為國內企業績效研究主流方法;第三,研究內容方面,企業績效及其評價的相關研究常結合探索式創新、差異化戰略、研發投入、組織合法性這4個研究點。另外,高績效工作系統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也是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一大熱點。
4.2研究熱點演變及趨勢
新興研究趨勢是指“隨著時間逐漸引起人們興趣、并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討論的學科主題”。陳超美博士認為,新興處于上升階段的突變術語更能揭示領域的新趨勢和新動態,并利用突變檢測算法來檢測一個學科內研究興趣的突然增長。本文利用CiteSpace的突變檢測功能,得到圖7所示19個主要突變關鍵詞,展示了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熱點的發展脈絡與演化路徑。
對樣本文獻關鍵詞突現進行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2005年之前,績效評價是國內企業績效的主要研究熱點,學者們致力于研究不同行業或不同類型企業的科學績效評價方式;2005~2009年,這一階段上市公司成為熱點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更易獲得。與此同時,研究內容側重于人力資源管理和績效考評,從國外引入的平衡計分卡績效管理體系也被國內學者所廣泛關注;2009~2014年,民營企業的績效及其評價等相關實證研究在這一年受到學者的高度重視,并且技術多元化逐漸被納入影響企業績效的因子;2014年之后有關企業績效的研究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技術、商業模式、制度環境等成為影響企業績效的重大元素,新創企業、企業研發投入成為最新的研究熱點,也可能是未來企業績效領域研究的趨勢所向。
5結語
國內的企業績效研究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本文通過CiteSpace對國內企業績效研究領域的研究概況及研究熱點與趨勢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①根據年度發文量統計分析發現,我國企業績效研究大體可分為萌芽(1998~2002)、探索發展(2003~2015)、成熟(2016至今)3個階段。②國內企業績效研究核心期刊群正在形成中,文獻發表數量排名前十五的期刊總共發表了722篇,占文獻發表的44.82%。③統計分析了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核心作者、研究機構分布情況以及前十篇高被引文獻,發現國內高被引文獻涉及的研究主題較為寬泛,主要為企業內外部因素與績效關系的研究,其中,內部因素有激勵機制、股權結構、高管特征等,外部因素有政治關系、進入壁壘等。④通過關鍵詞共現及其聚類發現國內企業績效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新創企業與民營企業,研究方法多結合結構方程模型,并且企業績效與探索式創新、差異化戰略、研發投入、組織合法性、高績效工作系統這5個研究點的關系研究是國內企業績效的熱點主題。⑤結合突現詞從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兩方面分析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熱點演變脈絡,得出新創企業、技術、商業模式、制度環境等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有可能是國內企業績效未來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