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敏 潘啟好 覃忠樣


摘要:通過到三都縣開展林業技術咨詢服務,從產業發展、生態補償、科技服務及生態旅游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助推林業生態扶貧的實際方法,以在攻堅脫貧的時期,做到既可保護森林資源,又可實現生態扶貧的效果。
關鍵詞:綠色資源;助推;生態扶貧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221-02
1引言
按照貴州省科學技術廳和農業委員會的助推脫貧攻堅安排部署,經自我申報和單位推薦,筆者有幸成為三都縣一名服務“三農”行動的科技特派員,在一年多的林業技術指導、咨詢和服務中,深深感受到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造就三都縣最具后發優勢的潛力,而將這些林業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也是三都縣在實施林業生態脫貧攻堅中一直思考落實發展的問題。
三都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都柳江上旅游,國土面積2400km2,總人口40萬人,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屬全省滇黔桂石漠化治理片區縣。森林資源的優勢,是三都縣獨特的靚麗名片和珍貴財富,也是三都縣新時期林業生態發展最為有利的基礎條件;全縣森林面積253.3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555.83萬m2,森林覆蓋率達70.86%,全縣境內植被生態系統原生性凸顯,有南方紅豆杉、欏木石楠、桫欏等國家工級和Ⅱ級保護植被530多種,有大鯢、穿山甲、獼猴等動物160多種,有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三都堯人山自然保護區和三都都柳江風景名勝區等,處處盎然生機,充滿綠意。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本色。三都縣以黔南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引領,以實施“鄉村振興”為抓手,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扶貧建設,結合精準扶貧“五個脫貧一批”的舉措,把綠色生態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走出一條產業發展、生態補償、環境優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2林業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提高群眾創業的自信感
為切實發揮林業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三都縣按照“資源增量、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總目標,以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及發展為效抓手,大力推進林業產業發展。
近年來,三都縣在造林綠化和撫育補植等林業生態建設中,改變以種植松、杉為主的用材林局面,向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轉變。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龍頭帶動、政策扶持、資源整合、加快發展”的思路,村集體組織和貧困農戶積極參與等形式,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金融機構”等模式,就近組織引導農戶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林業產業、林下經濟和食用菌等,實施茶葉、葡萄、刺梨、楊梅、金鉤、檻柑、黃桃等經濟林8.63萬畝,精準扶貧帶動群眾13500余戶,其中貧困戶6209戶。此外,三都縣還積極探索用市場造林綠化的工作機制,把林業工程建設推向市場,形成由專業造林公司(企業)、合作社及造林大戶等擔當造林的主體路子,把貧困人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組成造林或管護專業隊,通過現場培訓、實地指導,引導專業造林隊伍帶領貧困農戶參與造林綠化,讓貧困農戶在實施中得到工程投資、補助或工資性收入,促進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也使工程管護技術和效果也得到明顯提高(圖1)。
3生態補償助推脫貧,提高群眾的獲得感
3.1退耕還林工程
為改善貧困山區生態環境,搶抓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機遇,切實助農脫貧。三都縣對25。以上坡耕地進行摸底調查,編制規劃,組織實施,優先安排在生態環境比較突出的貧困鎮、貧困村及貧困戶,覆蓋廣大貧困人口,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收入明顯增加。2014~2017年在全縣貧困村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6.2萬畝,項目覆蓋貧困村146個貧困戶5845戶22213人,補助資金達717.85萬元,有效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及生存環境,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打下堅實的生態基礎。
3.2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
為加強對公益林的保護和經營管理,改善生態環境,切實維護林權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的合法權益。三都縣區劃界定國家級公益面積54.67萬畝,地方公益林46.4萬畝,目前,國家級公益林的補償標準為14.75元/(畝·年),需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資金1264.93萬元,補償政策覆蓋全縣106個貧困村,貧困戶2600余戶,補助資金達115萬元,通過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提高林農參與者公益林建設的積極性,使貧困山區貧困人口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雙贏”格局。
3.3生態護林員管護勞務補助
為按照中央精準扶貧“五個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舉措,根據中央、省、州安排部署,三都縣林業多元化拓寬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渠道,積極選聘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落實管護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建設和植被恢復造林等林業工程實施建設成果。三都縣自2016年啟動實施選聘建檔立卡貧困生態護林員以來,目前共選聘有生態護林員1162名,管護勞務補助按每人1萬元/年的標準,年發放補助資金1162萬元,帶動了1162戶4880余人脫貧,在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中用好用足脫貧政策,切實保障了貧困戶的經濟收入。
4林業技術指導助推脫貧,提高群眾的安全感
4.1林業技術培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技術支撐林業產業難以發展,產品的提質增效難以實現。三都縣以實施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為契機,整合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及農業輔導員專家分門別類組建技術指導團隊,根據貧困戶對林業技術的需求,積極開展貧困農戶林業知識技能培訓,以科技培訓帶動產業發展,舉辦各種林業產業如核桃、柑橘、黃桃等栽培、管護及病蟲害技術培訓,并積極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示范服務,加大對苗木新品種的示范種植和推廣力度。同時還借助團隊的力量邀請貴州大學教授和專家多次現場指導、針對性地重點技術培訓。2018年開展培訓117場(次),授訓人員達2200余人,以科技扶貧服務推實用技術,提高貧困戶的勞動技能,使用他們成為脫貧致富的能手。
4.2林業科技示范
三都縣是全省10個重點林區縣之一,發展生態產業,重點建立林業產業基地,引導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推廣林業新品種、新標準和新模式,組織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和林業種植大戶,創建林業產業基地示范點,已建成百畝林業產業基地25個,建立高標準的林業規范化苗圃場、科學打造庭院經濟并抓好林產品精深加工,實現林業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貧困農戶走林業發展新路子,為農民的增收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生態旅游助推脫貧,提高群眾生態的幸福感
5.1林權深化改革
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林業產權制度,為盤活用好各種林業資源,結合“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戶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引導和鼓勵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自愿將林地通過土地流轉、拍賣、租賃及合作經營等深化改革方式,用于發展森林旅游、康養基地及林下經濟等產業,讓森林資源資產變現,使森林資源變為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近年來,成立了吉爾斯種養殖、豐樂茶葉、鳳翎林下經濟等林業龍頭企業、合作社,扶持引導貧困村、貧困戶等建立貧困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發展林業產業,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持續穩定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截至2018年,共流轉土地1.8萬畝,流轉金額1100多萬元,完成林權證抵押貸款3200萬元,實現了林權的合理有效收益。
5.2森林生態旅游
三都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原始森林、高山流水、農耕田園交相輝映,是一個修身養性的“天然氧吧”。充分利用全縣的森林資源,打造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為主題的森林生態公園,注人度假、康養、娛樂及攝影等旅游元素,利用森林景觀、經濟林產品和民族特色帶動貧困戶參與生態旅游、休閑、服務、餐飲、水族馬尾繡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自2014年5月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25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1000萬元以上,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產值增加、產業富民(圖2、圖3)。
6結語
絹絹細流,砥礪前行,三都綠色脫貧在行動。林業是三都民生之本、立縣之基、強縣之源,只有綠色發展,才能讓綠色生態產業煥發出循環無限活力,讓農民享受福利。縣林業部門將繼續奮力探索和創新,抓好林業生態攻堅扶貧,努力開創綠色生態多贏局面,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的理念,落實“展現綠水青山新畫卷,樹立生態文明新標桿”的目標,促使山更清、水更綠、天更藍,地更潔,最終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三都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