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龍 許彥紅
摘要:指出了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研究是在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縣的大背景下提出并進行研究實施的。目的是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通過強化企業應用轉化科技成果的主體地位,更好地為大眾消費提供優質農產品,從而促進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分析了監管模式實踐的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234-02
1引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當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時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當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園區建成后,如何充分發揮企業主體責任,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監管,更好地為大眾消費提供優質農產品,從而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要效益,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同時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在提質增效保安全的同時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雖然目前農產品質量形勢不斷好轉,全社會質量安全意識明顯提高。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這就要求創新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產管并重,探索出一條有利于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質量提升效益增加的監管模式。為此,2018年10月以來,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提升監管模式,在漢臺區中現代農業園區進行了一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管理模式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2園區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研究項目主要內容
該研究課題總的思路是:充分利用現代農業園區良好的配套設施、人才技術力量、金融資源、自然資源,結合生產企業實際,以提升農產品質量為核心,以提質增效為目標,通過技術手段和現代化管理模式,建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產地準出質量追溯體系、規范生產檔案記錄,實行農產品無公害認證積極發展品牌農業策略,促使園區農產品質量得到較大提高。
2.1農產品質量提升效益增加的監管模式核心
主要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責任管理制度、農業投入品使用制度、農產品生產檔案管理制度、農產品銷售登記制度。
2.2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一是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制度,二是農藥殘留速測操作流程及結果判斷方法,三是建成高標準農殘快速檢測室,投資購置成套檢測儀器設備11臺套,強化內檢員培訓,設置質量內控人員5人。
2.3建立產地準出質量追溯體系
主要是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不合格農產品處理制度;制訂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辦法;質量安全內檢員負責園區產品質量管控及產品銷售前自檢;將園區農產品生產信息納入“陜西省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實現集生產、檢測、監管、質量追溯信息于一體,消費維權采用二維碼掃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購置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硬件設備。
2.4規范生產檔案記錄
主要是規范生產資料采購記錄表、農產品生產田間管理記錄表、農產品銷售記錄表、農產品農藥殘留抽樣檢測登記表。
2.5實行農產品無公害認證積極發展品牌農業策略
一是對大路蔬菜生產實行無公害認證,二是發展品牌農業,注冊農產品商標,三是利用設施農業設備,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綠色、有機農產品。
3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實踐效果
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運用現代化基礎設施、設備和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積極采用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投人品管理、生產檔案記錄、產品檢測、質量追溯等制度15項,編制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12項,建成高標準農殘快速檢測室,投資購置成套檢測儀器,強化內檢員培訓和履職檢查,嚴把農資采購、農資使用、農(獸)藥間隔期(休藥期)和產品自檢4道關口,形成了系統完整、職責明晰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3.1健全園區監管體系和質量安全制度,夯實監管責任
一是在已構建的區、鎮、村三級監管體系下,園區進一步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創建園區質量安全三級監管體系,形成縱橫全面覆蓋的監管格局。
二是園區制訂了《中園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內容涵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責任管理、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生產檔案管理、農產品銷售、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產地準出、不合格農產品處理、產地環境保護、最新國家禁限用農藥名錄及常用農藥安全間隔期、保證執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及規范的承諾書等15項,并上墻公示,嚴格落實。
3.2強化源頭監管。建立規范、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檔案
設計出規范、明晰、完整的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模式,檔案內容包括農藥、種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出入庫記錄;農產品田間管理記錄;農產品農藥殘留抽樣及檢測記錄;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記錄;農產品銷售記錄等共13冊,準確反映出園區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生產檔案保存兩年以上。
3.3規范生產過程。扎實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
制定生豬、蔬菜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12項,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個,無公害畜產品1個,并將無公害認證產品統一制作成大幅標識牌進行宣傳推廣,發揮出了農業園區“三品一標”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3.4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嚴把產品自檢關
園區每年度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園區自律性農殘檢測工作正常開展。每一批次農產品在成熟采摘前均進行自檢,經農殘檢測合格的產品,方出具《產地準出證明》予以銷售,《產地準出證明》一式兩聯,正本聯存檔備查(保存期限一年以上),副本聯為人市憑證。農殘檢測不合格的產品絕不出園區,并按要求登記在冊,進行無害化處理。
3.5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1)將園區接人“陜西省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實現集生產、檢測、監管、追溯于一體,管理服務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農產品通過二維碼掃描、網上查詢、自助終端查詢等方式對產品信息進行查詢、溯源、信息互動等,滿足消費者對購買產品的知情權。
(2)充分利用互聯網云監控平臺,提升追溯水平與智慧監管能力。通過360度無死角動態遠程監控,實現園區生產過程動態全監控,該監控系統可以通過PC端或手機客戶端查看整個生產園區實時生產過程,提升了智慧監管能力。
4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主要創新點
農產品生產檔案建立了統一規范的模板,結束了全區生產檔案記錄五花八門的混亂狀態,投入品購買、使用,作物灌溉、除草、施肥、噴藥、收獲等農事活動記錄內容通俗易懂,方便管理人員操作。
實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夯實了生產者質量主體責任,有利于監管部門監督和社會監督。
建立產地準出質量追溯體系,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農產品包裝上的官方二維碼,可以追溯生產信息和責任人,便于群眾依法維權。
快速農殘檢測設備在生產當中得到應用,合格農產品產地準出有了技術手段。
健全的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增強了從業人員質量安全紅線意識,夯實了生產管控責任。
5園區農產品質量監管模式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日常監管工作中監測結果處理和信息管理工作相對滯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研判及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準確把握上亟待加強。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及食用農產品產地合格證管理工作發展不平衡。根據模式實踐出現的問題,特作如下建議。
(1)加強省級追溯平臺功能應用,擴大追溯規模。鼓勵生產經營主體配備必要的追溯裝備,積極采用移動互聯等便捷化的技術手段,實施農產品掃碼交易,通過試點帶動作用,分步實現我區主要食用農產品全程可追溯。
(2)明確職責,形成合力。各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合力,進一步落實職責,強化責任追究機制,嚴把市場“憑證(卡)進場、憑票據出場、采購索取票證”準入關和采購進貨關。
(3)政府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投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數據庫及風險評估實驗室,為區域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決策依據;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工作,營造良好農產品安全消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