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建 馬海霞
摘 要:高中短跑訓練一直備受冷落。由于傳統觀念作怪,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普遍持“短跑無用論”,對短跑訓練輕視有加。殊不知,短跑訓練不僅是學生能否練就強大身心素質的基礎,也是關乎未來成敗的大事。因此,更新觀念,強化教學,創新方法,已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中短跑;訓練方法;創新
短跑是速度與激情的展示,體現的是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短跑訓練看似對不從事短跑職業的學生影響不大,其實對學生今后的影響非常深遠。在我們的日常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輕視短跑訓練,老師也就應付差事,以便給其他學習讓道。筆者認為,要改變目前的不良現狀,就必須更新觀念,強化理論教學,創新訓練方法,開創高中短跑訓練的新局面。
首先,要創新短跑訓練的理念,實現觀念更新。
改變觀念就是改變看法。目前,在中學短跑教學中,普遍認為,短跑訓練可有可無,對學生無關緊要,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這種觀念非常有害。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短跑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及靈敏、協調等運動素質,還能由此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為未來的發展提供綜合性的體能、智能支持。而且,短跑是田徑運動的基礎,短跑訓練得力,成績好,其他的科目的成績也會水漲船高。比如,短跑素質好的人,從事籃球、足球、跳遠、跳高等田徑運動的成績往往都不錯。同樣,在現代搏擊中,短跑素質的良好作用同樣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拋棄短跑無用論的思想,對高中短跑訓練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次,要豐富短跑訓練的教學理論,強化理論教學。
認識了短跑訓練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之后,接下來我們就要深入開展短跑訓練的研究活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訪談調研、綜合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不斷豐富短跑訓練的理論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使短跑訓練能夠滿足高中學生發展的客觀需求。
一是增強短跑訓練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改變傳統的訓練理念,提升訓練方法的趣味性是一個關鍵的突破口。以前,我們對學生進行短跑速度訓練時總是采用直接的計時奔跑,大家既累又感到枯燥無味。現在,如果我們換個形式,采取迎面接力、追逐跑、追球跑等游戲形式,把速度訓練滲透到游戲當中,毫無疑問,就能在無形當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提高學生耐力的良好作用。同樣,短跑技術動作的訓練也可以通過其他的趣味游戲滲透來實現。
二是靈活運用替代性訓練,使學生的訓練平衡發展。替代性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指學生訓練身體部位的相互輪換、替代,目的是讓學生的四肢和相關部位得到均衡訓練和發展;另一方面又指通過采取與專項技術動作相近或類似的技術動作,實現專項技能的提高。短跑的用力關鍵在于下肢,主要是大腿的“蹬”和“擺”。根據這一運動原理,我們可以創造出符合學生身體條件的訓練手段,以更好地提高學生下肢的蹬、擺能力。比如,筆者就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仰臥位騎單車”和“扶墻快抬腿”兩種創新的方式方法。這兩種方式就是通過與短跑專項動作大腿后蹬、大腿高抬前擺等相近的動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大腿蹬擺能力。
三是科學提升短跑訓練的全面性,做到科學訓練科學施教。在以往的教學中,傳統的訓練方法對學生訓練的全面性重視不夠,不是浮在表面,就是顧此失彼。要想提升訓練方式的全面性,實現教學創新,就應該從短跑的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以及運動技術、強度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和設計。
再次,要精心設計短跑訓練方案,大膽引入專業訓練方法。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使短跑訓練的創新落到實處,就必須在訓練方案上下苦功夫,有選擇地、科學地引進專業訓練方法。
一是引進短跑專項身體訓練。專項身體訓練是起跑訓練的基礎,也是田徑運動訓練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及靈敏、協調等運動素質。提高專項身體訓練水平是短跑學生提高專項運動成績的基本途徑。比如,在短跑力量訓練內容和方法方面,我們可以引進器械和杠鈴練習、跳躍練習;在短跑速度訓練內容和方法上,我們可以引進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訓練方法,通過足球、籃球、排球等游戲性運動進行反應訓練。也可以引進位移速度訓練方法,通過加阻力跑和減阻力跑提升短跑速度;除上述內容之外,我們還可以引進專業的靈敏素質、柔韌素質訓練內容和方法。
二是引進短跑的心理訓練。短跑的特點是距離短、強度大,競賽勝負往往僅差0.01s,而這短暫的一剎那往往就是由心理因素來決定的。因此,心理素質訓練是短跑訓練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過去,我們雖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都沒有采取具體的方法和行動。無數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在短跑比賽中,只有心理穩定,堅決果斷,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如何對短跑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呢?通過個人長期的嘗試與探索,我感到自我暗示、中斷思維、注意力轉移等心理訓練法既簡單又實用,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獲得穩定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邱道榮.短跑教學初探[J].素質教育:大成美育,2014(17).
[2]李鴻江.田徑[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3]全國體育院校成人教育協作組《體育心理學》教材編寫組.體育生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