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華
〔摘要〕在心理課堂教學中,有時學生會受社會上負性信息的影響,表達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觀點。這是幫助學生進行道德社會化的契機。教師在處理時應堅持以下原則:(1)多維價值判斷原則;(2)多元文化共生原則;(3)社會發展進步原則;(4)核心素養思維原則;(5)人本主義原則。教師應憑借深厚的學識與內心的篤定、開放的視野與人性的溫情引導學生走向和諧發展之路。
〔關鍵詞〕負性信息;課堂教學;社會化;心理課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30-0031-03
一、一次“教學意外”
對于常年執教高中生涯課的我來說,對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①已經游刃有余、駕輕就熟了,然而那天在課堂上,由學生選擇島嶼并展示時卻出現了意外。
一名學生表示:先選擇2號島嶼,向哲學家、心理學家學習,成為精神領袖;然后到5號島嶼,用精神換取富人的財富;再到1號島嶼,用精神和財富征服當地落后居民,做他們的國王,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
另一名學生表示:先到2號島嶼,學習文明的思想;然后到1號島嶼,向他們傳播先進的文明以獲得支持,從那里帶走一些野生動物;最后到5號島嶼販賣野生動物賺錢,成為富人。
還有一名學生表示:先到1號島嶼,用現代技術從原始人那里賺錢;然后到6號島嶼,用金錢把這里的城市面貌全部改造成未來世界的樣子;最后到3號島嶼去享受生活。
……
從積極的一面看,學生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并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但這些看似“獨特”的觀點同時也投射了一些負性社會信息和風氣對青少年的影響,例如暴富和唯利是圖思想、濫殺野生動物等。雖然這幾個學生的想法在班級中占少數,但相信從事教學實踐的教師對此類問題都有同感——隨著信息化和社會開放程度的增加,一些社會負性信息很快出現在校園和課堂中,如拜金、拼爹,甚至犯罪等,為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多困惑與煩惱,如不及時處理將“殃及池魚”,后患無窮。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的確,教育的目的是指向個體內在探索,以及與社會的聯結與適應,如何更好地促進個體快速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從而創造和諧幸福的人生,是教育的立足點。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道德社會化和政治社會化是人類社會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社會化是指個體將社會道德規范逐漸內化成為行為準則,如正義感、集體榮譽感和愛國情感等。政治社會化是指個體學會和接受現時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規范,掌握相應態度和行為,如履行公民社會責任與義務、享受公民權利、參加政治活動等[1]。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行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隨著網絡、自媒體等信息化手段不斷涌現與技術提升,負性信息不可避免地影響著青少年,而且漸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之勢,如不加重視和合理引導,勢必會危害未成年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使他們的社會化發展遲滯或中斷,從而引發社會適應問題,影響終生幸福。
更嚴重的是,個體的不良發展會增加社會運行成本,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人數持續攀升,并且呈現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的發展趨勢。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日前在南昌說,從2000年以來,中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啊!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資料更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人數逐年攀升,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2]。
這一問題的產生與負性信息對學生個體和學校的侵蝕有非常大的相關性,是個不可小覷的教育問題,培養學生理性明辨負性信息的能力是當前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二、對課堂負性信息處理的思考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性應對負性信息呢?
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風格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處理這些負性信息的方法各不相同。除了堅持道德法律原則外,還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1. 多維價值判斷原則
教師營造寬容、開放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思考。由于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經歷和思想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建立多維評價體系,杜絕“二維思維”,不貿然用道德標準進行評判,只要符合社會法律和道德規范的都應給予尊重,然后再分析利弊,優化和完善。教師不將自我價值觀念強加給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不做道德綁架。
2. 多元文化共生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尤其是全球化形勢的來臨,多元文化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政府綜合國力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世界文化和諧共生是未來社會的常態。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保持文化多元與尊重意識,不能狹隘地以經濟、科技等物質指標衡量某一文化的優劣。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接納多元文化帶來的文明,并能夠與多元文化和諧共生,這是未來全球化社會的公民素養。
3. 社會發展進步原則
對不同價值觀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對學生問題的理性與包容,并不意味著課堂無價值標準。
首先,要以法律作底線。每個人的言行都不應觸碰法律這一基本底線,應在此范圍內約束自己的言行。其次,要以人類文明發展、社會進步角度審視自我言行——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是否與人類文明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如果與之違背,即使當下自我收獲更多利益也應放棄。要教育學生具有更大的格局,關心人類共同的發展與命運,承擔自我的社會責任。
4. 核心素養思維原則
古語云:“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教育意義上的“素養”是指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學生內在的、相對穩定且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質結構[3]。
2012年8至9月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作為學習結果的核心素養草案:幼兒、小學和中學》,確定了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的七個學習領域,即身體健康、社會情緒、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式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其中“社會情緒”領域包括“兒童和青年能發展和保持與成年人和同伴的關系,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社會與共同體觀念、公民觀念和心智健康與幸福”等[4]。強調了學生未來發展的適應力和內在品質教育。
因此,我們要將教育眼光放得長遠一些,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夯實基礎教育的同時,也要兼顧公民和理想教育。
5. 人本主義原則
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教育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和實踐,實施有“溫度”的教育,即尊重每一個生命、每一種生命呈現狀態、每一份生命感受。教師要用生命感化生命、用智慧啟迪智慧,用自我思想和素養表達教育,這樣才親切和有說服力。
二是信任每一位學生都有積極、自我實現的愿望,而且都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正如人本主義大師羅杰斯所說:“當我看著這個世界時,我是悲觀主義者;當我審視這世界的人們時,我是樂觀主義者。”我們應以樂觀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這樣的教師才能以更加積極、冷靜的心態面對學生和學生的問題,才能產生教育智慧,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總之,現代教師要具有開放的態度、豐厚的知識儲備和理性的力量,引導學生走向積極和諧的人生。真正打動學生的不是高深的說教,而是教師深厚的學識與韜略、源自內心的篤定與情懷,教師要用開放的視野和人性的溫情引導學生走向和諧發展之路。
因此,面對學生不合時宜的觀點,我是這樣處理的:在肯定了學生觀點有價值的基礎上,我強調了以下四點:
(1)面對不同的文明狀態,每個人都不能以優越姿態武斷地對其他文明橫加批評和干涉;
(2)人類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與其他物種是平等的,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與其他物種共生共榮;
(3)獲取經濟利益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必須以合法、合理和可持續為前提;
(4)個體在團體中既要尊重集體意識,又要保持自我的獨立思考與判斷。
說完這一席話后,課堂內格外安靜,可能是這番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課后一名學生找到我,真誠地問:“老師,我想成為精神領袖,應該怎么做?”我給他的建議是:
(1)多讀書,讀一些哲學名著,尤其是中國古代經典書籍,邊讀書邊思考,了解自我、自然和社會并找到和諧相處的規律,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認為哲學晦澀,可從讀名著開始,循序漸進。
(2)保持開放的心態,多與一些有內涵的人溝通,善于借鑒和吸收,從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3)每一種經典思想都是建立在與世界保持和諧的基礎上的,要和人類發展保持一致,因此要加強和世界的積極聯結,珍愛生命,關愛同伴,愛護自然,不要站在人類、自然的對立面,崇尚死亡或黑暗的東西。
注釋
①“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中的六個島嶼分別是:
1號島嶼:自然原始的島嶼。島上自然生態保持得很好,有各種野生動物;居民以手工見長,種植花果蔬菜,修繕房屋,打造器物,制造工具,喜歡戶外運動。
2號島嶼:深思冥想的島嶼。島上有多處科技館、博物館和圖書館;居民喜歡學習、觀察,崇尚和追求真知,常有機會和來自各地的科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等交換心得。
3號島嶼:美麗浪漫的島嶼。島上有美術館、音樂廳和街頭雕塑、街頭藝人,彌漫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氣息;居民熱愛傳統的舞蹈、音樂與繪畫,許多文藝界的朋友喜歡到這里來尋找靈感。
4號島嶼:友善親切的島嶼。居民個性友善、溫和,樂于助人,社區是一個一個密切互動的服務網絡,人們重視互助合作,重視教育,關懷他人,充滿人文氣息。
5號島嶼:顯赫富庶的島嶼。居民擅長經營企業、做貿易,能言善道;經濟高度發展,處處是高級飯店、俱樂部、高爾夫球場;往來者多是企業家、經理人、政治家、律師等。
6號島嶼:現代化的、井然有序的島嶼。島上建筑十分現代化,是進步的城市形態,以完善的戶政管理、地政管理和金融管理見長;島民個性冷靜保守,處事有條不紊,善于組織規劃,細心高效。
參考文獻
[1]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 編寫. 心理咨詢師[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周長劍.青少年犯罪的社區矯正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 大學,2018.
[3]林崇德 主編. 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王俊民,丁晨晨.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探析——兼析核心素養與基礎素養、高階素養和學科素養的關系[J].教育科學,2018(1):33-40.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云崗中學,北京,100074)
編輯/于 洪 終校/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