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人們圍繞特定利益,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利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1]政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在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在簡要分析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從不同視角對政治的闡釋的基礎上;認為,政治是人類特殊社會關系的反映,這種特殊社會關系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公共權力。因而可以認定,政治就是人類社會根據利益原則,運用公共權力調控和管理社會行為的關系模式。
關鍵詞:政治;公共權力;公共利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4-0027-03
一、若干非馬克思主義者對政治的分析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政治一詞從很早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從不同立場和角度出發,論述過不同的政治觀。從總體上看,這些闡述和解釋可以分為非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兩大類。就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來說,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第一,道德說。政治是一種社會價值追求,是一種規范性的道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學說種類繁多,儒家學說作為諸多學說中的典范,對于政治的解說也有獨到的見解。儒家推崇仁義禮智信,因此儒學家在表達各自對于政治一詞的見解時,也充分吸收了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他們認為政治也是對一種道德的追求,如孔子說,統治者要“為政以德”,即要求統治者在加強統治的過程中,要十分重視仁義道德的規范作用,以德治天下,通過道德規范來對人民進行約束與管制,從而實現國家安定、天下太平。孔子還要求統治者以身作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里的“正”,指的正是儒家強調的道德規范。統治者通過以身作則,讓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儒家強調的道德規范,這樣不僅約束自己,同時也“以正帥下”,從而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在西方國家,學者們則更多的是把政治與某種倫理道德或者價值追求結合在一起,推崇這種思想的首要代表是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在闡釋自己對于政治的理解時,他提出了政治的本質在于“公正”,因此,他所追求的理想國也是“公正國”。亞里士多德則把國家等同于“最高的善”。
“道德說”重視的是從道德的層面去理解政治,將政治與道德相聯系,充分體現了道德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道德說”雖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當時學者的歷史局限,他們只是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分析政治,而未將其與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相聯系,使得這種理解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沖突,缺乏一定的實際可操作性;另外,這種學說在發展過程中過于注重倫理價值,一味地強調道德規范,反而夸大了道德規范的作用,并試圖掩蓋社會的階級對立和利益沖突,從而也沒有深刻剖析社會政治的本質。
第二,權力說。“權力說”強調的是在政治統治過程中權力的重要作用,以及統治者對于權力的追求與運用。最早用權力來界定政治的是意大利學者馬基雅維里,他提出:“政治是奪取權力、掌握權力的必要方法的總和。”政治統治的過程也是對權力的運用,誰擁有權力、運用權力,誰就是最后的勝利者,誰就擁有崇高的地位,最終目的是獲取權力。但由于當時的社會條件限制,馬基雅維里對于政治的定義并沒有引起統治者的重視,因此這種學說在當時也并未占統治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學說不斷變遷,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統治者對于權力也越來越重視,“權力說”也就逐漸流行起來并成為主流思想。直到現在,許多西方思想家還依然從權力的角度去闡釋政治的含義,如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權力或力求影響權力的分配。”[2]美國政治學家拉斯維爾提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影響力和有影響力的人物。”后來他又更加明確地說:“政治行為就是人們為權力而進行的活動。”[3]
“權力說”通過權力的角度去給政治下定義,這不僅擴大了政治學的研究領域,使得政治學逐漸傾向于對于政治權力的研究;同時通過政治與權力的結合,使得統治者更加注重對權力的追求與運用,政治學也不斷從理論研究轉向實踐應用。但是,“權力說”在注重權力與政治結合的過程中,并沒有對政治權力有明確的定義,使得政治權力與社會生活中的其他權力不能明確區分開來,從而造成了權力的混亂。
第三,管理說。“管理說”注重的是從管理的角度去理解政治。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是“管理說”的典型代表,他就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界定政治的。孫中山先生不僅在歷史發展中有杰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翻閱他遺留下的文集,我們不難看出,孫中山先生對政治有很清楚的理解,他認為政治無非就是“政”和“治”兩個字組成的,“政”是指眾人之事,“治”則是指管理的意思,二者結合起來便是政治,讓人理解起來也簡單通透。許多西方學者也從管理事務的角度給政治下定義,如美國的G·龐頓認為“政治活動可以被認為是與對人的集體生活的管理聯系在一起的”。[1]英國的麥肯齊指出,“政治是“參加一個社會的全面的管理過程”。前者對于政治的定義過于寬泛,他認為只要是與人的集體生活有關的管理活動,都可以歸結為政治活動,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后者對于政治的定義又是模糊不清,不能一目了然,他在定義中只是說明政治是個社會全面管理過程;也沒有指出是個怎樣的管理過程,強調全面管理,也沒有指出是整個社會的全面管理,還是整個社會中某一類事物的全面管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不能準確地界定政治,所以他對于政治的理解,本身就存在歧義。
第四,“分配說”。“分配說”強調的是從分配的角度理解政治。1953年大衛·伊斯頓提出,政治學是“研究受權力分配和運用的影響下的價值物的權威性分配”。[4]他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即動態的角度給政治下定義。“分配說”對于政治的定義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是權威定義,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定義地位雖高,但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它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任何事物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但在某個特定范圍內又是靜止不動的,政治的發展過程也不例外,它既有動態的一面,也有靜態的一面。“分配說”在對政治一詞定義時,只強調了它的動態過程,忽視了政治的靜態價值和體制。其次,不是所有政治現象、政治生活都和價值分配有關系。例如,國家安全方面的問題、社會生活的有序進行以及社會公共設施的維護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但這些問題都與分配問題毫無關系。再次,“分配說”的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視了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將人民群眾的政治生活以及人民的權力等政治活動排除在外,不再將其歸結為政治生活。
除此之外,有些學者還認為,政治是政治制度的運作;是制定公共政策和執行政策活動等等。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闡釋政治,表達了自己不同的見解,有些學者在闡釋自身見解的過程中,雖然已經涉及到了政治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性,但由于時代和階級局限,未能準確揭示政治的本質及其涵義。
二、馬克思主義者對政治的分析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不同思想家、政治家對政治的認識都表達了不同的見解,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這些理論觀點中雖然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成份,但由于他們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受到生活條件以及認識水平的限制,特別是受到唯心主義的束縛,使得他們不能提出正確的理論,因而也不可能揭示出“政治”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所處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對政治才能作出正確的理解。
(一)政治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人與人關系的總和,而政治則是這種關系的一個方面,“人們的政治關系同人們在其中相處的一切關系一樣自然也是社會的、公共的關系”。[5]由于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政治關系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內容。在階級社會中,政治主要指的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一種對抗關系,因此,列寧說:“政治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是無產階級爭取解放而與世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關系。”[6]階級剝削消滅之后,政治就又擁有了不同的內容,此時人民內部的關系則成為政治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種新的政治關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治雖然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政治作為特定社會關系的這一屬性不會改變。
(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唯物史觀認為政治斗爭的形成、發展及斗爭形式都受經濟的制約。任何政治任務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沒有經濟條件,任何政治目標也無法實現。另一方面,政治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范疇,不能與經濟混為一談。社會歷史的發展不僅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政治因素的影響。另外,經濟與政治在一定條件下是互通的,在某一時期內,經濟建設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治任務。在政治領域注重的是解決經濟發展的方向以及政策等等的問題。所以,經濟不能脫離政治,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三)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
不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政治都不能離開國家政權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政治的核心是如何奪取政權;新中國建立之后,政治的核心由奪取政權轉為鞏固政權和發展經濟,實現國家富強。但無論是哪個階段,政治的核心都離不開國家政權的問題,大力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維護國家政權,實現國家安定、人民幸福。進入新時代以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疑已經成為我們當前的核心政治問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有利于鞏固國家政權,也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政治是一種有規律的社會現象
任何一種社會現象其本質都是一種矛盾運動,在其發展過程中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政治現象也不例外,在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政治現象錯綜復雜,有時還會很容易受到人們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但無論是否受到影響,政治現象在發展過程中也遵循著某種特定的規律,有著其特定的客觀內容。對此,人們應該學會用理論武裝頭腦,對待任何事物都應堅持科學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規律,利用規律,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政治活動的健康發展。
三、近年來政治概念的研究及界定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政治學家們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形成了許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對“政治”的概念形成了個自獨到的見解,其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政治是一種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它是各階級為了維護和發展本階級的利益而形成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國家和民族的關系。
(2)政治是奪取權力的活動,是一定的階級或者集團為了實現其經濟方面的利益而奪取政權的活動,其中包括了階級或者集團對內對外的全部政策。
(3)政治是涉及范圍廣、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活動,其主要推動者是政府,是一種公眾參與度高的活動。
(4)政治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屬于上層建筑。政治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以及統治階級內部對于權力的分配和利用等。
在政治科學領域,政治學家對于政治的定義眾說紛紜,其界定也各有利弊,其中,我國政治學家王浦劬的界定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較為全面的說法。他認為,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人們圍繞特定利益,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1]8。這一界定深刻揭示了政治的內涵,歸納起來,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指出經濟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的決定作用。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首先表現為利益關系,因此,政治是特定的社會階級利益和利益關系的表現;對社會經濟利益的追求就是政治生活。這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具體體現。
第二,強調社會公共權力的重要性。一切社會政治關系只有通過社會公共權力才能形成,社會現象之所以具有政治性,就在于它的利益要求和社會關系只有通過社會公共權力才能實現,反之,則是非政治性。同時,它定義政治的本質內容時,是通過利益、公共權力和政治權利等角度,而不是其他方面,從而使政治的定義更加清晰、明確。
第三,指出政治關系是政治的本質內容。王浦劬在對政治的定義進行界定時,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并將其貫穿始終,從這個層次把握社會的政治現象,因此,政治的本質是特定的經濟利益基礎之上的社會關系。與此同時,他還指出了政治內容包含的三個方面,分別是利益、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關系。首先,在階級社會中,利益關系是政治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其次,政治權力關系是一種相互作用關系,它指的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對比關系,而并不是表面的統治與被統治、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最后,政治權利關系指的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關系,它強調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資格分配。
總之,政治是人類特殊社會關系的反映,這種特殊社會關系的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公共權力。所以,政治就是人類社會根據利益原則,運用公共權力調控和管理社會的行為的關系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艾薩克.政治學:范圍與方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哈羅德·拉斯韋爾.亞伯拉罕·卡普蘭.權力與社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大衛·伊斯頓.政治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3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劉海軍(1973—),男,甘肅隴南人,甘肅省隴南市衛生學校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項目“新時代中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GS[2018]GHB308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