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儒謙?王慶陽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中老兩國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已經達到新高度。通過交流,老撾官方和百姓認同中國的執政理念、發展模式、工業產品、價值理念和中國文化。我國繼續強化對老撾影響力的策略是: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打造國際文化品牌,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完善中老文化交流機制,加大跨境旅游合作力度。
關鍵詞:中國-老撾;文化交流;軟實力;啟示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4-0059-03
最近幾年來,中老兩國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交流達到了新的高度,中老兩國成為“大手拉小手”共同發展的典范。這主要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及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秉持睦鄰、安鄰、富鄰的美好愿景,把中國的發展同老撾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文化融通、民心相通、設施聯通、信息溝通,為老撾的發展輸入新動力、新動能,讓老撾在與中國的合作中分享合作紅利,在源遠流長的中老文化交流史冊上譜寫光輝的新篇章。
一、中老兩國交流的現狀
中老兩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正式交往已經有近1800年歷史。據《三國志·吳志·呂岱傳》記載,中老兩國第一次正式的官方往來,可以追朔到三國時吳黃武6年(227年)堂明國王派遣大使向東吳朝廷進貢。直至明、清年代,中老兩國都保持著友好往來、穩定的局面。新中國成立后,老撾和中國建交,期間中老間的交流有過曲折。直到1988年6月,中老兩國外交關系才正常化。從此,中老關系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兩國人員交往、移民、投資、文化交流成就明顯。老撾在與中國的合作中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全球小國與大國合作的良好典范。
首先,政治上互信。無論上是在臺灣問題,還是南海問題上,老撾始終是中國最忠實的友好國之一,多次在聯合國會議上否定不利于中國的提案,體現了政治上的可靠忠誠;
其次,經濟上共贏。老撾有豐富的資源需要開發,中國有資金、技術和項目,雙方的經貿合作不斷躍上新臺階。目前中國在老撾投資的項目包括礦產、水電、農業等項目。同時,在應對金融危機、低息貸款、發展貿易、經濟援助等方面,中國始終給老撾特惠待遇。中國也是老撾最大的外國投資者之一,2017年總投資超過700個項目,價值80億美元。中國在經濟上的援助,使得老撾近20年GDP增長率長期保持5%-8%間高速增長;
其三,設施的互聯互通。中國援建老撾的基礎設施項目,領域多且遍布全國。包括:口岸、鐵路、公路、水路及網路(電信、網絡)等。特別是被老撾人民譽為“驚天動地”項目,即中國發射“老撾一號”衛星項目被稱為“驚天”?!皠拥亍眲t是指中國建設的北起中老邊境磨憨—磨丁口岸、南至萬象的中老鐵路,極大地推進了老撾交通、通訊業的快速發展。
其四,民心相通。除了官方的正式交往以外,中老兩國的民間交往、交流非常頻繁。一方面,邊貿繁榮。兩國邊民貿易往來活躍,云南磨憨口岸與老撾磨丁經濟特區成為中老兩國人員、經濟往來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民間交流不斷。兩國民眾日常通過節慶活動、文化藝術交流、通婚等頻繁交流。此外,教育成為中老兩國人民交流的重要平臺。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華文教育在老撾更受重視,中國政府也積極派出優秀的漢語教師前往任教,在老撾國立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不少老撾上層人物的子女也來華文學校學習。這對溝通雙方的思想感情,促進互相了解起到了推動作用。
目前,中老兩國領導人互訪不斷,雙方本著“長期穩定、睦鄰友好、彼此信賴、全面合作”的原則不斷發展成為“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美好狀態,使中老關系達到了新高度,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二、老撾對當代中國文化的欣賞與認同
在兩國交流中,文化的交流往往是先導,也是最容易、最便捷、最長久的交流。中老兩國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大國與小國交往的典范,是離不開兩國間對彼此文化的欣賞、認可與融合的。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也有改革開放40年的現代精神文化及治國理政的先進理念,對老撾是具有相當的參考和借鑒價值,也是比較受老撾的欣賞與認可的。
(一)關于對中國的執政理念的認同
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執政理念具有遠見卓識,這是老撾政府及社會對中國的普遍共識。中國每一屆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成為外國了解中國施政綱要的重要參考依據。老撾駐華大使宋迪·本庫曾盛贊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執政理念具有世界眼光和遠大目標。中國政府報告給他留下特別印象的是:關于深化改革,中國政府有一個兼顧各方面、協調發展的計劃。老撾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國,老撾人也很關注中國的外交政策,他們普遍認為,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將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關系進一步發展。不少老撾官員對“一帶一路”倡議充滿期待和支持,他們普遍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強大后,為全球作出的一個重大貢獻,尤其是中國為很多國家在改善基礎設施及交通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關于對中國發展模式的認同
對老撾來而言,同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有很多可以借鑒?,F在每年老撾都會派人到中國各地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僅是在廣西南寧,每年都通過中華青年聯合會、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等渠道安排老撾官員、企業家或青年干部來華學習培訓,學員回到老撾后把這些寶貴經驗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不少老撾政要認為,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擴大開放、大力發展工業、吸引外國投資、在國際上廣交朋友,都是可從中國的發展中借鑒到的經驗。
(三)關于對中國制造的認同
中國制造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成果。中國近幾年發展迅猛的“新四大發明”,即高鐵、網購、共享單車、掃碼支付等推廣應用全球領先。在老撾,以往中國生產的商品給人以質次價廉的印象,而現在中國制造成為創新和暢銷的代名詞。在老撾市場上,比亞迪汽車和華為手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兩個中國品牌。比亞迪汽車在老撾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汽車產品種類很多,尤其是新能源技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而華為的專賣店則遍布老撾,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創新,產品線非常豐富,質量提升也很快,已經成為在老撾最受歡迎的手機品牌??梢哉f,中國的改革發展不僅惠及了本國、老撾,也惠及了世界。
(四)關于對中國價值觀的認同
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這些內容與老撾倡導的價值觀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老撾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是一個崇尚團結的民族。平等、和諧、公正的理念在老撾也非常深入人心,倡導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有許許多多關于平等的故事及尊老愛幼的事例,如春風一樣,感染著我們,打動著我們的心靈。自古以來,老撾也像中國一樣倡導“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奉行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思想,敬重自然,崇拜山水,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來自森林和大地:“森林是父親,大地是母親”。
(五)關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老撾人民與中國人民過同樣的節日,老撾和緬甸、中國的云南西雙版納一樣,都過“潑水節”,即他們的春節。老撾也稱其為“宋干節”。此外,老撾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還表現在許多的老撾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國文化,包括書法、樂器(如古箏、琵琶等)、戲劇、民族舞等。目前,漢語成為老撾人學習的主要外語,僅在老撾國立大學的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注冊學員有800多人,主要為校內各級學生、漢語愛好者和社會在職青年,以及華僑子女、寺廟和尚等。一些政府機構、大學、孔子學院、民間組織等還會不定期地從中國邀請文化藝術方面的專家開設講座,比如太極拳、書法等??梢姡瑑蓢g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三、加強中國文化在老撾影響力的核心策略
為了進一步彰顯我國文化魅力,發揮文化在加強中老兩國的互信、促進兩國的融合發展的作用,為兩國長久友好奠定牢固基礎,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一)加強自身文化軟實力建設
打鐵還需要自身硬,要想在另一個國家建立自身的文化影響力,首先把自身文化軟實力做強做大。一是中國對外要注重借鑒其他一切文化的優秀成果,要有兼容并包的度量吸收國外優秀文化的養分,對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不排斥、不貶低,要用國際視野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二是中國對內要努力深入發掘中華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提煉普世性的核心價值觀念,提高文化自信。三是要加快推進中國文化國際化。要從戰略高度大力開展文化外交,努力拓展潛在的地緣文化空間。四是注重摒棄劣質文化,去其糟粕,特別是要打擊當前社會的一些官員腐敗現象、社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產品及其他道德滑坡現象,凈化社會風氣,形成中國文化吸引力。
(二)實施文化立國戰略
充分認識文化產業對增強我國整體軟實力和競爭力的作用。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的比例20%以上,而我國僅為3%左右。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從意識形態上增強國家軟實力,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硬實力的提升。要以產業思維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建設納入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總綱中,并制定出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配以相關的生產要素,激發社會各相關利益體的活力,才能有效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努力開發創新型文化產品,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
(三)打造國際文化品牌
文化要達到好的傳播效果,必須要有好的國際品牌,才能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老撾人心目中,中國的儒家文化、武術、電影、電視劇、教育、體育、旅游等都是比較有影響力的,我們應該圍繞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元素的文化品牌。對現有的品牌要不斷提升品質,賦予其時代內涵,結合老撾人的價值觀、審美觀精準把握老撾消費市場需求,在老撾人民心中樹立一個正面的、時代的、流行的文化品牌形象,從而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品牌和社會效益,助力國產文化品牌在老撾的知曉度、認同度的提高,進而全面將中華文化特色根植于文化產品中,扎根開花于老撾社會。
(四)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在對老撾文化傳播中要學會兩條腿走路,除了利用孔子學院、高校及各種文化交流會、文化周、展覽會、旅游年等傳統渠道,還要善于借助中國近幾年大量企業進入老撾市場及參與老撾基礎設施建設的通道和平臺,依托基建項目、產業項目,在推進這些項目中烙上中國文化要素,潛移默化地促進中國文化在老撾的傳播。同時,積極推進云南等省區與老撾進行區域地緣文化互動,共同設計、生產、推廣文化項目和品牌,既保證能生產出符合老撾文化市場需要的產品,也利于合作的文化產品、品牌更快融入老撾社會,增強中華文化在老撾的傳播力與輻射力。
(五)發揮華人華僑的傳播力
近幾年,老撾成為華人新移民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改革開放之初,老撾的華僑華人總共僅為3萬人左右,現僅在老撾首都萬象華人就有10萬人以上。這些新移民的華僑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理解和解釋能力,也對改革開放后,中國文化的復興、發展的方向和特點比較了解,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同時,要嚴格禁止中國公民非法進入老撾國境,加大宣傳力度,鼓勵華僑華人遵守當地法律,融入當地社會,減少對老撾社會的負面影響,為老撾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六)完善老撾青年到華文化交流機制
青年是未來,要從頂層設計上繼續加強中老青年的交流合作,要優化、設計交流項目。既要加大政府間、組織間的往來,也要加強民間的、社會各界的交流。例如,可以擴大老撾青年到我國交流的次數和覆蓋面,加緊推進中國-瀾湄命運共同體建設,增加大學生青年的互動,擴大瀾湄流域六國青年創新設計大賽等,增強共同的歷史意識、地緣意識、責任意識乃至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區域乃至次區域的統合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礎
(七)積極推進中老跨境旅游合作
自1990年老撾奉行經濟開放政策以來,旅游業就成為了老撾的優先發展產業并取得了顯著成績。2004年至2018年,來老撾旅游的游客數量平均每年增長率達到了18%左右,老撾已成為國際上較為知名的旅游地區。中國要借助老撾的旅游開放政策,加緊推進中老旅游合作,除舉辦“中老旅游年”外,還要在諸如旅游合作項目的開發、旅游基礎建設與維護、旅游線路推廣、旅游營銷策劃設計、旅游人才培訓、旅游聯合執法、降低入境游的簽證門檻等等。通過兩國旅游合作發展,達到中老文化深入交流融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良民.源遠流長的中老文化交流[J].東南亞縱橫,1992(2).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a263c640102xe5d.html
[3]陳建鋒.中國傳統文化對老撾的影響與老撾的傳統倫理[J].東南亞縱橫,2007(9).
[4]張良民.老撾文字演變初探[J].印支研究,1993(3).
[5]曾文斌.論老撾戰略文化[J].東南亞之窗,2012(3).
作者簡介:梁儒謙(1971—)男,漢族,廣西橫縣人,澳門科技大學2017級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在讀,廣西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企業文化營銷管理旅游管理。
王慶陽(1989—)男,漢族,安徽碭山人,馬來西亞百納利大學2018級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在讀,單位為廣西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體育管理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御夫)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4BKS063);廣西財經學院創新團隊支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