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李清清 吉建斌 李樹卿 侯慶秋 王文月 石林君

摘要 ? ?本文從浮床規格和水培模式、種苗繁育、移栽、定植后管理、主要病蟲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總結了人工浮床水培西洋菜栽培技術,以期為京津冀地區人工浮床水培西洋菜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 ?西洋菜;人工浮床;水培;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645.904+.7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063-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西洋菜又稱豆瓣菜、水田芥,英文名Watercress,原產于地中海東部和南亞熱帶地區,20世紀初由葡萄牙人引進我國澳門、香港,再傳入日本[1]。我國以澳門種植最早,之后廣東、廣西及其他省(市)陸續引種。豆瓣菜以幼嫩莖葉為食用部分,質地脆嫩,清香可口,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可素炒、涼拌、煲湯、做色拉或盤菜配料,經常食用可清熱解燥、潤肺止咳、通經利尿,備受消費者喜愛。
西洋菜為須根系植物,莖節易發不定根,耐寒耐污能力強,對富營養化水體以及養殖廢水中的總磷(TP)和總氮(TN)有很好的去除效果[2]。水培西洋菜在獲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人工浮床又稱人工浮島[3-4]、人工生物浮床、無土栽培浮床[5]等,是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用工程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其應用物種間共生關系,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建立高效人工生態系統,以削減水體中的污染負荷。京、津、冀地區生產西洋菜,可人工配置營養液,也可利用閑置池塘、養殖廢水等。本文對其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京、津、冀地區西洋菜人工浮床栽培提供技術指導。
1 ? ?浮床規格和水培模式
1.1 ? ?浮床規格
以“綠舟牌”人工浮床為載體,該人工浮床由工程塑料制成,牢固耐用且無二次污染。浮床上設置塑料網片,便于定植種苗和固定植物;植物的根系通過網眼伸展到水下生長,從水體中吸收氨氮等營養元素,從而實現水生蔬菜的無土化水面種植。此浮床已獲國家專利。
浮床規格一般為1 m×1 m,栽培時拼接成片,如圖1所示。
1.2 ? ?水培模式
采用溫室深水栽培模式,營養水體水深80~100 cm。由于水層較深,水體濃度、溶解氧、酸堿度、溫度不易發生急劇變化,能夠為根系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生長環境。另外,還可以利用池塘和養殖廢水進行栽植,此種方式一般無需另外施肥。
2 ? ?種苗繁育
2.1 ? ?品種選擇
選擇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好的品種,如英國豆瓣菜、廣州豆瓣菜、河內豆瓣菜等。
2.2 ? ?播種
可利用種子繁殖和莖尖無性繁殖,一般采用原位浮床直播育苗和露地基質育苗,基質配比為草炭∶蛭石∶珍珠巖=1∶1∶1。露地育苗一般在4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溫室內全年均可播種育苗,一般播種量為3~4 g/m2。播種時,在基質上覆蓋1層透氣透水性好、較稀疏的無紡布,便于連片轉移到浮床上。浮床原位育苗則先在浮床表面鋪好無紡布,然后將種子直接撒在無紡布上。由于種子細小,播種時可拌上細沙,以保證播種均勻。
2.3 ? ?播種后管理
在種子出芽前,每天噴水1~2次,一般5~7 d出苗。出苗后根據天氣和具體情況噴水,保證適宜的濕度,以提高種苗成活率。天氣炎熱時,應及時利用遮陽網進行遮蔭。
3 ? ?移栽
待植株長到6~8片葉、10~12 cm高時即可移栽到浮床上,株行距為10 cm×15 cm。移栽時,選擇生長健壯、莖葉濃綠、無病蟲害的種苗,起苗后用清水將根系沖洗干凈,避免傷根。
4 ? ?定植后管理
4.1 ? ?溫度管理
西洋菜的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 ℃,溫室內夜間溫度宜保持在10~15 ℃之間,營養液溫度保持在20 ℃左右。當水溫低于10 ℃,植株生長緩慢;氣溫高于30 ℃時,生長停滯。進入夏季高溫天氣后,可采用遮光率70%的遮陽網進行遮蔭,達到降溫的目的。遇到陰雨天氣,將遮陽網揭開。
4.2 ? ?光照管理
西洋菜需要較強的光照,每天要求7~8 h的光照時間。因此,要及時清潔棚膜,保證良好的透光率。陰雨天光照不足時,植株易徒長,葉片細薄、黃化,品質下降。
4.3 ? ?營養水體管理
西洋菜屬于水生蔬菜,對營養水體要求不高,可以在栽培池中加入沼液肥或雞糞或多元素復合肥和含有腐殖質的有機肥。在西洋菜定植后5~6 d,要控制水體EC值在1.5~2.0 mS/cm之間,pH值6.5~7.5,以免因肥水濃度過高造成燒根、葉片發黃等問題。定植后10 d左右,EC值逐漸增加到2.0~2.5 mS/cm,每7 d測定2次EC值和pH值,可以用肥料調節EC值。
5 ? ?主要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
5.1 ? ?褐斑病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呈褐色,初期發病部位為褪綠小點,后擴展成黃色至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嚴重時病斑密布連合,導致葉片變褐干枯。發病初期,可用70%百菌清或50%甲基硫菌靈800~1 000倍液噴施,每隔7 d噴1次,噴2~3次;或用5%百菌清粉塵劑噴粉防治;還可結合煙熏劑夜間防治。
5.2 ? ?灰霉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成株期,多從基部衰老葉柄或受傷的葉柄開始侵染,發病部位呈淺褐色壞死腐爛,表面產生灰色霉狀物,嚴重時向其他葉片蔓延,最后植株干腐死亡。發病初期,可用70%百菌清或者40%施加樂懸浮劑800~1 000倍液噴施,每隔7 d噴1次,噴2~3次;或用5%百菌清粉塵劑噴粉防治。
5.3 ? ?蚜蟲
蚜蟲聚生于植株頂端的嫩葉、嫩莖,吸食汁液。受害部位生長緩慢,發黃變形;嚴重時引起煤污病。蚜蟲還可以傳播病毒病。可采用溫室內懸掛黃板的方法防治;亦可用10%吡蟲啉2 500~3 000倍液或者用25%噻蟲嗪5 000倍液進行噴施,7~10 d噴1次,噴2~3次;還可用煙熏劑進行夜間熏煙。
5.4 ? ?小菜蛾
小菜蛾為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蟲,主要為害葉片,形成“天窗”狀透明斑痕,大的幼蟲可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葉片呈篩網狀。可采用黑光燈或高壓誘蟲燈誘殺成蟲;化學防治可用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進行噴施,可與Bt制劑交替混合使用,效果很好,7 d噴1次,噴2~3次。
6 ? ?采收
一般定植后25~35 d、株高25~30 cm時便可采收。采收應選在早晨和傍晚進行,避免陽光照射。一次移栽多次采收,采收時,從植株基部割下,留莖部約5 cm。
7 ? ?參考文獻
[1] 黃道明,林慧端.結籽的百色西洋菜的栽培與采收技術[J].廣西園藝,2005(2):49-51.
[2] 葛皓,楊森,李惠男,等.三種植物對流動富營養化水體氮、磷去除效應比較[J].福建熱作科技,2016,41(3):11-15.
[3] 代培,吳小剛,張維昊,等.人工生物浮島載體的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6):13-16.
[4] 何江,利鋒,諸振兵,等.西洋菜凈化養豬廢水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3):11115-11116.
[5] 黎華壽,聶呈榮,方文杰,等.浮床栽培植物生長特性的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