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瑩


摘要 ? ?為全面掌握郎溪縣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分布情況及對本縣林業資源的危害情況,避免造成森林資源的重大損失,對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可造成郎溪縣林木危害的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共計25種,其中蟲害20種,病害5種,寄主總面積為3.028萬hm2,林業有害生物分布于9個鄉鎮及2個國有林場;造成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縣內苗圃地眾多、樹種組成單一、林分結構簡單、多為人工林、森林生態系統脆弱,可通過增加林分群落、引進害蟲天敵、采用生物防治等措施降低林業有害生物的影響。
關鍵詞 ? ?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安徽郎溪
中圖分類號 ? ?S763.4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097-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林業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種子正常生長并造成經濟損失的病、蟲、雜草等[1]。林業有害生物發展是動態的,其種類和數量受溫度、水分、風力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也可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林業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而林業有害生物給森林資源造成了嚴重損失,破壞了原有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災害。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特對郎溪縣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列出了郎溪縣森林病蟲害種類、分布及危害情況,并建立相應的防控措施,以減少林業有害生物帶來的危害,保護森林資源。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調查地點
安徽郎溪縣國有林場、公園、生態園、苗圃地。
1.2 ? ?調查工具
捕蟲網、誘蟲燈、高枝剪、數碼相機、自封袋、鑷子、50 mL離心管、標簽紙、75%酒精、三級臺、昆蟲針、標本盒等。
1.3 ? ?研究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對縣域范圍內有害生物進行調查,主要以林場、苗圃地、公園為對象,在林區內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沿著選定線路邊走邊觀察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在調查過程中,應做好記錄、采集蟲體及病枝制作標本,后期對實物標本進行鑒定。
2 ? ?結果與分析
共調查出可造成縣內林木危害的有害生物種類25種,其中蟲害20種、病害5種。受害樹種主要為香樟、楊樹、濕地松、銀杏、櫸樹等林木,樟巢螟、楊扇舟蛾、楊小舟蛾、銀杏超小卷葉蛾等蟲害主要啃食林木的枝葉,影響林木正常生長;煤污病、白粉病等病害常發生在蟲害危害后長勢衰弱的林木上;腐爛病則常發生在果樹枝干上,會隨著樹齡的增加和果樹產量的不斷提高而增加。
2.1 ? ?蟲害種類
由表1可知,本次調查中造成危害的害蟲共計20種,鱗翅目居多,鞘翅目其次,其中以馬尾松毛蟲、樟巢螟、楊扇舟蛾和楊小舟蛾危害較重。馬尾松毛蟲,又名毛辣蟲、毛毛蟲,主要為害馬尾松、黑松、濕地松,1年發生2代,其幼蟲取食松針,大發生時成片的松針數日內即可被蠶食干凈[1];因郎溪縣濕地松分布面積較大,故濕地松受害嚴重。樟巢螟為香樟樹上的重要害蟲,主要取食樟樹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3~4齡幼蟲吐絲綴合小枝與葉片形成蟲巢,嚴重影響樟樹生長和綠化效果[2-3]。楊扇舟蛾又名楊樹天社蛾,主要為害楊樹,幼蟲取食楊樹葉片,嚴重時吃光樹葉,嚴重影響樹木生長,1~2齡幼蟲僅啃食葉的下表皮,殘留上表皮和葉脈;2齡以后吐絲綴葉,形成大蟲苞,白天隱伏其中,夜晚取食;3齡以后可將全葉食盡,僅剩葉柄。
2.2 ? ?病害種類
由表2可知,在全縣范圍內紫薇、合歡、山茶、小葉女貞、櫸樹、樸樹等林木上均發現了煤污病,其整個葉片和枝條上布滿了黑煤層,影響林木的光合作用,致使其生長衰弱,嚴重降低了經濟效益[4-5];白粉病則發生在紫薇、月季等觀賞性林木中,有白色病斑覆蓋在葉片上,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林木新陳代謝受到干擾,長勢衰弱[6],同時也降低了林木的觀賞價值。
3 ? ?防控措施
郎溪縣林地面積大,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為了保障林木的正常生長,現階段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是化學防治,但隨著化學農藥的長期和大量使用,農藥殘毒、害蟲抗性和再猖獗問題嚴重。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意識的提升,生物防治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采用引進害蟲天敵、增加優良林木品種、增大混合林面積等方法均可降低有害生物對林木的危害。在林區病蟲害發生較嚴重區域采用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4 ? ?參考文獻
[1] 赫偉民,楊永強,王海波.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7(8):28.
[2] 龍永彬,趙丹陽,秦長生.樟巢螟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J].林業與環境科學,2017,31:(1):107-110.
[3] 陶曉杰.樟巢螟蟲巢消長動態和防治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4):605-606.
[4] 李煥宇,張榮,孫廣宇.外寄生菌:煤污病菌研究進展[J].菌物學報,2016,35(12):1441-1455.
[5] 吳進開,曹斌,羅強,等.煤污病的發生與防治[J].生物災害科學,2011(4):181-182.
[6] 向貴生,張真建,王其剛,等.月季白粉病及其抗性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