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李紅陽 王凱 孫星星 張俊喜 顧慧玲 馬晶晶 王凡 蔣穎潔
摘要 ?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威脅小麥生產安全。江蘇沿海地區是小麥的重要產區,由于其適宜的氣候條件以及近年來秸稈還田等耕作制度的改變,該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病風險不斷增加。本文針對江蘇沿海地區的區域特點,總結前人在本地區的試驗結果,整理出適合本地區的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體系,主要包含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2個部分,以期為保障該地區小麥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體系;核心技術;配套技術;江蘇沿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 ? ?S435.121.45 ?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10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小麥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俗稱爛麥頭、紅麥頭等,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已成為影響我國農產品安全的重大問題[1]。小麥發生赤霉病后不僅會造成大幅度減產,還會產生毒素,污染食品和飼料,威脅人畜健康[2]。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氣候條件顯著影響小麥赤霉病的發生[3-4],溫度和濕度與赤霉致病菌的存活率有著密切的關系[5]。江蘇沿海地區位于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土地資源豐富,小麥種植面積較廣,僅鹽城市常年小麥種植面積達37萬hm2[6],約占江蘇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7%[7]。該地區每年4—5月氣候偏暖,若遇連續陰雨天氣容易造成赤霉病的大面積暴發。針對該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特點和當地的種植習慣,綜合前人的試驗結果,本文對小麥品種與農藥進行了篩選,整理出一套適合該地區的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體系,主要包含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 2個部分,以期為有效提高該地區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供參考。
1 ? ?核心技術
1.1 ? ?選對品種
目前,江蘇沿海地區小麥種植品種繁多,不同小麥品種間赤霉病抗性差異較大。李東明等[8]在鹽城市阜寧縣選擇20個小麥品種進行抗(耐)病性試驗,結果表明,寧麥13、淮麥32、淮麥33和徐麥30對赤霉病的抗性較高,周麥21、徐麥35、連麥7號和連麥8號抗性較差;另有統計數據表明,揚麥、寧麥、鎮麥系列品種大多抗病性較好(防治后平均病穗率僅為3%~10%),豫麥34、鄭麥9023、淮麥22等品種抗病性較差(防治后病穗率仍達到20%~30%)[9]。選擇種植赤霉病抗性較好的小麥品種是進行赤霉病防治的首要環節。為此,建議在江蘇沿海地區選擇寧麥13、揚麥21、揚麥22、華麥7號、寧麥26等對赤霉病抗性較好的品種種植。
1.2 ? ?科學用藥
防治赤霉病應選擇高效低毒藥劑且優先使用赤霉病菌無抗性的農藥,目前防治小麥赤霉病使用較為廣泛的藥劑主要有以下幾類:苯嘧菌酯、多菌靈、多·酮、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等,其中多菌靈仍然是目前防治赤霉病使用最普遍的藥劑[10]。由于多菌靈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已超過30年,各地抗性菌株比例不斷增多,若仍以多菌靈或以多菌靈為主要成分的復配劑作為赤霉病防治的主要藥劑,會給小麥安全生產帶來潛在隱患。近年來,氰烯菌酯逐漸被農業推廣部門作為新型高效的殺菌劑推廣運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經過多年的試驗和示范,氰烯菌酯已被國內外專家認定為是目前防治赤霉病的最佳藥劑[11],該藥劑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等優點[12]。因此,為了有效提升本地區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防止長期施用單一藥劑產生抗藥性,建議使用氰烯菌酯或戊唑醇等單劑及其復配劑作為主要防治藥劑[13],同時注意不同藥劑輪換使用。
1.3 ? ?及時預防
小麥赤霉病屬流行性病害,及時監控氣候變化對判斷防治時機十分重要,江蘇沿海地區小麥齊穗揚花期基本在每年4月底至5月初,此時田間溫濕條件往往有利于稻茬小麥發病[14]。藥劑防治的時機對防治效果十分關鍵,有研究表明,在孕穗初期、抽穗初期、抽穗盛期、揚花初期、揚花盛期、灌漿初期、拔節期分別進行用藥,防治效果有明顯差異,其中抽穗盛期和揚花初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8];車晉英等[15]在鹽城市大豐區分別于小麥揚花始盛期和揚花盛期噴藥2次,防治效果均很好;孫龍彩[16]分別在揚花始盛期、抽穗始盛期設置不同施藥處理防治小麥赤霉病,結果表明,揚花始盛期防治效果要明顯優于抽穗始盛期,試驗結果進一步表明若錯過上述防治適期,則會對防治結果造成不利影響。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建議在抽穗盛期至揚花初期用藥1次,間隔7 d左右再次用藥,其后若遇到陰雨天氣可在雨后及時施藥,同時觀察發病情況,及時監測藥劑使用后的病菌抗性。
2 ? ?配套技術
除了選擇抗性較好的品種、進行適時有效的化學防治以外,必要的栽培管理措施對防治赤霉病也十分有益,為此制定了以下配套措施。一是精細播種。播種前精細整地,深埋秸稈,降低土表秸稈量,以減少稻樁帶菌子囊殼的暴露,減少病菌來源;播種可采用精量半精量機條播,保證苗齊、勻、壯。二是肥水調控。氮、磷、鉀肥配合施用,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確保田間不旺長,控制無效分蘗;同時配套溝渠,排澇降漬。三是抗逆應變。注意觀測其他病蟲害的發生,如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葉銹病、蚜蟲等,及時防治病蟲害,以保證小麥健壯生長,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
3 ? ?展望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小麥安全生產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防治小麥赤霉病是保障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江蘇沿海地區是小麥的重要產區,為保障本地區小麥高產穩產,應積極指導農民選用抗性品種,引導農民施用新型高效藥劑,避免長期施用單一藥劑而產生抗藥性;此外,還要多組織農民培訓,科普赤霉病的發病特點,及時發現病情,適時開展預防工作。近年來,無人機飛防技術發展迅速,多地利用無人機開展了小麥赤霉病防治試驗[17-20],總體防治效果良好,植保無人機較傳統噴霧機械有作業效率高、用藥量少、安全系數高等優點[21],今后可在該地區進行大面積應用與推廣,提升應對赤霉病等流行性、突發性病害的能力。
4 ? ?參考文獻
[1] 史建榮,仇劍波,董飛,等.小麥鐮刀菌毒素及其發生風險研究進展[J].麥類作物學報,2016,36(2):129-135.
[2] 陸維忠,程順和,王裕中.小麥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8-59.
[3] 全國小麥赤霉病研究協作組.我國小麥赤霉病穗部鐮刀菌種類、分布及致病性[J].上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3):69-82.
[4] MCMULLEN M,JONES R,GALLENBERG D.Scab of wheat and barley:a re-emerging disease of devastating impact[J].Plant Disease,1997,81(12):1340-1348.
[5] XU X M.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sa-rium ear blight[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3,109(7):683-689.
[6] 王千,金曉斌,周寅康.江蘇沿海地區耕地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變化與驅動機制[J].生態學報,2011,31(20):5903-5909.
[7] 陳永明,林付根,趙陽,等.論江蘇東部麥區赤霉病流行成因與監控對策[J].農學學報,2015,5(5):33-38.
[8] 李東明,王玉國,徐東祥,等.不同小麥品種、施藥時期對赤霉病、白粉病的影響[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2):108-109.
[9] 楊榮明,吳燕,朱鳳,等.2010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流行特點及防治對策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2):16-19.
[10]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國小麥赤霉病暴發原因分析及持續監控與治理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4):38-41.
[11] 邵振潤,周明國,仇劍波,等.2010年小麥赤霉病發生與抗性調查研究及防控對策[J].農藥,2011,50(5):385-389.
[12] ZHANG Y J,ZHANG X,CHEN C J,et al.Effects of fungicides JS399-19,azoxystrobin,tebuconazloe,and carbendazim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0,98(2):151-157.
[13] 朱漢清,陳永明,林付根,等.2013年鹽城地區麥子赤霉病發生特點分析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3):12872-12873.
[14] 黃龍兵,張紅星,王昕,等.沿海地區氣候因素對小麥病害的影響[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5):71-72.
[15] 車晉英,朱展飛,卞康亞,等.大豐區小麥赤霉病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9):57-58.
[16] 孫龍彩.蘇北沿海地區小麥稈腐赤霉病發生與防治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181.
[17] 荀棟,張兢,何可佳,等.TH80-1植保無人機施藥對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5(8):39-42.
[18] 周奮啟,董紅剛,陳銀鳳,等.不同植保機械噴霧霧滴沉積分布對小麥病害的防治效果[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2):2275-2279.
[19] 胡中澤,王安,錢巍,等.植保無人機對小麥主要病害的防治[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7):1206-1210.
[20] 李春清,王家剛,李莎莎,等.植保飛防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湖北植保,2018(2):14-16.
[21] 薛新宇,梁建,傅錫敏.我國航空植保技術的發展前景[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