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摘 要:目前,我國不少領域的公共服務都存在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這迫切需要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政府購買服務,就是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以及政府履職所需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社會力量承擔,并由政府根據合同約定向其支付費用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
關鍵詞:政府購買 ?對策 ?管理
一、A市政府購買服務工作主要做法
上世紀90年代末,A市就開展了政府購買服務活動,最突出的就是履職過程中借助專業中介機構力量,如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財務審計、工程造價審核、核查等工作,只不過當時沒有提出政府購買服務這個概念。2015年3月,市財政局成立政府購買服務管理科,A市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翻開嶄新的一頁。
(一)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制度體系
2015年9月份出臺《A市政府購買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內含指導目錄),作為A市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綱領性文件。隨后,聯合市編辦出臺《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審核辦法》;聯合市民政局印發《關于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聯合聯合市住建局印發《關于轉發的通知》;聯合市民政局出臺《關于推行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加強基層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辦法的通知》等文件。各項制度的出臺,有力的保障了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編制市級政府購買服務計劃
對各部門報送的政府購買服務計劃進行嚴格審核,采取支出科室依據部門預算安排進行初審,政府購買服務科把握政策進行復審的雙重把關方式,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市級政府購買服務預算,實現與部門預算的有效銜接。
(三)努力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全覆蓋
始終將政府購買服務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和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手段,將適合通過市場提供的服務,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適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或社會力量承擔,實現“應買盡買”。
(四)完善各級信息報送機制
一是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指導市縣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工作措施,加快改革進度,形成全市上下聯動、密切配合、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報送機制,通過匯總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情況和資金執行情況,完成半年報、年報統計上報工作,動態掌握全市政府購買服務實施情況。
二、A市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改革任務艱巨、情況復雜,從工作開展情況看,A市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機制方面存在問題
主要體現在一是制度的權威性不高。目前,涉及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均是以意見、辦法或通知等形式出現的,缺少法律層面上的依據。當與其他效力層次更高的制度相沖突時,不好執行。二是配套制度不健全。盡管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了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意見、管理辦法等文件,但總體缺乏與之相匹配的配套實施細則,以至于實施起來,缺乏操作性。三是內、外部銜接機制不夠順暢。
(二)政府購買服務范圍不夠明確,指導目錄過于寬泛
目前政府購買服務范圍仍不夠明確,存在許多應納未納的服務事項,導致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超范圍”購買和“應買未買”并存的現象。指導目錄過于寬泛,針對性、操作性不夠強,在確定購買服務事項時難以準確界定,有些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服務事項尚未列入指導目錄。同時,對列入指導目錄的事項,也沒有強制購買的硬性規定,約束力不強。
(三)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尚未建立
政府購買服務預算安排、計劃編報和數據統計方面存在困難。目前,市級政府購買服務計劃審核工作均采取單位上報紙質版及電子版到各對口支出科室的方式,經對口科室初審后轉到政府購買服務科,由我們進行復審和整理匯總。紙質版審核費時費力,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反饋不夠及時,甚至影響整體預算批復的情況。
(四)政府購買服務中績效管理存在問題
政府購買服務績效管理機制還不完善。政府在與承接主體簽署購買服務合同時,雖然也包括了評估與績效管理內容,但科學性與針對性不足。在購買服務的價格評估上往往缺少標準、隨意性過大,而事后對其所提供公共服務水平與質量的評估也過于空泛。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購買服務頂層設計,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體系
政府購買服務是項政策性較強,涉及面較廣的工作,應加快制度建設。一是完善制度體系。政策、制度、規定等方面要多從國家、省級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防止各地先行先試,出現不規范現象。特別是對于購買主體、承接主體的界定,一定科學合理,便于執行。二是健全購買機制。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操作流程,通過規范工作程序,協調內、外部工作環境,解決好“買什么”、“怎樣買”、“向誰買”、“買的好”的問題。三是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各級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政策培訓,加強輿論引導,特別是對于社會上熱點、難點問題要主動回應,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二)科學界定政府履職范圍,加強目錄編制管理工作
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是劃分政府職能和事權的基礎,是正確履職的保障,應當全面梳理政府部門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科學界定政府購買服務的內容和邊界,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事項,全部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對應當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公共服務以及不屬于政府職能范圍的服務項目,要嚴格審核把關,不予批準。
(三)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平臺,推動購買服務信息建設
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既是推動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有效支撐,也是推動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建議上級部門牽頭開發適用的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依托預算編制管理系統,不斷完善主體功能,將政府購買服務的流程進行梳理,把政府購買服務計劃編報、審核、反饋、預算執行、數據統計、信息公開等關鍵環節鑲嵌到系統當中,力爭做到政府購買服務計劃與部門預算同步編制、同步審核、同步批復、同步公開、同步執行,從而實現政府購買服務信息系統的統一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四)做好購買服務執行監管,完善購買服務績效評價
一是理順購買服務管理環節。財政部門應將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管作為管理的關鍵環節,重點把握項目采購、合同簽訂、履約、資金支付、績效管理等方面。項目實施前,購買主體應先將相關項目資料報財政部門審核后,再進行購買,便于財政部門從源頭進行管理。二是統一、規范政府購買服務合同。建議盡快制訂全省政府購買服務合同樣本,對于服務質量、標準、履約及雙方的權利義務等主要合同要素進行明確和固化,便于執行,減少爭議。三是加強績效管理。加強政府購買服務績效評價和項目管理,量化評價指標,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綜合評審機制。建立政府購買服務退出機制,對于服務不好,評價結果較差的承接主體,嚴肅追究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