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蔣莉莉 楊雪 劉豐國 李麗 王素梅
摘要 ? ?荊門市耕地資源豐富,但近年來全市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未根本扭轉。本文對荊門市耕地資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護對策,以期提高荊門市耕地質量,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關鍵詞 ? ?耕地質量;保護現狀;對策;湖北荊門
中圖分類號 ? ?F323.2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182-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耕地是農業的載體,穩定的耕地面積和良好的耕地質量直接決定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出能力,影響著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荊門市雖然實行了較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耕地質量逐步提升;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耕地保護效果并不理想,面臨土壤養分失衡、基礎地力下降、局部土壤酸化和污染加劇、補充耕地地力較低等問題。
1 ? ?荊門市耕地資源現狀
全市現有耕地總資源27.1萬hm2,常用耕地26.9萬hm2,其中水田19.4萬hm2、旱地7.4萬hm2(水澆地0.36萬hm2),臨時性耕地0.23萬hm2(25°以上坡耕地680 hm2)。土壤類型多樣,共有土類5個、亞類11個、土屬34個、土種241個。其中,水稻土面積較大(42.8%),其次為黃棕壤(42.1%)、潮土(13.7%),紫色土和石灰(巖)土面積較小。
依據《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要求,2017年全市通過取樣檢測分析耕地質量監測樣1 390個,確定荊門市2017年度耕地質量等級為2.99,比2016年度提高了0.04個等級,居全省耕地質量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一、二、三等高等級耕地占比73.76%,四、五、六等中等級耕地占25.81%,七等低等級耕地占比僅為0.43%。
2 ? ?荊門市耕地存在的問題
2.1 ? ?耕地土壤基礎地力下降
長期定位地力監測結果表明:與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結果相比,荊門市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24.14 g/kg,先緩慢下降,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啟動實施后近10年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土壤有效磷含量13.34 mg/kg,呈明顯上升趨勢;土壤速效鉀含量不高,呈現先下降后上升趨勢;總體呈現氮盈余、磷適量、鉀虧缺的狀況。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土壤pH值和耕作層厚度有下降趨勢,局部土壤中鋅、硼等微量元素缺乏,土壤酸化,耕作層變淺,部分區域耕地地力較低。
2.2 ? ?耕地土壤污染問題不容忽視
近年來,荊門市局部耕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一是工業和城市排污污染水域、大氣和土壤環境,如胡集、雙河、磷礦等地化工企業集中鄉鎮和竹皮河、楊樹港流域污染較為嚴重;二是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處理不到位,造成污染;三是重金屬污染。據基點調查結果,全市重金屬普查點位3 432個,其中超標點位占9.06%。
2.3 ?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配套
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荊門市內澇和干旱經常交替發生。目前,農田水利仍然是基礎設施中的“短板”,突出表現為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塘堰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農業抗災能力弱。2016年,荊門市遭遇超歷史極值的強降雨,農田水利設施水毀嚴重,漢北河流域荊門段受災嚴重,由此充分暴露出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
2.4 ? ?新增補充耕地地力較差
2016年、2017年全市通過土地開發新增耕地面積4 406.7 hm2,比同期建設占用耕地多1 706.67 hm2,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有余。但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多為城郊和交通要道沿線的良田沃土,而新開墾耕地多分布在山區、丘陵或保水保肥條件差的“四荒地”,其土壤要經過3~5年的改良培肥才能熟化。雖然耕地絕對數量沒有減少,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卻大大降低,導致耕地隱性流失。
3 ? ?荊門市耕地保護的制約因素
3.1 ? ?耕地保護動力不足
受成本上升、價格機制等因素制約,糧食作物等農產品出現新的“剪刀差”,出現“種一季糧不如打幾天工”的現象,農業效益較低,削弱了農民對耕地投入和保養的積極性。土地粗放經營現象突出,種養大戶進行短季流轉,流轉合同一年一簽,注重用地而不養地,造成土壤的貧瘠化。雖然耕地保護已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但目前耕地保護考核體系不夠完善,如存在考核的形式大于內容、數量的考核重于質量的考核等問題,相應的獎懲措施和責任追究不夠具體。
3.2 ? ?耕地質量建設不科學
主要表現為“三重三輕”:一是重數量、輕質量。對耕地質量保護依然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資金投入太少,“占優補劣、占水補旱”現象較為普遍;二是重工程建設、輕地力培肥。項目主要側重于田間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沒有將土壤改良或地力培肥納入建設范圍。三是重實施、輕規劃。項目建設存在遍地開花和重復建設等問題,規模效益與整體效益難以發揮,投資效益大打折扣[1]。
3.3 ? ?耕地保護相應法律法規執行不嚴格
雖然國家出臺了與耕地相關的《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規,湖北省也出臺了《湖北省耕地質量保護條例》,但由于現有政策不具有剛性約束,耕地管理建設與管理難度較大。一是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落實不夠。如《湖北省耕地質量保護條例》規定,凡涉及到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明確應由農業部門負責開展耕地質量評價,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抓手,部分區縣的耕地質量評價工作還停留在表面。二是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利用率較低。由于法律對耕作層剝離沒有硬性規定,各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工作基本沒有開展。特別是當前建設用地主要是招商引資項目、道路等基礎設施用地,各地為加快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必須對壓占耕地進行土壤剝離前,企業會選擇直接占用土地。三是基本農田劃定標準規定不明確。一些地方部門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將城市周邊、平原地區的優質高產良田留作建設發展,而將區位條件較差的耕地甚至園地、荒地劃入基本農田,質量無法保證。
4 ? ?荊門市耕地質量保護對策
4.1 ? ?健全機制,充分調動耕地保護主體的積極性
進一步推進土地確權和有序流轉工作,對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進行補貼,防范項目建設與農爭地“非農化”。鼓勵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進行獎補,增強保護耕地的持續動力。同時,探索通過以獎代補、以補促投等方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自體自主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建立生態型土地整治激勵機制,加大對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2]。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掛鉤的機制,調動農民保護耕地質量的積極性。
4.2 ? ?改善農田配套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
按照“高標準建設、高標準管護、高標準利用”的要求,建設旱澇保收、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應因地制宜開展項目建設,如在江漢平原“引江濟漢”和南水北調興隆樞紐工程周邊馬良、李市、后港等鄉鎮,重點加強農田排灌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冷浸水稻田綜合治理;在鄂北丘陵崗地,引導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針對復墾土地和整治土地,需明確地力提升內容,安排適當資金用于耕地地力建設。
4.3 ? ?提升耕地地力,推廣普及耕地保養技術
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雙低”油菜保護區等,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建設一批耕地質量保護示范區,組裝集成綠肥種植、有機肥施用、深耕深松、自然生草覆蓋等技術模式,支持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耕地質量提升、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持續提升土壤肥力[3]。探索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重點推進稻油輪作區冬閑田開發種植油菜,建設水稻油菜輪作試點1.33 hm2以上。
4.4 ? ?科學施肥用藥,保護耕地生態環境
積極落實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普及和推廣科學施肥用藥技術。推廣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灌溉和增施有機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投入;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控制農膜殘留污染;通過實施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有機肥替減化肥、局部酸化土壤增施石灰和土壤調理劑、化肥農藥包裝回收等技術措施,阻控重金屬、有機物污染源。推進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與再利用,剝離的優質耕層土壤用于污染耕地修復[4]。
4.5 ? ?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設,提高預警能力
建設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絡和市級耕地質量大數據平臺,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提供數據支撐。進一步完善全市耕地質量監測點規劃布局,在現有部省、市、縣53個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基礎上,優選和增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動態觀測耕地養分變化等。開展經常性的耕地地力評價,運用評價成果為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5 ? ?參考文獻
[1] 任文海,梁華東,鞏細民,等.湖北省近三十年耕地地力等級及養分變化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7(9):1633-1637.
[2] 王志強,黃國勤,趙其國,等.新常態下我國輪作休耕的內涵、意義及實施要點簡析[J].土壤,2017,49(4):651-657.
[3] 翟國棟,汪航,周建光,等.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9):302-306.
[4] 劉永賢.廣西耕地質量現狀分析及保護對策[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6):62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