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影 曾培芳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結構多極化、文化信息多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培育和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已經邁進了新時代,我國各項事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由于經濟發展處于轉型時期,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各類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致使文化自信建設任重而道遠。大學生是新時代的主力軍,該群體的文化認同和價值取向,直接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發展。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重要的時代課題,也是高等院校的使命與責任。
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必經道路。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凝聚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共識,使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支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夯實根基,為文化建設注入新活力。
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傳承與弘揚的原因在于其文化的科學性、民族性和大眾性,這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所在,是民族活力的源泉所在。而這些傳統文化的火把需要優秀的火炬手,需要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者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超越與創新。
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堅守高校的思想陣地。高校是多種思想碰撞交鋒、意識形態交流匯合的重要場所,也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自信本質上屬于意識形態領域,高等院校必須堅持思想意識形態的正確方向,強化文化自信教育,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迅猛發展,新一輪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擴張將對國家的文化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只有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導大學生獨立思考并準確把握所處時代的特點,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當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經濟社會轉型的利益沖突以及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削弱了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先進文化未來發展的信心,造成部分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弱化和缺失。其主要表現為部分大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和革命發展歷程認知的缺乏、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不夠、對西方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不足等。
在改革開放年代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大學生,依賴手機“芯片”,嚼慣“薯片”,看慣好萊塢“大片”,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解,認同度較低。較多學生缺少人文社科知識儲備,忽視人文精神的滋養,甚至對祖國傳統文化生命力持否定和懷疑的態度,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完全過時,已經完全無法適應國家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據調查發現,一部分大學生較少關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馬列主義的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存在錯位和偏差,缺乏應有的理想和信念,動搖了自身的價值觀和政治信仰,造成了國家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危機。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貧富差距拉大、貪污腐敗猖獗、社會公平錯位等消極現象,以及我國經濟社會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客觀上沖擊社會文化觀念,進而影響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發展給我國帶來的是多種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交織交鋒,部分西方媒體斷章取義,惡意渲染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的負面影響,煽動新時代大學生的不良情緒,誘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否定和質疑情緒,動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我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單一,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是樹立和強化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圍繞他們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根本、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重點的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體系,探索創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構建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是充分發揮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民族全員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
首先,培育和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體實踐中,要充分發揮高校課堂教學和實踐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內容設計與安排,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活成果為題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整合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引導學生進行鑒別和討論,使得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取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學模式的轉變,由灌輸式向研討式、互動式、啟發式發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主動對多元價值觀進行選擇,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共鳴。同時,要拓寬實踐教學渠道,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基地,加強面向全體師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培訓,形成價值觀培育協同機制。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闡釋,強化宣傳教育,注重實踐養成,引導廣大師生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其次,培育和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必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此外,著力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撐,構建互為補充、相互協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格局,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的教育資源。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通過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結合的課堂教學和實踐體驗活動,讓廣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根源,了解中華民族的基本歷史,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基礎上形成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重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再次,培育和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重在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不斷豐富創新校園實踐活動形式,推進文化融合和文化創新,培育在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打造精品傳統文化活動,傳播向上向善的文化精神,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各類宣傳藝術活動,展示大學的文化底蘊和大學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文化歸屬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還要善于運用網絡傳播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依托興起的新媒體,構筑文化傳播的新陣地。積極推動校園網絡平臺建設,開發各類通識教育或慕課課程的網絡在線授課,以新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更好的互動性、更強的感染性及更多的信息量。通過完善學校網站、微博、博客、大學校園微信公眾號等文化教育的新載體建設,提高文化新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溝通交流,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高校教育要不斷加強渠道的創新性和載體的靈活性,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讓主流的正能量價值觀在網絡世界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讓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傳播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