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顏杰
【關鍵詞】 新程改;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05—01
新課程改革是在一種新的教育教學觀念下所進行的對傳統教育教學觀的創新和完善,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旨向,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以知識灌輸為特點,以考試和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方法。這對所有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教師要主動把新課程改革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當中。筆者認為,要真正實踐這一目標,廣大教師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新課程標準從形式到內容上都作了較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意識,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1.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學習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為學生創造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2.教師應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傳統教法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教學方法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應該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并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在學生迷路時,引導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難時,激勵他們勇于戰勝困難。
3.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應該主動由“站在講臺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交流、合作、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么問題都愿意與老師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具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出來,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讓學生親身體驗“學數學”的過程,比老師一味地講解,學生只管記憶,效果好得多,這樣教學,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評價每一個學生
重視教學評價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也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對學生的評價,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評價要全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激勵是評價的最終目的,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始終要堅持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要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二是數學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所取得的進步,全面公正地評價一個學生。
三是要注意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形式的靈活性,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性差異;教師要盡量鼓勵每一個學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認真學習,健康成長。
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每一名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會其中的精神,改變角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新教育,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