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偉
【關鍵詞】 初中語文;“生本”;批閱;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19—01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入,作文教學的改革也越來越突出。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探索“生本”作文的批閱模式是語文教師將要面對的課題。作文重在“寫”,更重在“批”,要想讓學生從不會寫到會寫,從寫得不好到寫得好,讓每個學生都寫出優秀的作文,作文批閱至關重要。
一、作文批閱現狀
1.形式的單一。一直以來,作文批閱都是按照“學生寫——老師批——老師評——學生聽”的固定模式進行,在作文的批閱和講評過程中,始終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由于教師和學生在知識背景、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造成教師的認識和學生的認識融通性不好,教師的批閱和學生的認識同步性也不好,所以學生的寫作動力沒有很好地釋放出來。
2.太多的約束。很多語文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同一個老師的學生,作文風格非常接近。作文訓練要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張揚個性,做到“百花爭艷”“百家爭鳴”。長期由一個固定模式和標準去評判,就會形成一種固有的格式和“套路”,束縛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作文訓練一定要打破這種約束,積極探索一種新的、具有開放性的批閱方式,讓學生的作文有“真我”、有個性。
3. 繁重的勞動。作文的批閱對語文教師而言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在“大班額”還沒有完全消化的學校,在師資緊缺的學校,語文教師一直在忙著閱作文,甚至有些語文教師還把作文帶到家里批閱。如果語文教師為了閱作文“疲于奔命”,那么,在批閱時就很難做到每一篇作文都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很難做到真正的“精批細改”“百無一漏”。這樣批改,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生本”作文批閱的策略
1.建立作文評價規范。作文批閱需要掌握一些共性的標準,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處理。第一步,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批閱作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熟知批閱符號和批閱規范,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對作文進行評判,怎樣進行評判。第二步,讓學生根據批閱的情況,通過相互討論,自主形成一些批閱的標準,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第三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批閱水平和批閱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教師就可以逐步給學生更大的空間,給學生更大的自由,讓學生在“生主”批閱中自行評判、自由發表意見。
2. 生本批閱過程。一是學生互評。兩兩結對,相互批閱。小組內結對批閱,可以找出錯別字、修改病句、修改標點等。二是小組批閱。互評后的作文交由小組長在組內輪流復評,橫向權衡,給出修改意見并評定分數和等級。三是對話討論。對話是“生本”批閱的關鍵環節,習作者與習作者、習作者與閱讀者、習作者與批閱著、初評者與復評者、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傾聽別人的見解和自己的闡述,會進一步厘清問題,解決存在的疑問,歸納獲得的經驗,受到的啟發。四是學生自評。通過同學批閱和小組批閱,看到結對同學和小組批閱同學的修改意見,會對自己的作文有一個更加客觀和清晰的認識,這樣進行的自評也就更有意義。
3.“回爐”與展示。通過一系列的批閱和討論,每個學生都會對自己的作文形成一個比較切合實際和成熟的修改方案,然后“回爐”修改,再進行集中展示。學生二次修改成功的作文,應當是代表學生現階段的最高水平,將這些作文進行整理匯編,通過美篇、班級群、博客等現代信息化平臺,將“作品”集中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也為家長更多了解、認識孩子提供一個機會和平臺。這樣做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讓學生愛上寫作,產生表達、寫作的“沖動”,為作文教學提供原動力。
4.教師的作用。各小組長對小組內的作文情況加以匯總,整理出一些共性的東西,篩選出一些個性的東西,然后由教師進行綜合,兼顧普遍和特殊情況,為有針對性地分析指導做好準備。“生本”作文批閱,絕不是教師完全放手的批閱,不能完全取代教師批閱。如果教師完全放手,自己不親自批閱,不掌握學生作文的具體情況,肯定對學生的作文水平缺乏了解,也就談不上有的放矢的指導和循序漸進的訓練。
總之,“生本”作文批閱是作文批閱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將“生本”作文批閱和教師批閱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可以解放教師,也會大大解放學生的寫作思維和寫作熱情,從而大大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生本自主互動作文教學實施策略與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Z058)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