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平德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厭學;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38—01
毋庸置疑,當下部分農村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厭學已成為一種常態。深刻分析初中生的厭學成因,并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必將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必將改變學生厭學的尷尬局面,必將打造出搖曳生姿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新時空。
一、不僅僅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
道德與法治課之所以引起學生的厭學,其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教師對學生進行“槌的打擊”——直接說教,直接單向灌輸,直接宣布結論。這樣的“說教面孔”,學生不喜歡,效果不明顯,費時又低效。久而久之,學生厭學也就在情理之中。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該打造“水一樣載歌載舞”的課堂境界——多一些情境設置,多一些鮮活案例,多一些無痕教育,以此調動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注意力。
比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中,可以創設如下情境: 利用多媒體出示視頻故事:一個中國留學生到日本打工,經過百般詢問,終于找到了一份洗盤子的工作。一開始一切都很順利,但是有一天,他發現本來一個盤子要洗七次的減少兩次也可以蒙混過關,更重要的是此舉不但節省了時間,而且提高了工錢,于是他擅自改變了規則,但最終他不遵守規則的事情被人曝光,隨后他被開除了。最悲慘的是他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工作,因為他不守規則的行為已經公開,這也成為其他行業拒絕他的重要考量……無疑,這樣的情境設置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并且引發了學生一波又一波的討論:原來,在日本、在外國,不遵守規則竟然會引發如此嚴重的后果;原來遵守規則,遵守法律竟然如此重要,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遵守規則,遵守法律,免得落得個“被開除的下場”……瞧,一顆規則的種子不知不覺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假以時日,必將開花結果。這樣的種子于無痕間、在情境中不經意間地播撒,因而更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不僅僅是理論灌輸,也是現實印證
僅僅從理論上去給學生灌輸是不行的。學生之所以厭學,與純理論灌輸不無關系。特別是農村學生,學習生活本就單調,課堂上枯燥、重復、乏味的講解與純理論的灌輸,更讓他們的興趣日漸喪失。鑒于此,讓理論與現實進行深度印證,不僅僅是教師執教的一個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們內心認知中自然而然的一個訴求。仍然以《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為例,可以進行這樣的現實印證:以學生有序進出教室和亂出教室為例進行模擬實驗:1.教師親自組織學生們到教室外面去排隊。(注意計算好時間) 2.教師不組織,不要求排隊,只是告訴學生們一個消息:“同學們,現在假設我們遇到了危險,必須馬上撤離這里,越快越好,快走!”(同樣計算時間) 然后計算并公布兩次所花的時間,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第一次所花的時間多,說明盡管第二次沒有組織,但因為大家心中有規則,雖然無組織但并不無序。二是第二次所花的時間多,說明每個人的心中只想到了自己,忘記了規則的存在,反而使危險系數增加。
上述活動中,由學生最熟悉的“排隊出門”入手,讓他們親自印證,隱含著我們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一種更理想的期盼,那就是相對于理論上的單項灌注而言,現實印證中激發出更濃厚的學習興趣,更持久道德成長力量,在此過程中,學生道德的強化、心靈的凈化和品性的純化也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不僅僅是拘囿課本,也是拓展延伸
實踐證明,一味地囿于現有文本,一味地亦步亦趨,必將加深學生的厭學情緒。基于課本但超越課本,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豐富多彩、鮮活的生活,才是打造樂學境界的應有之義。仍然以《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為例,可以在課末進行以下拓展:“我心中的法律法規”真心話大表白活動。先出示課件,然后告訴學生,老師這兒有一些詞語(街道、地攤邊、考試),點擊一個詞語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請你們如實回答1.街道上——張掖市西大街十字過馬路時,雖然是紅燈,但兩邊都沒有車輛,你會橫穿馬路嗎?2.地攤邊——偶然發現地攤邊有很多盜版書,雖然印刷紙張粗糙但字跡清楚,完全可以閱讀,更重要的是便宜,這里可以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的書,你會買嗎?3.考試——數學考試中,有一道題你不會做,恰巧右邊的同學做出了,又恰巧老師背對你,你能在老師不發現的情況下進行抄襲,你會抄襲嗎?這樣的“大表白”中,學生可能會猶豫不決,因為畢竟當眾說出自己的“劣跡”有點難為情。那么,此時就需要教師的“助產之術”來激發學生說的勇氣,如“放心說吧,老師都曾有這樣的經歷,這并不羞恥。關鍵是以后改了就對了。”這樣,學生會大膽說,放心說,往深里說,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有滋有味,興致盎然。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