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明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堂效率;提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67—01
當前高考中的語文科目,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大量的試題。在此情況下,要想讓學生提高分數,教師就不得不考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那么, 教師應該如何做呢?筆者在這里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精于專而博于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加上信息的融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文史哲融匯貫通,還要文與理、工、醫、農的互相滲透和貫通。高考現代文閱讀中的論述類文本閱讀所選材料的來源不再限于人文科學類文本,更多選自自然科學類,教師如果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指導學生訓練才能得心應手。比如,我們前一次考試,在語言運用題目中,有這樣一道題:“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給材料任意組合兩句話。”材料中有“屈原、岳飛、白居易、沈括、楊靖宇、袁隆平”這六個人。部分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分類表達,究其原因,他們不了解沈括和楊靖宇的身份,充分暴露出學生知識面的狹窄,歷史知識的貧乏。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廣泛學習,拓展知識面,還要在加強自身業務學習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厚積薄發,游刃有余于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才能應對新高考指揮棒下的語文教學。
二、 善于問而巧于啟
提問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如果運用得當,事半功倍,反之,就會在乏味的問答中白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言下之意就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最后才去啟發他們。但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可以轉換思路,把一個問題分解成和它相關的幾個小問題。比如,想問一篇文章的主旨,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著眼于全文,思考文章的結構層次、思想內容、寫作意圖等,并在關鍵處進行巧妙啟發,捅破窗戶紙。學生弄清楚了這些問題,全文的主旨也就明白了。
三、 莊有度而諧于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老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在“莊”(即準確鮮明、簡潔明了、邏輯性強)的基礎上,力求做到風趣幽默。機智幽默的語文教師往往能使課堂妙趣橫生,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實現高效課堂。如,賞析《孔雀東南飛》中的“晝夜勤作息”時,有的學生對偏義復詞“作息”容易理解錯,教師故意譯成“蘭芝從早到晚辛勤地工作和休息”,引來一陣哄堂大笑,馬虎的學生也在笑聲中得到善意的提醒,此后出現同類錯誤的幾率明顯減少。教師幽默既調動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課堂效率。當然有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可以適當幽默一把,偶爾看到有人睡覺,調侃說:“看到你在我的課上睡得香,我就不擔心失業了,大不了改行去給人治療失眠癥。”在一陣嬉笑后,學生又投入到學習中。當然,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一定要做到莊諧有度 。
四、 植于根而假于物
語文課本和《新課標》是語文教學的“根”,但單純借助這兩樣東西已經遠不能順應時代的需要,交互式電子白板已經成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它集圖、文、聲、像并茂,能直觀地創設情境,增強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學生在學習時,經常會“難以理解”,主要是“難以想象”造成的,多媒體能把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理解、分析、掌握和鞏固,做到舉一反三。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能使課堂容量最大化,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與拓展。比如,在講《蜀道難》《游褒禪山記》等文章時,在配樂朗讀中感受中華語言的博大精深,領悟只言片語中飽含的深厚情感;有關地理常識的一些精美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增進理解,獲得廣博的知識。信息化環境下的這一堂“大語文”課 , 容藝術、地理、自然、數學等為一體,不僅彌補了教師專業知識的短板,還從不同的角度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和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俗話說“教無定法,定要得法”。提高課堂效率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只要我們心中有愛,眼中有活,從自身做起,不斷提升知識儲備,提高業務能力,切切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就能開辟語文教學的新天地,使學生在新高考中完美地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