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倞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現代化要求普通高中改革育人方式。育人方式的變革,在現階段主要體現為五轉變兩注重一強調。從強調知識技能學習向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教育轉變;從關注書本、分科式教學向整體綜合式教學轉變;從強調個體學習向協作知識建構和社會化學習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探究學習轉變;從重復記憶型學習向深度理解型學習轉變。課堂教學策略更注重激發學習者的內驅力,注重超越人工智能的、體現人類特點的學習方式。強調體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游戲化學習等。要求學校對管理方式、課程體系和教材教法等進行變革,注重師生關系的重建和人文校園的文化建設。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全面實施,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基本完善,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師資和辦學條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總之,就是要逐步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錄取學生的傾向,實現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成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鑒于科學評價機制建立完善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完全實現“不以分數論英雄”還需要一點耐心。如何立足實際,穩步推進,仍然任重而道遠,更有賴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多元錄取齊頭并進,用更豐富的錄取機制切實推動高中的教學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需要普通高中改革育人方式。《意見》的發布,對我國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形成高中新的育人局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考制度改革是我國教育領域“牽牛鼻子”的改革,《意見》回應了社會對高考改革的關切,更為重要的是為建立與高考改革相適應的高中育人方式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這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全面深入推進,有利于提升我國普通高中的整體辦學質量。
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是我國新高考改革的出發點和目標,而滿足學生的選擇權,則需要高中育人方式的全面改革。毋庸置疑,在之前的高考改革試點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擴大學生選擇權與高中學校課程供給相脫節的問題。比如,新高考改革擴大了學生的學科選擇權,要滿足學生的學科選擇權,中學就應該推進選課走班教學,而要推進選課走班教學,就需要相應的師資、辦學條件作保障;同時,要建立適應選課走班的教學管理機制,還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等等。由于師資、辦學條件保障不足,部分學校無力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也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個性化發展指導,由此出現部分學生功利選科,導致選科失衡等問題。
可以說,我國新高考改革已經進入關鍵期,《意見》的發布,會撥開高考改革的迷霧,把招生改革、考試改革、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一個整體,一體化推進。這既可以理解為以高考改革倒逼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也可以理解為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進高考改革。
在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辦學品質中落實育人方式改革。對于任何規劃和文件,最重要的是落實。《意見》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視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要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嚴禁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或單純以升學率評價、獎懲學校和教師,這對于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極為重要。事實上,實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過程,就是全面提高我國普通高中辦學品質的過程。
育人方式的變革,既有賴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進,同樣離不開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每個地區和學校都需要探索和建立適合本地區、本學校及其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生發展指導模式。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方向、需求和水平,要在充分評估本地區和本學校學生的發展方向、需求和水平的基礎上,建立面向全體學生、部分學生和個體學生的三級發展指導模式,既要滿足全體學生和部分學生共同的發展需要,又要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尋找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路徑,成就每一個學生。學校和老師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實踐。從根本上講,尊重教育規律與獲得好成績不僅沒有矛盾,而且相輔相成。“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唯有尊重規律,才能行穩致遠;上下齊心,才能協同推進高中育人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