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婕
摘要:自工業革命以來,農業被強行推入了落后的時代里,從此便給人一種“傳統”、“守舊”的形象。但事實不然,在大數據、物聯網的“新農業”概念中,農業出現了跳躍式的發展契機,如何抓住這個契機,讓“落后”的農業打一個翻身仗,加強科技創新,突破核心技術是關鍵。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了《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文章聚焦中央一號文件,在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談一談如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
關鍵詞: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農耕是最重要的篇章。農業耕作從最開始的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近代的機械化耕作,到今天的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經過了一條漫長的發展道路。牛耕、拖拉機到數字農業,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
一、回望過去,肯定成績,正視不足
(一)肯定成績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過去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手工勞動已經成為歷史,農業科技水平持續攀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過去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施化肥、用水澆等傳統方式,投入的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而現在則主要依靠科技投入,依靠機械動力甚至是人工智能。正是基于這種轉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才不斷涌現。
其中有一項重要的創新成果不得不提,就是袁隆平老先生的海水稻。在海邊灘涂鹽堿地里長水稻,想必在很多人看來,這簡直是白日做夢!可偏偏這樣不可能的事情,就奇跡般的發生了!說起袁隆平老先生,大家都知道,但是說起“海水稻”,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實,海水稻是長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的一種特殊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一種形象化稱呼。袁隆平先生領導的海水稻團隊,于2017年9月28日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取得海水稻測產成功,在世界引起廣泛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將其作為重要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加以點贊。但這樣的創新成果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二)正視不足
農業不是快銷品,也不是新業態,它是扎根土地,用成果說話的行業,因此這么多年過去了,不管是網易的丁磊豬、柳傳志的獼猴桃、潘石屹的蘋果,還是褚時健的橙子,一個個新的農產品品牌在我們面前崛起,但是突破中國農業困境的創新卻少有耳聞。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科技水平還不高,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仍然比較低。我國農業競爭力不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進入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農業基礎,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強農;抓好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結構,也需要科技創新來提供支撐。我們必須準確把握農業科技發展方向,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以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給農業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
二、展望未來,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增強農業競爭力
(一)明確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范疇
要想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首先就要明確哪些是關鍵核心技術。1號文件指出: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這四類技術就是關鍵核心技術。比如,前期的優質種子技術,近年來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就是種子技術不斷突破,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產中的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有機肥個性配方技術、增產護理技術、智能監控技術等;后期的深加工技術、收儲技術等;貫穿始終的聯合大型農機具技術等,都是關鍵核心技術。
比如說高平市的老黃梨,非常有名。高平市針對鐵爐貢梨的種植,探索創新出了“梨樹五芽嫁接法”、“當地草種果園生草法”和“省力化蟲害誘殺技術”等,大大提升了老黃梨樹的產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當前老黃梨品種老化,并且沒法長期保存,只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春天,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黃梨品種的提質技術還有收儲技術。
只有找準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力點,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安排,才能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二)把握農業科技發展方向,加強技術交叉融合
應加快促進農業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等的協同創新,加強技術交叉融合,力爭在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從而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多年來專注于有機藍莓種植的青島杰誠食品有限公司,他們通過創新與大膽嘗試,充分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創立了自己的藍寶實品牌。為什么超市里,藍寶實的有機藍莓賣49.8元,旁邊同樣規格的佳沃只賣29.8元,而超市門口小攤的草莓只有5元錢。藍寶實的有機藍莓不僅是靠有機本身來做溢價,而是靠其它一些技術的配套。藍寶實是把大棚種植和露天種植這種錯季種植的技術融合在一塊。同樣的時間點,露天的還在開花,大棚的已經上市了。這就是一種技術的融合。
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科百宏業科技有限公司,10年來一直在數字農業領域摸索創新。2017年5月,發布了首套自主研發的無線智能灌溉控制系統;2019年1月17日,又推出了農作物精準栽培信物融合操作系統。這是一個怎樣的系統呢?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茶葉,病蟲害、霜凍、過高的農殘一直是當下最嚴重的問題。針對霜凍,之前一直是通過點煙法來防治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天氣預報不可能精準的預測出具體什么時間上凍,哪塊區域上凍,需要什么時候放煙,放多少煙?而科百農業物聯網系統就通過精準的數據來對茶葉的葉面溫度進行及時監測,一旦低于凍害閾值就會觸發控制設備對茶葉進行自動噴霧,通過覆蓋于葉面的冰水混合物使得茶葉的葉面溫度始終保持在0度以上,這樣就可以成功的躲避凍害。這套系統去年已經在浙江實現了規模化推廣。
(三)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發展農業科技,既要有深入研究的硬功夫,也要有機制改善的軟環境。要做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比如,要促進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引導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農業生產的田間地頭上。這里“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成功案例是廣東的溫氏集團。溫氏集團與華南農大等幾所高校合作,為其實現信息化提供了技術保證,提高了其科技創新力,不僅實現了溫氏企業由傳統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飛躍,還成就了溫氏集團的生物制藥業。
同時,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發揮我國旱區農業科技優勢,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就像之前提到的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他所研發的海水稻正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新內容。就在去年,中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一帶一路”基金在迪拜郊區的沙漠中建起了一塊試驗田。在沙漠地區種植水稻存在多個方面的挑戰,而袁隆平團隊就采用了一種被稱之為“四維改良法”的技術,將沙漠變成了人造綠洲。據說,四維改良法技術還將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平臺技術,通過對沙漠土地的數字化改造,幫助當地建立先進的智慧農業體系,為迪拜發展數字農業作出貢獻。可以說這是中國的水稻奇跡,中國創新已經為世界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人民日報就發表評論文章評袁隆平海水稻:中國創新溫暖世界。
以創新驅動為引擎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勢在必行。當然,對我們高平市的農業發展現狀來講也是如此。我們知道,高平發展最大的短板就是創新不足,不靠創新增加動能,短板補不起來,高平也跑不起來。那么,針對我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支撐能力弱,品牌意識不強等等,我們就必須破除因循守舊,著力解決創新精神不足的問題,以創新驅動為引擎,激發活力,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農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韓長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三農”問題[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3]郭瑋.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推進農業現代化[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中共高平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