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鏡涵
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商品進口國(多為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優勢,把保護生態環境或人類健康等作為借口,制定并頒布復雜的環保公約、法律、法規等來達到限制甚至禁止國外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目的的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它屬于一種新的非關稅壁壘形式,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隱蔽性、技術性和廣泛性且不易引起貿易摩擦,正日益被發達國家納入其貿易政策的范圍。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造成的影響及我國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介紹
“綠色貿易壁壘”通常分為政府引導型和非政府引導型兩大類;內容主要包括綠色關稅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綠色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準、綠色包裝與標簽制度、環境衛生檢疫制度和綠色補貼制度等。
研究方法:把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結合起來,從理論角度分析綠色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一般影響,從實踐角度分析我國不同行業受到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綠色壁壘形成的原因
一是主觀原因。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和貿易糾紛,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也逐漸從關稅壁壘轉變為非關稅壁壘。作為非關稅壁壘的綠色壁壘,為了保證自身的隱蔽性,把保護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等作為理由。而發達國家為了使本國企業受到保護,憑借自身健全的法制和先進的設備,紛紛設立了綠色壁壘。
二是客觀原因。當今世界,環境惡化和資源減少等問題由于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許多國家因此開始在本國政策體系中納入環境保護政策,這些政治化的環境問題也使經貿領域不可避免地受到涉及。同時,發達國家國內相關企業也給政府造成壓力,迫使相關部門設立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出現的另一個客觀原因,是不同國家在技術、經濟和國家利益等方面的差異。發達國家對環保要求標準高的原因主要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與環保有關的技術水平也較高,但是發展中國家由于在技術、財政等方面實力較弱,發達國家設立的環保水平對這些國家來說顯得不易實現,這在客觀上也導致了綠色壁壘的形成。
三、綠色壁壘對進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
由于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立國家的水平不盡相同,因此對于綠色壁壘對進出口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從進口國角度來說:綠色壁壘由于同樣起到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市場和生產等作用,因此和其他貿易壁壘在本質上相同。雖然某種意義上說,這能使進口國消費者享受到本國生產的優質產品,因為進口的不合格產品能被綠色壁壘阻擋于國門之外;但這種情況也造成了有關廠商能從本國商品與進口商品的差價中獲取高額利潤,而這個差價卻需要本國消費者承擔,不利于保護消費者利益,造成消極影響。
從出口國角度來說:出口國不同制造商受綠色壁壘的影響是不同的。一些廠商及時改進了生產技術和產品,因此它們的競爭對手減少,在市場上逐漸處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一些廠商沒有對生產技術進行改進,這些廠商的情況會不容樂觀:相應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產量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我國受到的影響:綠色壁壘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對我國外貿的不利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所遇到的綠色壁壘幾乎涉及到我國外貿出口的所有領域,每年都會造成巨大損失。
具體地說,綠色壁壘對我國進出口貿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影響:
(一)對我國出口產品造成不利影響,降低了國際競爭力
由于綠色壁壘涉及到產品的每個生產環節,為了使我國企業在各種設備相對落后的情況下生產的產品能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對所有生產環節進行改進。由于改進過程必將耗費大量資金,導致生產成本大大增加,出口產品的價格也會因此增加,相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然會受到影響。
(二)污染我國環境
由于不同國家環保標準不同,某些發達國家企業若在本國建廠,可能會受到本國環保部門的處罰。而我國環保標準卻相對寬松,這些企業開始選擇在我國投資興建污染較大的工廠來獲得高額利潤,雖然這些企業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我國政府卻需要付出遠高于這些經濟利益的成本來治理環境,得不償失,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這種情況。
(三)惡化我國對外貿易關系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環境問題也愈加嚴重,我國與一些發達國家或區域性經濟組織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貿易糾紛。圍繞這些貿易摩擦的發生,我國政府不得不與這些國家或組織進行談判,這勢必影響雙邊貿易關系的正常發展。
四、我國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
(一)加快環保法規的完善,加強執法力度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一向重視法律法規的建設,但是環保方面的法規,尤其是與經貿相關的并不完善。為盡快修正和完善我國的環保政策標準制度,我國可適當借鑒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才能讓我國產品有機會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同時我們也應提高警惕,加強檢驗檢疫力度,在經貿活動中違反了我國法律的國外企業都應受到嚴厲懲罰。
(二)加強環境認證工作和相關檢測團隊的建設
首先,要實施ISO14000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為保護環境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而頒布的一項管理標準。雖然我國政府一直對ISO14000標準持積極態度,但我國企業目前獲得ISO14000 國際認證的依舊不多,放眼全世界更是差距明顯。因此,我國在基礎科學領域要加強研究,同時在有關方面加大投入,并盡快建立屬于我國的標準。另外,由于許多企業難以支付昂貴的相關認證費用,政府可以補貼想獲得ISO14000認證的企業,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三)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
我國政府應積極開展“環境外交”,積極參與國際談判。我們可以聯合發展中國家有效利用國際上的相關條款和協議,對發達國家的歧視政策進行堅決抵制。同時,在國際環境公約和其他環保條款的制定過程中我國也要積極參與,盡力制定符合我國利益的國際環境規范,拒絕接受超過自身能力的條款內容以保護我國自身的利益。這樣才能增強我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力量,抵制發達國家將它們的體制與政策強加于別國的傾向。
(四)對企業制度進行革新
首先,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存在著高消耗、低產出等問題。我們要想在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同時做到不污染環境、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就要加大高新技術方面的投入,推動科技進步,逐步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其次,企業也要改變自身的環境管理體制,在生產成本中納入環保費用,遵紀守法,自覺約束自身生產過程,摒棄之前被動接受環境管理的行為。最后,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三者之間應加強合作,不斷進行新的與生態環境有關的發明,并盡快將這些發明用作生產實踐,用最短時間生產更多優質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五、總結
綠色壁壘雖然極大地沖擊了我國的出口貿易,使我國損失巨大,但綠色壁壘對我國也有積極影響。一定程度上來說,綠色壁壘設定了較為統一的國際貿易標準,對技術、生產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要變壓力為動力,既要迎接挑戰更要抓住機遇,加大科技投入,開發綠色產品,盡力減少綠色貿易壁壘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應順應綠色趨勢,積極適應合理、正當的綠色壁壘要求,讓中國經濟發展立足于綠色環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在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石廣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M].人民出版社,2001.
[2]杜厚文.世貿組織和中國戰略全書[M].新華出版社,2000.
[3]崔書鋒.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新一輪談判貿易與環境議題上的策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1(03).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