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氣候變化、資源匱乏、生態破碎成為全球城市發展需要面對的共同挑戰。解決資源耗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沖突,以尋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和諧與平衡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城市所面臨的共同難題。隨著全球都市化發展程度日益加深,都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都市化發展為城市發展建設帶來更多的活力與資源,但工業產業和都市化不斷發展的同時,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對都市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污染的環境、異常的氣候、短缺的能源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都市的綠色發展。因此,消除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不平衡,謀求人和環境的共同發展愈加刻不容緩。由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上海市產業轉型面臨的壓力持續加大,人口及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也將繼續擴大,經濟發展不斷推動能源消費需求增長等問題促使上海建設綠色城市問題進一步凸顯。所以,文章通過對上海城市目前綠色發展現狀、發展過程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同時,立足上海城市發展實際,對接未來30年目標,提出上海發展綠色城市的道路,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的持續、健康發展實踐規劃。
關鍵詞:綠色城市;城市化;戰略規劃;體系保障
都市化發展為全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組織推測全球人口城市化率于2050年將達到 70% 左右。 因此,轉變低效、粗獷的城市發展模式,提升城市生態系統服效率與環境質量,實現綠色高效的城市發展道路已成為當前的緊急任務。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城市綠色發展不僅成為解決環境壓力、資源奇缺、天氣多變等問題的全新思想,而且在全球范圍引起一場全新的科學技術和產業變革,同時也帶來新的機會和問題。
發展是時代永恒的主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崛起,都市化進程日益加快,不斷涌現出很多大型都市、巨型都市。我國有七個大型城市,在全球大型城市的占比為28%。城市化為其建設帶來更多資源與活力, 但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發展的同時,傳統高消耗、低產出、高環境影響的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加劇資源消費和生態破壞,已經威脅到社會的繁榮穩定和進一步發展。上海作為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經過大概十年的建設,上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管理資源需求等多方面舉措,資源需求總量明顯減少, 但上海市的第二產業和高耗能產業比例居高不下,碳排放強度近年來也逐漸上升,交通碳排放強度約為60 g/人/km, 明顯高于其他大型城市。此外,通過對比韓國首爾、新加坡、日本東京、中國香港、中國北京等城市,上海市人均物質耗用等指標均高于其他城市,如圖1所示。從近年的整體趨勢看,上海市建設總能耗、汽車消費等還將持續擴大, 資源緊缺、能源耗竭和生態失衡對上海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約束必將繼續加劇。因此,亟需通過研究上海市城市綠色發展實際情況,理出存在的不足以及制約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探索上海市綠色建設之路,實現打造綠色文明之城的美好愿景。
一、綠色城市的概念
經過 20 多年的演變,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引領城市經濟繁榮的基本要求。同時隨著都市化進程的不斷演變,對城市綠色發展的探索也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從18 世紀 60 年代發展至今,城市的演進過程共經歷了田園城市-緊湊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綠色城市五個發展階段(見圖2)。
綠色城市是城市持續發展的獨創性理念,也是當前時期各國解決多變的天氣、危險的環境、稀缺的能源危機等問題的重要途徑。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衰退,國際社會逐漸將視野轉向新型的綠色城市。綠色城市可將高效的生產力、創新能力與較低的成本投入、環境危害相結合,有效的處理人口、社會、經濟等問題而迅速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2008 年以來,在 UNEP等國際組織的帶領下,許多科研組織、研究者對綠色城市的含義進行界定、補充(見表 1)。
綠色城市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將人、生態、經濟繁榮等融為一體的均衡、有效的發展路徑,不僅重視都市的自然環境,更強調開拓城市綠色文化、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社區等豐富內涵,充分揭示出可持續發展的本質。 總而言之,綠色城市是將綠色主題滲透城市生態系統建立和發展,利用現代高科技術,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環保經濟,弘揚綠色文明,落實城市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環境優美等均衡發展。
二、上海市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
上海是國內重要的經濟貿易發展重要城市之一,在各行業中均占較大比例。其工業總產值較大,資源環境空間受限,生態承載力較脆弱。整體而言,主要可分為四個方面:首先,產業結構是限制上海城市綠色發展的主要短板。我國污染來源調查成效表明,上海的很多企業產生大量污染,環境危害壓力相當大,環境危機嚴重,末端治理受制較大的局限。其次,是自然資源的限制。 隨著上海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其對資源的需求與消耗日益增長,而自然資源匱乏、水資源的浪費使用以及低效率的資源消耗, 均嚴重制約了上海市綠色發展進程。因此,開發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于上海市的發展顯得及其重要。 再次是經濟的依賴。上海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受到發展階段的約束和經濟增長模式慣性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主要依賴于重工業化、能源密集型產業。需要改變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不和諧情況,把保護環境、重視發展的綠色化等放在第一位。最后是政策瓶頸。 雖然已經樹立環境立法理念,但相關法規法律仍不完善,實踐力度有待提高,仍需要探索制度改革和環境技術創新的方向。因此,在低碳化與綠色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實現從高碳都市發展模式到低碳、綠色都市發展模式的轉變, 已成為未來上海城市轉型的必然選擇。
三、上海市綠色發展的戰略規劃
上海市綠色發展的戰略規劃可以概括為 “一個核心、一個重點、四個支持”。一個核心即以完善上海市綠色治理體系為核心。一方面,上海市綠色發展建設需一個有效的多邊系統,重點整合長三角區城市間多邊合作機制。另一方面,通過重點建立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來推動長三角城市共同推進制定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一個重點是以提升上海市綠色發展能力為重點。根據“木桶效應”原理,找出上海市綠色發展的難點、問題,結合上海具體現狀,借鑒國際十大綠色城市建設經驗,彌補短板障礙,全面提高綠色建設水平。
四個支持: 第一、構建上海綠色創新支持體系。通過建設城市綠色科技園區、產業基地等創新載體,共同推進科學和技術創新。重點開展環保型能源、材料等領域基礎性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污染治理環保技術的發展等。第二、構建上海市環保經濟支持體系。通過發展環保經濟,開啟高端引領、科技驅動、綠色低碳的經濟發展路徑,提升高科技含量,帶動產業綠色化增長,尋找新的產值增長點,催生新興綠色業態和產業鏈。第三、創建上海市的綠色金融支持機構。上海市金融機構應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開發生態環境投融資項目,關注城市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為城市長期綠色發展注入動力。第四、構建上海市綠色知識支持體系。增強上海市科學界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加強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對城市綠色發展問題的研究。積極發揮非政府組織在識別城市生態危險、評估城市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優勢,以便為城市綠色發展提供智慧化維護。
四、上海市綠色發展對策與體系保障
(一)引領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
一方面,推動城市綠色發展需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城市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落實減用調整結構、減少用地等基礎性工作, 同時推進循環經濟、綠色建筑、環保服務業、綠色交通等的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產業形成、生態文化建設及綠色的生活、綠色消費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上海作為一個工業型城市,匯集很多企業,工業基礎巨大,企業布局疏散。所以,要落實“產業結構轉型”務必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生產資料較為奇缺、環境承載力受限約束下,上海市必需從末端治理轉向產業調整,通過調整結構,走向從低端到高端發展之路,淘汰落后產業,以快速實現能源耗用、污染排放及環境質量標準同經濟增長的非同步變化。此外,為順應城市綠色發展訴求,上海市近年來推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發展目標,試圖在體制機制上做出改造和革新。為實現污染源的治理,上海市將加大發展科學技術和現代服務業,調整產業整體形勢和城市的作用。因此,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布局是上海貫徹綠色發展、維護生態的必經之路。上海將繼續加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根本的構建,同時,通過實施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
(二)制定綠色發展計劃,鼓勵利用綠色能源
首先,在建筑方面根據國內相關要求,借鑒其他國家前沿的發展經驗,制定綠色建筑的設計、評價等規范,積極引導節能環保型科學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廣泛應用。同時,主動研究綠色建筑的正規化設計和產業化生產方式。其次,出行方面以地鐵交通為主、載客量大的公交為輔的公交體例。建立公交專用軌道優先制度,發展智慧化交通系統,確保交通順暢。合理布局公交站牌和換乘樞紐,形成包圍全城的安全、便利、恬適的公交路線。嚴厲遵循機動車排放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后,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大力發展太陽能光熱系統,選擇適用的先進技術,推進太陽能發電,探索可再生能源并網運營模式。積極采用太陽能、風能等耦合技術,提高資源使用率。
(三)創新綠色發展機制,促進綠色轉型升級
創建以政府為核心、企業為主體、研發組織為創新源泉的綜合系統。城市政府應重視綠色創新的引擎作用,將低碳技術創新和綠色創新為戰略突破口,發揮政府在促進綠色創新和城市綠色轉型的主導作用,科學制定都市綠色建設和都市低碳創新發展計策。設立低碳創新專項資金,扶持綠色產業布局、財政稅收政策,以確保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時兼顧,營造鼓勵綠色創新和綠色轉型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施展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資源利用的主體效用,積極發展和培育環保、低碳型的綠色產業和綠色企業,以產業轉型和低碳技術革新的制度保障,構建城市低碳發展系統,確保城市綠色轉變。
參考文獻:
[1]UN-Habitat.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10/2011[R].UN-Habitat,2010.
[2]石敏俊,劉艷艷.城市綠色發展:國際比較與問題透視[J].城市發展研究,2013(05).
[3]彭近新.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綠葉,2011(07).
[4]諸大建.2050:上海的綠色挑戰與綠色創新[J].科學發展,2015(10).
[5]Simpson R, Zimmermann M. The economy of green cities:A worldcompendium on the green urban economy[M].Dordrecht:Springer,2013.
[6]Hammer S, Kamal-Chaoui L, Robert A, et al. Cities and green growth:Aconceptual framework[R].Paris:OECD Publishing,2011.
[7]馬修·卡恩.綠色城市:城市發展與環境的動態關系[J].城市發展研究,2011(10).
[8]歐陽志云,趙娟娟,桂振華.中國城市的綠色發展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05).
[9]李萌,李學鋒.中國城市時代的綠色發展轉型戰略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3(01).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