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晨
摘 要:美學素養是認識美、熱愛美、研究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審美思想和道德情操的展現。美學素養的形成是教師的啟發教育和學生刻苦努力的結果。
關鍵詞:美學素養;教學;創作;評價;拓展;讀書
美學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素養,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學素養包括認識美、熱愛美、研究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體現在繪畫、雕塑、舞蹈、音樂等各個藝術領域。學美育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而是一種審美思想的啟蒙和道德情操的展現,這取決于教師的啟發教育以及學生的刻苦努力和悟性的高低。
一、課前自學
1、書籍資源學習
(1)看課本主要內容,整體把握課程體系、結構內容、重點和難點、作用地位和意義,初步了解各知識環節之間的關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出答案。
(2)做好筆記,標注知識點,包括定義與內涵、專有名詞、人物名稱、流派特點、關鍵詞等。
2、網絡資源學習
網絡資源特有的海量圖片及視頻信息,使教學內容由文字到多媒體,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娛樂性,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與研究,有助于教師在教授書本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與時俱進,解決當前新的美學創作理念、形式與技法,滿足了學生對美學知識的需求,使學生更加廣泛地熱愛美術課程,為師生平等交流、學習成果展示提供強有力的平臺。
二、課堂翻轉,互動交流,答疑解惑。
改變過去教師備課講課、學生聽課的傳統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互動交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信息體驗,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支持學生發言提問,提倡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互助互學,把話語權還給學生。由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將書本中的內容與技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提出自己的想法,闡述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并做出精心的準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課堂練習
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有助于學生創作出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教師從傳統的教授轉變成講解,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課堂隨筆練習,使課堂秩序更加緊湊,讓學生的腦、眼、手,隨著課件內容的進行,不斷的進行思考、觀察和實踐,起到加強記憶、分步理解,重點突出的作用。
1、美學鑒賞環節。
美是一種視覺藝術,通過崇尚美,感知美,研究美、創造美,總結美的經驗和規律,人們創造出了雕塑、繪畫、音樂等形式的美學作品。通過對美學作品的賞析,從構圖、造型、結構、色彩、韻味等方面,讓學生認識大自然的美,感受中外老一輩藝術家用心血凝結而成的藝術巨作,然后去分析作者的生活背景,多舛的人生命運,作品的藝術風格,不同的藝術流派、作品所要表達的人生感悟,然后用線條和色彩去臨摹,去創作,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感受。
2、科普知識點環節。
從構圖的形式美法則,到造型的空間形象設計,到光影的明暗變化,到結構的穿插連接,再到色彩構成要素以及透視學、解剖學的運用,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支撐。在教學中,運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動作來解釋美學理論知識和美術技法規范,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學創作規則和技術,進一步倡導科學文明的美學創作環境,提倡人文素質教育,弘揚民族傳統,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美術工作者的革命精神,抵制嘩眾取寵的“偽藝術”,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3、美學知識點環節。
美學知識點體現在藝術思想、藝術實踐和藝術鑒賞方面,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相互作用的意向研究體系。美學創作是一個創新過程,是一個認識自然事物規律的過程,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過程。
4、美術知識點環節
這是一個需要實操過程的重要環節,所有理論知識的表達都要在這一環節體現出來。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物質材料,通過構圖、造型、色彩等藝術手段,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形象,達到質感、量感、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完美結合,以表達藝術家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情感傾訴。
5、手工制作環節。
手工制作,往往是學生最愿意做的事情,這類課程隨意性強,創作技法靈活,更像是一種“玩”的游戲。通過對紙、布、泥巴、易拉罐等材料進行有目的的改變,運用折、疊、粘、剪等技法,把各種自然材料創造成一種非自然形態的形體結構。被列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布藝和陶塑等創作形式,對傳承地域民族文化特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評價總結
美學作品評價是促進教師教學,提升學生理論和技法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美學課程發展的重要環節。教學評價要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根據學生各自的技術水平進行評價,因材施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優缺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點進行獨立創作。通過自評、互評、師評,讓每個同學發掘作品中的閃光點。
1、自評:學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浸駐著自己的辛勤勞作,創作本身就是一個刻苦的經歷。學生根據自己的創作思路,題材內容、搜集材料過程、創作技法、表現內涵等多方面,闡述自己的作品,體現自己的個性和創作精神,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自己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
2、互評:互評是一個相互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他人的藝術作品進行評價,從構圖、造型、色彩、結構等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看到作品后的想法和感觸,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多人對同一副作品進行評價,從中吸取好的思路和見解,既是對作者的啟發和鼓勵,也是對觀者認識水平的提升和幫助。
3、師評:對學生作品的優次等級,一般會取決于教師評價。教師會從專業知識的角度,客觀準確的對學生作品做出一個評價,鼓勵每一位學生創作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展現獨特的人文風貌,使學生從觀念到技法,從創新到設計,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的評價往往體現教師自身的審美傾向,并不是對學生作品的最終評價,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觀念的提升,以及創新創意發展的要求,人們對待藝術作品的定性,必會逐步成熟。
五、美學創作。
美學作品的創作完成,是對課堂知識的回顧和鞏固,是提高自身專業技術能力的必經之路。鼓勵學生去發現自然界中的美、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種物質、材料和工具,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精神作品。
六、課后拓展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環創藝術設計、攝影、舞蹈、音樂比賽,豐富學生的美學知識和技法手段。
2、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進自然,通過參加美術展覽、美學講座、戶外寫生練習、參觀民俗文化古跡等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力和創作力,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七、堅持讀書
讀書是獲得知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提高素養,豐富生活,使人懂事理,明是非,看人間百態,感世事變遷。
提升美學素養,做到知美與懂美的統一,研究美與創造美的結合,是中國新時代創新創業的要求,也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責任,更是每一名美學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