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楠楠
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人類已經進入網絡時代,衍生了“互聯網+”,它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得到迅猛發展,同時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教育”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很大影響,對網絡載體帶來很大創新,具體表現形式有“慕課”、“翻轉課堂”,“虛擬社區”、“紅色網站”等,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在新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新的統一。同時,在互聯網+教育的沖擊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載體容易產生網絡失范行為,需要自律與立法的雙向協調。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影響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其中學生網民比例最高,10歲以下3.2%,10-19歲達到20.2%,20-19歲達到30.3%。[1]。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新興媒體,成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個新的領域,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超越時間空間的束縛,將網絡作為教育的新環境來獲取知識,促進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也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網絡載體作為新科技革命的必然產物,無論是從傳播角度還是從社會生存角度,都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只有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才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斷滿足時代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特征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是指在網絡大背景下,教育突破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借助互聯網作為教學內容的輸出,教育與互聯網相融合,對傳統的學校課堂教育進行補充和完善,使教育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互聯網思維是順應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遷的一種思維。它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商品乃至整個社會發展重新審視的,符合互聯網時代本質特征一種思考方式。互聯網+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融入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它主要有三個顯著特征:
(一)教育模式顛覆式的創新
與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同,“互聯網+教育”模式改變了固定班底、固定時間由固定教師授課的固定模式,將教育與互聯網融合,突破了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傳播周期,打破了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師生可以平等獲取信息,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角色,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獲取信息的導航者、邏輯思維的引領者。互聯網思維中很重要的一大特點“大數據思維”更體現了這種教育模式的顛覆式創新,體現了數據的更新以及流通。互聯網的海量數據突破了以往教科書本上的固定知識內容與結構,可以讓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從任何人那里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因此,大數據思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的重要體現。
(二) 教育資源的共享性
“互聯網+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教育資源運用,通過網絡資源共享的形式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呈現,形成了新的互動網絡教育資源。在互聯網環境中,這些可公開的教育資源被互聯網使用者多次傳播、共享并重復使用。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汲取公布在網上的學術大家的思想、理念。這種教育資源的共享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消除了由于地域性、信息不對稱性、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所造成的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差異性[2]。網絡將私人資源與公共資源整合起來,給人的溝通與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以網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通過網絡進行社會互動溝通的信息傳播與通訊過程。以網絡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學校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整合。
(三)溝通交流的有效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建立在紙質資料的閱讀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課堂講授來實現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了一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但是傳統的模式,主體與客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網絡思維的本質是平等。網絡改變了人際溝通的傳統模式,使人際溝通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在社會、家庭、學校之間建立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網,它有利于主客體之間的兼顧,也體現了互聯網思維中的平臺思維。互聯網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一個平臺,提高了溝通交流的效率,同時也更容易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模式的創新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在互聯網+教育的環境下發揮出了新的作用。
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創新的具體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要通過一定的載體進行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對象傳導符合我國社會發展所要求的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內容,使其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3]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播載體是以大眾傳播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意,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各種大眾傳播工具向廣大群眾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教育對象在接受廣泛的社會信息的同時,能夠借助于大眾傳播媒體更有效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傳統的大眾傳播載體形式包括報紙、期刊、書籍、廣播、電視、電影、錄音、錄像、網絡等[4]。而網絡載體是通過互聯網這一先進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向人們傳播豐富、正確、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幫助人們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
在“互聯網+教育”的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創新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開啟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作用,促進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經總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形式:
(一)網絡課堂
第一種形式是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豐富的在線課程,不必一定要到學校接受教師講授。翻轉課堂式“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6]第二種形式是慕課,它發展于過去的那種發布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新的課程開發模式。[5]這一課程不同于傳統的透過電視廣播、互聯網、輔導專線等形式的遠程教育,也不同于近期興起的教學視頻網絡共享公開課,更不同于基于網絡的學習軟件或在線應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資料、學習進度、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等大量數據被網絡教學系統記錄下來,教師通過對這些數據的綜合分析,反思教學過程,有助個性化教學,實現“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
(二)虛擬社區
虛擬網絡社區是一種不同于現實社會的社會實體,虛擬社會中存在一種力量極力保證現實的社會身份與虛擬身份不至于完全對應,從而保證虛擬社會活動擁有現實社會活動所不能擁有的自由。[6]虛擬社區的成員是基于網絡生活形成網絡依賴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這些虛擬社區主要有:校內網BBS、qq聊天空間、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在這些網絡社區中,受教育者是基于網絡人際交往而形成和發展群體,他們根據共同興趣愛好交流學習,具有吸引力與穩定性。目前此類社區的發展使得班集體、團支部、黨組織、社團協會等也在網絡上建立了自己的集體主頁,將班會、主題節日慶祝、團支部討論、社團協會活動等在網上進行開展。虛擬社區的普及與應用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載體形式,將網絡載體的虛與實緊密結合,豐富了內容,將網絡與教學結合起來,參與者能夠在愉悅的網絡環境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調動了參與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紅色網站
在2000年以來,趁著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東風,許多高校的校園網站上,都會有一批承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紅色網站”先后建立起來,比如,北京大學“紅旗在線”、北京師范大學“學生黨建之窗”、南開大學“覺悟網站”、南京大學“網上青年共產主義學校”、華中科技大學的“黨校在線”等這些紅色網站的建立,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新的重要載體。它具有的獨特的正面性與真實性,源自于網站建設與管理者現實身份的公信力。紅色網站準確把握互聯網環境,將教育與網絡相融合,把具體的信息內容與相應的網絡機構對應起來,創造出了新的機制,提高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其吸引力與影響力正是來源于現實教育環境中,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認同感、個人對集體的歸屬感,這有這樣紅色網站作為正面教育陣地才能足夠發揮出正面教育的導向性和凝聚力、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和影響力。
三、結語
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還是客體,在“互聯網+教育”的環境下都能真正做到信息暢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而網絡載體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在網絡交流中發生互動。但是,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網絡的自由化與泛化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網絡失范行為。由于缺少教育者正確的引導以及正確規范的制約,受教育者很容易迷失自己,受到蠱惑以及錯誤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誘導,進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因此,需要有關部門去做出一些網絡法律制度方面與網絡監管方面的規范,在我看來,這些是亟待解決的事。
[注釋]
[1]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
[2]“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的思考[J]. 貴州民族研究. 2015年第9期:232-235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選自百度百科
[6]張瑜.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2年
[參考文獻]
[1]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
[2]“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的思考[J]. 貴州民族研究. 2015年第9期:232-235.
[3][4]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選自百度百科.
[6]張瑜.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2年.
[7]于安龍:《虛擬的網絡與真實的道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網絡道德之維》,《中國青年研究》2016 年第 8 期.
(作者單位: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