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輝
摘要:稅利是一項綜合性、時效性強的財務指標。在實務中,易將稅利同利稅、稅金、毛利額、國有資本收益、企業(yè)社會貢獻等概念混淆錯用。稅利作為煙草行業(yè)關注的重要財務指標,理清稅利指標的概念、結構、應用范圍和測算方法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稅利;利稅;利潤
本文以“稅利”、“利稅”作為主體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獲取相關文獻以及根據所獲文章所附的參考文獻進一步擴展檢索,縱覽現有文獻,未見針對“稅利”的專項系統(tǒng)性研究。通過梳理稅利指標的演化發(fā)現,要理清稅利指標,必須追溯到建國后我國經濟發(fā)展各階段下人們對國有企業(yè)貢獻的認識變遷以及我國稅制改革史。稅利的概念,大致經歷了從“稅利合一”、“稅利分流”、“上交利稅”,再到“稅利有別”的正確認識。囿于此,加上稅利指標綜合性、時效性強,在實際工作中,常混淆稅利指標與其他指標。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煙草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四大難題”凸顯、“三大壓力”疊加等嚴峻形勢下,稅利目標層層下達,煙草企業(yè)存在通過盈余管理和納稅籌劃達到人為操縱稅利總額及其時空分布的動機。尺度把握不好,盈余管理往往變成利潤操縱,納稅籌劃變成逃稅避稅,一定程度上會給煙草企業(yè)帶來財務風險和稅務風險。稅利指標是針對特定的主體(獨立的企業(yè)法人、集團、分公司等)而言,各個職能部門采用的方法不同,經常出現針對各自計算出來的稅利數值爭論不休。為厘清這些問題和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準確地研究稅利的定義、來源、結構和測算方法極為迫切。
一、稅利≠利稅
目前,國有企業(yè)采取稅收和利潤兩種形式上繳財政是一種常識,但是這一常識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受原蘇聯“非稅論”的影響,我國出現了與“非稅論”同出一轍的“兩個口袋”理論,即認為對國有企業(yè)征稅只是保留了稅收的“外殼”,實際上并沒有發(fā)生所有權的轉移。1958 年,社會上曾經涌現出一股“稅收無用論”的浪潮,當時財政部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結果會上主張取消稅收的同志竟占了大多數,提出在部分城市實行“稅利合一”的試點。實行“稅利合一”,實際上是取消了稅收,本身就違背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實踐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1959 年 5 月,財政部召開全國稅務局長會議決定緊急叫?!岸惱弦弧保^k“稅利合一”試點工作。
從1980年開始,我國在部分國營企業(yè)進行了將上交利潤改為征稅的試點。1981年,財政部在調查研究和試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全面改革稅制的設想即《關于改革工商稅制的設想》。1983年4月,國務院批轉了財政部關于全國“利改稅”工作會議的報告和《關于國營企業(yè)利改稅試行辦法》,決定從1983年開始對國營企業(yè)進行第一步“利改稅”。工商稅制改革及“利改稅”是對“非稅論”的徹底否定和突破,突破了30多年來國營企業(yè)只能向國家上繳利潤而不能繳納所得稅的禁區(qū)?!袄亩悺钡谝淮螌鵂I企業(yè)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列人了所得稅納稅人的行列,實現了從利潤上繳到稅利分流,一定程度上結束了利稅不分、利稅混淆的局面。在后期的實際工作上,不少國有企業(yè)經營業(yè)績不佳,企圖再次用“上交利稅”這一概念,來模糊企業(yè)虧損事實,甚至掩蓋企業(yè)偷稅、逃稅的違法行為,混淆視聽。1999年4月7日,新華社特約評論員在《經濟參考報》撰文指出,“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上交利稅這一過時的、有害的指標、說法和做法,已經到了應當下決心廢止的時候了”。至此,對國有企業(yè)貢獻的正確認識才正式進入“稅利有別”的時代。
利稅作為一個陳舊的歷史概念,會讓人引起混亂和誤解。尤其是對煙草而言,行業(yè)外多數人認為煙草是“暴利”行業(yè),事實卻是卷煙價格很大一部分由稅收組成。綜上,稅利不等同于利稅,建議拋棄“上繳利稅”或者“累計實現利稅”的提法,統(tǒng)一規(guī)范使用“上繳稅利”和“累計實現稅利”的提法。
二、稅利≠稅金+利潤
顧名思義,“稅利”由“稅”和“利”組成;但是稅利不簡單等于稅金加上利潤,須對稅金和利潤嚴格定義才得出準確的稅利?!岸悺奔炊愂眨袄奔蠢麧櫍莾蓚€不同的經濟學名詞。實際工作中,“稅收”、“稅金”、“稅費”通常交替使用。從概念的外延來看,“稅收”最大,其次是“稅費”,最后才是“稅金”。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按其形成過程,分為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稅前利潤也稱利潤總額;稅前利潤減去所得稅費用,即為稅后利潤,也稱凈利潤。通過“稅利”、“利稅”作為關鍵詞或者篇名搜索中國知網,查找閱讀相關文獻,遺憾的是,未能找到“稅利”的直接定義。一般地,“稅利”計算公式如下:
利稅=應交稅金合計+利潤總額-應交所得稅(1)
要使“稅利=稅金+利潤”要成立,必須對“稅金”和“利潤”做出嚴格規(guī)定。對(1)變換得
稅利=(應交稅金合計-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2)
由于“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所以
稅利=(應交稅金合計+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凈利潤(3)
由(2)、(3)知,當“稅金”定義為不包括應交所得稅的應交稅金合計、“利潤”定義為利潤總額時,或者當“利潤”定義為凈利潤、“稅金”定義為不包括應交所得稅但加上所得稅費用后的應交稅金合計時,“稅利=稅金+利潤”才成立。
實際工作中常把“應交所得稅”視同“所得稅費用”,簡化處理得到
稅利≈應交稅金合計(含應交所得稅)+凈利潤(4)
三、稅利≠毛利額
毛利額只是稅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造成這種直接的錯覺,主要是毛利額占稅利比重過大。毛利額=主營業(yè)務收入-主營業(yè)務成本,代入(2)得
稅利=毛利額+(其他業(yè)務收支-營業(yè)稅金及附加-營業(yè)費用-管理費用-財務 費用-次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損益+應交稅金合計-應交所得稅)(5)
由(5)可見,稅利不能簡單等于毛利額。
四、合并口徑的“稅利”≠匯總口徑的“稅利”
由于利潤總額有合并口徑和匯總口徑區(qū)分,利潤總額是“稅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稅利有合并口徑和匯總口徑之分。
“稅利(合并口徑)”= “稅利(匯總口徑)”-抵消事項影響
通常來說,抵消事項影響的金額可大于零亦可小于零。因此,“稅利(合并口徑)”可小于亦可大于“稅利(匯總口徑)”。
五、稅利≠企業(yè)社會責任
現有文獻常把企業(yè)社會責任等同于企業(yè)社會貢獻。從受益對象來看,企業(yè)社會貢獻包括企業(yè)對股東、公司雇員、供應商、消費者、環(huán)境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的經濟貢獻。從量化的角度,企業(yè)社會責任可定義為“企業(yè)社會貢獻=凈利潤+(納稅總額+職工費用+利息支出+公益投入總額-企業(yè)造成的社會成本)?!辟嶅X是企業(yè)第一位的社會貢獻。對煙草企業(yè)而言,稅利是煙草企業(yè)重要的貢獻;除了賺錢和納稅外,煙草企業(yè)還承擔起了各種各樣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稅利只是煙草企業(yè)承擔的經濟責任的一個主要顯性指標。簡單地將稅利當成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全部內容,顯得有點狹隘。因此,稅利不等同于企業(yè)社會責任,稅利不等同于企業(yè)社會貢獻。
六、稅利≠上繳財政總額
上繳財政總額除作為納稅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即繳納各項稅收外,包括專項稅后利潤上繳,還應該包括上繳國有資本投資收益。在中央企業(yè)國有資本收益上繳紅利的企業(yè)中,中國煙草是唯一的第一類企業(yè),上繳比例逐年提升,從10%逐年提升到30%。因此,實現的稅利不等同于上繳財政總額。
此外,按不同的管理維度,稅利還可以分為稅利預算指標、下達的稅利目標、考核的稅利目標等,應區(qū)別對待并適用于不同的管理環(huán)境。
七、結論
稅利指標源遠流長,不僅計算公式繁復,容易與利稅、企業(yè)社會貢獻、上繳財政收入等概念混淆,而且按照不同的管理維度可分為合并口徑的稅利、匯總口徑的稅利、稅利預算、實現稅利、下達的稅利目標、考核的稅利指標等。只有理清稅利的計算公式、內涵外延,企業(yè)才能真正有效規(guī)避不必要的財務風險和稅務風險,才能透過精確的稅利指標洞悉企業(yè)經營的實際。稅利作為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財務指標,在任何時候必須強調稅利指標的主體、時空和對應的測算方法才有比較意義。
參考文獻:
[1]姜長青.“稅利合一”:試點4個月被緊急叫停[N].中國稅務報,2009-03-27.
[2]徐江琴.工商稅制改革及國營企業(yè)“利改稅”:從利潤上繳到稅利分流[J].財政監(jiān)督,2008(03).
[3]佚名.“上交利稅”與“稅利有別”[J]. 金融信息參考,1999(Z3).
(作者單位:中國煙草總公司廣東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