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國洪 李鳴



摘要:文章構建質量管理實踐、知識轉移和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模型,并對324家企業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質量管理基礎實踐和核心實踐均對產品創新績效和工藝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知識轉移在基礎實踐和核心實踐與產品創新績效和工藝創新績效之間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企業要有效實施質量管理實踐,注重提升知識轉移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創新績效。
關鍵詞:質量管理實踐;企業創新績效;知識轉移
一、引言
自“質量強國”戰略被提出以來,質量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在探索如何保障和提升產品質量的過程中,質量管理實踐成為眾多企業的首要選擇。與此同時,黨和國家提出的“創新引領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向,使得創新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又一關鍵因素,提升創新績效也成為組織不可避免的選擇。作為維持企業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策略,質量管理實踐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成為許多學者和企業關注的重點。Long et al(2015)、Kanapathy et al(2017)等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質量管理實踐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海爾、華為等企業通過實施某些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提高企業創新績效。可以看出,質量管理實踐對創新績效的積極影響得到了部分學者和企業的認可,但其中的作用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Hung et al(2010)指出,創新可以等同于新知識的應用,但僅靠企業固有的知識資源不足以支持企業保持創新優勢,通過知識轉移,企業可以實現知識資源的優化與增值,進而提高企業創新的效果和效率。此外,Ooi(2014)、Molina(2007)、姜鵬(2013)等學者證實了質量管理實踐對知識轉移的促進作用。綜上可知,現有文獻對質量管理實踐、知識轉移和創新績效的兩兩關系進行了研究,這啟發本研究從知識轉移角度剖析其能否在質量管理實踐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研究結果將為企業提升創新績效提供借鑒。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一)質量管理實踐與企業創新績效
本文將質量管理實踐劃分為基礎實踐和核心實踐兩個維度,前者包括領導承諾、顧客導向、員工管理和供應商管理,后者包括過程管理、信息與分析和產品設計;將企業創新績效劃分為產品創新績效和工藝創新績效兩個維度。
有效實施基礎實踐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首先,高層領導所具有的分配資源的能力和創新理念可以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持,激發員工的冒險精神,促使其挖掘自身創新潛能,有利于產品和工藝創新的順利實施。其次,顧客導向要求企業時刻關注顧客的現有和潛在需求,并與之建立良好的關系,這些需求信息和顧客滿意度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來源,驅動著企業的持續改進與創新。再者,知識及技能培訓可使員工擁有足夠的技術和能力提出創新方案,授權和參與會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權,提高其從事創新性活動的主動性,創新完成工作的方法和條件,推動企業創新績效。最后,供應商是企業獲取與顧客、競爭者相關資源的外部窗口,對外部資源的審查和利用可增加企業的資源優勢,與供應商的知識交流和信息溝通可幫助企業明確創新方向,提高創新成功的幾率。因而,提出如下假設:
H1,質量管理基礎實踐對產品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質量管理基礎實踐對工藝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有效實施核心實踐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首先,過程管理可激勵企業開發出最好的實踐,形成慣例,這不僅可以規范員工的工作行為,為其節省時間并提供安全感,促使其對現有工作進行積極而深入的思考,還可以為員工提供必要的經驗指導,增強其創新能力。其次,企業利用質量管理工具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幫助員工識別潛在的創新領域及制定合理的創新目標,觸發產品和工藝創新;通過績效測量系統跟蹤和評估企業整體績效,可以提高管理層基于事實進行正確決策的能力,引導創新方向。最后,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產品開發,可以使不同領域的員工在交流與合作中發散思維,充分考慮顧客需求和反饋,產生并實施簡化設計、改進工藝和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創意,實現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因而,提出如下假設:
H3,質量管理核心實踐對產品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質量管理核心實踐對工藝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知識轉移的中介作用
知識轉移是指知識提供者向知識接受方傳遞知識以及知識接受方對知識進行吸收、整合和利用的過程。高水平的質量管理實踐可以提高員工知識轉移的意愿和能力,促進他們對企業內、外部異質性知識的獲取、吸收、整合與利用,進而拓展員工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整合與擴充企業現有的知識儲備,用以改進或開發新產品、工藝和流程,從而提升企業創新績效。接下來將具體探討其中的作用機理。
知識轉移在基礎實踐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首先,高層領導所給予的承諾和支持能夠促進公司愿景、戰略目標等滲入員工的思想,確保他們充分了解企業的質量目標,促使其主動尋找和吸收企業內、外部異質性知識,進而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和行為。其次,顧客導向促使企業注重與客戶的廣泛互動,持續搜集實時更新的顧客和市場信息,并引入企業內部,與現有知識整合,進而融入產品與工藝開發過程,最終帶來創新績效。同樣的,穩定的供應商關系能夠降低供應商感知風險的幾率,增強其分享知識的意愿,促進供應商和企業雙方深入的知識交流與技術互動,實現企業從供應商處獲取、吸收和利用有價值的知識,這有利于企業員工打破慣性思維的限制,產生改進或開發產品和工藝的新想法。最后,員工授權和參與在賦予其自主權的同時,也賦予其相應的責任,這能夠增強員工評估自身知識、搜尋必要知識的意愿,通過頻繁的互動和交流獲取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資源,這為員工開發更具創新性的產品和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支持。因而,提出如下假設:
H5,知識轉移在質量管理基礎實踐和產品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H6,知識轉移在質量管理基礎實踐和工藝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知識轉移在核心實踐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首先,過程管理中所形成的慣例能提高知識要素在企業內共享和傳遞的效率,使員工掌握更多的經驗和技巧,進而不斷改進和創新最佳實踐;同時,持續監控流程可以幫助員工獲取真實的流程信息,確定不良績效的來源,增加自身對不同流程的深層次理解,搜尋更有效的流程。其次,質量分析工具的有效利用可以幫助企業識別、挖掘和提煉隱藏的、有價值的知識要素,使其以更加清晰明了的形式在組織內有效傳遞,幫助企業正確明晰創新方向、靈活應對創新不確定性及增強技術可靠性,從而實現創新績效的提升。最后,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產品設計,可促進不同領域的技能和知識在員工間共享和傳遞,并通過有效的吸收和整合實現知識資源的增值,進而幫助員工有效規避創新風險及提高創新效率,達到創新績效的更優化。因而,提出如下假設:
H7,知識轉移在質量管理核心實踐和產品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H8,知識轉移在質量管理核心實踐和工藝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如圖1所示的概念模型。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收集與描述
本文使用結構化問卷,以實地調研和電子郵件的方式對江蘇、浙江等地區的企業進行數據收集,填寫者覆蓋企業各個層級,主要為各級管理者。歷時3個月,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371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有效問卷324份,有效回收率為64.8%。經過分析,樣本結構特征符合實際情況和研究要求。
(二)變量測量
所有量表的測量均采用Likert5量表,符合程度從1到5依次遞增。質量管理實踐參考Flynn et al(1995)和李軍鋒等(2011)的研究內容,從基礎實踐和核心實踐2個維度測量,前者包括15個題項,后者包括12個題項。知識轉移參考Tsai(2001)的研究成果,從知識獲取、知識吸收和知識利用3個方面衡量,各3個題項。企業創新績效借鑒Ritter et al(2003)和奉小斌(2015)的研究內容,從產品創新績效和工藝創新績效2個維度測量,各3個題項。為避免其他變量對研究結果的干擾,將控制變量選定為企業性質、企業規模和企業年齡。
四、實證分析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文運用SPSS19.0對量表進行信度檢驗,得到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α值均超過檢驗標準0.7,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所有量表均借鑒自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成熟量表,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多次修改,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各變量的KMO值均超過0.7,說明題項相關性較強,Bartlett值均小于0.01,表明可進一步進行因子分析。運用AMOS22.0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各題項的因子載荷均超過0.5,各變量的CR值均超過0.7,AVE值均超過0.5,說明量表通過收斂效度檢驗。此外,各變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自身所在行和列的相關系數,說明量表通過區別效度檢驗。綜上,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二)相關分析
運用SPSS19.0對各變量做Pearson相關分析,得到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處于0.585~0.769,且P<0.01,初步驗證了理論假設。
(三)假設檢驗與結果分析
1. 層級回歸分析
本文運用層級回歸分析方法檢驗質量管理實踐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結果如表1所示。由模型2可知,基礎實踐(β=0.289、P<0.01)和核心實踐(β=0.456、P<0.001)對產品創新績效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H1和H3通過驗證;由模型4可知,基礎實踐(β=0.278、P<0.05)和核心實踐(β=0.392、P<0.001)對工藝創新績效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H2和H4通過驗證。
2. 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依據Bootstrap方法的檢驗步驟,運用process插件檢驗知識轉移在質量管理實踐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的中介效應。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a代表自變量對中介變量的影響大小,b代表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大小,c代表控制中介變量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大小,a·b代表中介效應的間接影響大小。在中介檢驗的結果中,當間接效應a·b的置信區間不包含0且大于0時,說明中介變量在自變量與因變量中存在正向中介效應,直接效應c的置信區間不包含0且大于0時,說明中介變量在其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
由表3的中介效應檢驗表可知:基礎實踐→知識轉移→產品創新績效路徑中,知識轉移在基礎實踐與產品創新績效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H5通過驗證。基礎實踐→知識轉移→工藝創新績效路徑中,知識轉移在基礎實踐與工藝創新績效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H6通過驗證。核心實踐→知識轉移→產品創新績效路徑中,知識轉移在核心實踐與產品創新績效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H7通過驗證。核心實踐→知識轉移→工藝創新績效路徑中,知識轉移在核心實踐與產品創新績效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H8通過驗證。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引入知識轉移作為中介變量,探討了知識轉移影響下質量管理實踐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通過對324份樣本數據的統計分析,驗證通過了上文提出的所有假設。該研究結論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具有以下兩點啟示作用。
第一、重視質量管理實踐的有效實施。在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應增加對質量管理實踐的資源投入,培養全體員工的質量管理意識,主動建立和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制定完善可行的推行計劃,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來檢驗實踐結果,組建專業團隊來推行和監督質量管理實踐活動,確保基礎實踐和核心實踐的每項質量管理實踐要素都能有效落實到實際運營流程中,進而推動創新績效的提升。
第二、重視知識轉移能力的提升。知識轉移的橋梁作用要求企業采取多種質量管理實踐措施提升知識轉移能力,實現知識資源的積累與增值,并最終達到創新績效的更優化。例如,構建有利于知識轉移的彈性組織結構,確保領導與員工間更順暢的溝通;設立對外交互的專項團隊,充分把握識別和獲取外部知識的機會;建立正式、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加快員工獲取和吸收必要知識的速度;建立規范的培訓制度,強化員工轉移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Kim D Y, Kumar V, Kumar U.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04).
[2]Kanapathy K, Bin C S, Zailani S, et al. The impact of soft TQM and hard TQM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sational 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2017(04).
[3]Molina L M, Llorens-Montes J, Ruiz-Moreno A.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transfer[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03).
[4]姜鵬,蘇秦,張鵬偉.質量管理實踐與企業績效關系模型研究——擴展知識路徑的研究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3(06).
[5]Yusr M M, Mokhtar S S M, Othman A R. The effect of TQM practice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pplying on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s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research, 2014(02).
[6]奉小斌.質量管理實踐與企業創新真的相悖嗎?——以組織學習為中介變量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5(05).
[7]黃艷,陶秋燕,朱福林.關系強度,知識轉移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績效[J].企業經濟,2017(12).
[8]Song M, van der Bij H, Weggeman M. Factor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R&D Management,2006(02).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