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文章以產業結構升級為主線,從內在機制入手,研究新常態下銀行信貸的變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并通過門檻模型,得出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有著正相關影響,但在新常態下影響力度會減小的結論,最后提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銀行信貸;產業結構升級
一、引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所謂“經濟新常態”,是指中國的經濟在速度方面,“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在結構方面,“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動力方面,“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其實,“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速度的轉變,實質上是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缺乏動力,產業結構升級更是迫在眉睫。銀行信貸是產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研究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能夠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合理、科學的建議。
二、銀行信貸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分析
(一)資金的形成轉化機制
銀行信貸能夠將個人的分散資金集中成穩定的大額資金,進行社會投資再生產。銀行信貸無疑促進了社會資金的重新再分配。
(二)資金的流動導向機制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實質是不同產業之間的資金流動。銀行信貸對某一行業的貸款增加,那么該行業的生產能力就會增強,生產規模也能擴大,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的改變。
(三)資金的信用擴張機制
銀行信貸能夠加速資金的形成,再對其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它要求在短時間內籌集到巨額資金以供產業發展,該資金不僅要滿足日常生產的需要,還要保證金融體系的良好運轉。
三、新常態下銀行信貸變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一)信貸需求減少
新常態下,以消費為主體的需求增長模式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需求減少,同時“兩高一剩”企業的信貸配給被嚴格控制,優質企業有更多其他渠道籌集資金,企業的貸款需求下降,國內企業信貸訂單減少,這些現狀無疑會使得銀行無法再盲目擴大資產規模,銀行即將面臨“放貸難”的問題,銀行信貸對資金的流動導向機制被削弱,即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力度有所下降。
(二)信貸資產發生劣變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的轉變,實質上是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 ——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這段時期內,舊的增長動力漸漸消失,新的增長動力還無法支撐經濟的發展,因此銀行在資產規模和貸款質量上都將面臨著壓力和困難,信貸資產極易發生劣變。此時銀行信貸對資金的風險防范機制被削弱,即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力被削弱。
(三)信貸投向發生轉變
新常態下,銀行原先的利潤和規模高速增長的時代即將結束,“投入低成本賺取高利潤”將無法再成為大型企業獲利的方式,隨著市場化的日益加深,我國將適當減少對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而對充滿活力的小微企業提供稅收、服務和技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貸款難”問題得到緩解后,小微企業迅速蓬勃發展,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四、新常態下銀行信貸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介紹
門檻回歸模型是由(1999)創立,解決非線性參數估計的有效方法。門檻效應是指當門檻變量高于門檻值或低于門檻值時,回歸方程的系數會不同,即變量間的關系由門檻變量決定的狀態。門檻回歸模型的基本模型設定是:
Yi=β1Xi·I(qi≤γ)+β2Xi·I(qi>γ)+εi
其中,I()為示性函數,當括號內條件滿足時,則該函數的值為1,否則為0。其余各變量含義如表2所示。
利用stata進行數據處理時,首先,要對門檻值進行顯著性檢驗,即檢查是否存在門檻效應;其次,對門檻值進行真實性檢驗;最后,再對門檻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
對門檻值進行顯著性檢驗前,要估計門檻值。首先給定γ的取值,根據上式得出β^1和β^2,并計算殘差平方和SSR(γ);其次,在門檻變量q的取值范圍內,改變γ的取值,使SSR(γ)最小的γ值便是門檻變量的門檻值。
對門檻值進行顯著性檢驗時,要設定原假設:β1=β2,并構建統計量:LR=[SSR*-SSR(γ^)]/σ^2,其中SSR*表示在原假設條件下的殘差平方和,SSR(γ^)表示在γ^下的殘差平方和。如果原假設成立,則無論γ取值為多少,都對模型的估計無影響,即不存在門檻效應;反之,則存在門檻效應。
如果存在門檻效應,就要對門檻值進行真實性檢驗,設定原假設:γ=γ0,并構建統計量:LR(γ)=[SSR(γ)-SSR(γ^)]/σ^2,再利用LR(γ)計算γ的置信區間。
(二)模型設定及樣本選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民經濟是一項投入產出活動,在本文中,銀行信貸是投入,產業結構是投入的結果。根據柯布道格拉斯函數:
Y=AKαL1-αμ
將該式進行對數變換后得到:
其中,各變量含義如表2所示。
由此可見,影響產出的因素除了投入資本和勞動力外,還有ln(A)的其他因素,本文假設還存在以下四種因素:經濟增長速度(speed),人力資本(hum),外商直接投資(fdi),固定資本(fixed)。
在本文中,設立經濟增長速度speed為門檻變量,銀行信貸loan為解釋變量,產出即產業結構Y為被解釋變量,根據門檻回歸模型設立本文的雙門檻模型如下:
Yi=?鄣0+β1loaniI(speed≤γ1)+β2loaniI(γ1
本文選用2010~2018年的數據,反映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前后的發展狀況。根據實際情況,衡量各變量的數據內容如表3所示。
對本文所選取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4所示。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利用stata進行數據處理時,首先檢驗在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是否存在門檻效應,即對門檻值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其中,**表示5%的顯著性水平。顯然,本文建立的雙門檻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存在門檻效應,即經濟增長水平速度不同時,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也會不同。
其次,對門檻值進行真實性檢驗,門檻值估計結果及置信區間如表6所示。
顯然,門檻值估計結果均處于置信區間內,因此滿足真實性檢驗。
最后,對門檻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得到結果如表7所示。
其中,***表示1%的顯著性水平。由上表可以看出,銀行信貸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有顯著性正相關影響,并且在經濟增長速度處于不同階段時,有不同的門檻效應。第一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小于等于5.3%時,影響系數為0.180132,影響最大;第二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在5.3%和9.3%之間時,影響系數為0.170235,影響力度最弱;第三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大于等于9.3%時,影響系數為0.173826,影響力適中。
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目標從10%降低至7%左右,這正處于第二階段,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力度較弱,因此要努力尋求新的刺激手段度過這段穩定的經濟增長時期。
五、新常態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建議
(一)發揮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
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有著積極的正相關影響,因此,依然要發揮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政府應當加強對重點產業的支持,控制對“兩高一剩”產業的信貸投放;銀行自身應當深化銀行體制改革,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企業則應從信用、財務管理、經營制度等方面規范自身。
(二)尋求銀行信貸之外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通過上文的實證結構可以看出,新常態下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是最弱的。因此我們同時也應當努力尋求銀行信貸之外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一方面,積極發揮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作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有助于更充分地利用資源,有利于資本和科技的有效結合,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同時,實現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溝通,解決當前兩者不協調的問題,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兩者的融合,使其共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新的刺激點。例如,刺激消費。這一舉動能夠推動消費結構不斷提升,而消費結構的不斷提升可以倒逼供給結構的提升,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Rajanand, Zingales.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
[2]Fishman R, Love 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N].NBER working paper,2003.
[3]魏杰,楊林.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相關改革[J].經濟縱橫,2015(06).
[4]陳姣.我國銀行信貸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D].南華大學,2016.
[5]齊建國,王紅,彭緒庶,劉生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形成機制[J].經濟縱橫,2015(02).
[6]齊建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語境解析[J].西部福壇,2015(01).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