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近年來,關于世界音樂的讀物雖多,但大多是講述歷史脈絡或按照音樂文化區來書寫。菲利普·V·博爾曼(Philip V.Bohlman)《走近世界音樂》一書中隱含了時間-空間的順序框架,借世界音樂為題,以巧妙構思向讀者普及音樂人類學的相關知識。作者開拓的思維與獨到的見解使本書成為引導專業與非專業學習者了解不同視角下世界音樂的優秀書籍。
關鍵詞:世界音樂? ?空間? ?全球化? ?音樂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9-0005-03
芝加哥大學音樂與猶太學教授菲利普·V·博爾曼(Philip V.Bohlman)擅長世界音樂研究,研究課題涉及美國的民間音樂和族裔音樂、歐洲少數族裔和難民音樂、中東和南亞音樂、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中音樂的意識形態特點和政治特點等,編著了17部與世界音樂相關的著作。[1]他的《走近世界音樂》(World Music: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書由上海音樂學院湯亞汀教授翻譯?!蹲呓澜缫魳贰凡皇菃渭冎v世界音樂,全書對音樂與政治的理解、研究觀念的細致表述對學習音樂人類學的青年學者而言,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術訓練與體驗。
一、獨辟蹊徑:以巧妙構思探討音樂
(一)相遇為引敘述故事
《走近世界音樂》一書中,作者并非從一開始便搭建起龐大而嚴謹的學術理論構架,而是以一系列主題展開,每一個主題就是一個章節。雖然每章主題各不相同,但探討的思路類似。各章均分為六個部分,以相同的結構闡釋各自的主題,以書中第一章標題為例,第一部分“最初的相遇”以一次相遇開始;第二部分“世界音樂的最初意義”接著進行歷史的理論的探討;第三部分“最早的音樂家”穿插音樂家的簡介;第四部分“何者為先:宗教,傳統,還是審美?”探討美學問題;第五部分“查爾斯·西格:世界音樂的形而上學派”介紹一位音樂人類學家,最后“回到最初:流行風格與世界音樂相遇”論述流行音樂和當下現狀。每一章篇幅內容相對獨立,為讀者娓娓道來相遇的故事。此乃蹊徑之一。
(二)評介互動彰顯學養
關于世界音樂的出版物越來越多,本書的定位是世界音樂欣賞的通識讀物,從思路、結構、文體等形式因素看,作者對世界音樂的解讀主要采用評介結合的方式,以介為主。作者在書中多次談到北非的音樂,這些事例大都源于作者親身的田野調查,在撰寫時既不是簡單的羅列資料,也非隨性的主觀評說。在闡述每章節主題的過程中,作者不僅理論視野開闊,且常有獨到的見解,顯示出基于深厚學養的文字駕馭能力。各章在論述世界音樂的同時,涉及到比較音樂學、音樂民俗學、音樂人類學和后現代主義的當下學術狀況,大量的事例與音樂本體論觀點的互證體現作者豐富的田野經歷和學識累積,對讀者學習和理解世界音樂有著積極的意義。此乃蹊徑之二。
(三)辯證剖析敘述音樂
本文作者借助世界音樂全球化的兩層意義來剖析世界音樂。兩層意義象征了人們理解“世界音樂”兩種互相矛盾的方法,即“世界音樂”表現了世界不同音樂現象積極的一面,不可避免的也有消極的一面。為了避免在“人為設置的局促篇幅里探討宏大的題目”[1],書中多采取中間調和立場。舉個例子,書中第一章討論世界音樂的本體論時,作者鼓勵讀者質疑是否應該將世界各地音樂中的所有術語與西方音樂對應,因為這樣做阻礙了發現音樂更深層的意義。這讓筆者不禁聯想到在學習印度尼西亞甘美蘭時,其音樂就有自己獨特的樂律體系,是任何一種文化術語所不能對應的,學習中筆者常常反思,是否應該借助一種多元化的視野來看待世界不同的音樂現象,西方音樂體系只是在解讀分析西方藝術音樂作品時具備有效性,它并不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全能工具。作者在書中多處運用辯證思維來理解世界音樂,以期讀者具備問題意識,用實事求是精神和科學分析態度來看待音樂對象并做出客觀中肯的評價。此乃蹊徑之三。
二、有容乃大:以宏闊視野環顧世界
音樂人類學的分析中,空間也是一個重要維度。本書作者并非同所有普及讀物一樣循規蹈矩講述歷史脈絡或按照音樂文化區書寫教材,而是用不同的行文方法,以時間和空間為順序框架依次展開。縱觀全書,作者行文邏輯似乎與美國學者瑞斯(Timothy Rice)提出的三維分析方法:“時間(Time)-空間(Location)-隱喻(Metaphor)”相暗合[4],文中暗含地域、國家、移民族群、全球等從小到大遞進的空間單位,作者對世界音樂的敘述由點到面、逐漸拓展,最終形成恢弘規模,從而構建起整體框架。
(一)地域考察體現尺度把握
民間音樂受當代社會的影響,反過來又對這些事件進行回應。書中第二章作者以西方世界的音樂家利用錄音機和照相機等設備記錄世界音樂歷史上民族志相遇的種種瞬間,并引向音樂與權力問題;第四章則描寫了民間音樂家在村落采集傳統民歌譯成譜例、制成唱片被生活在其他地區的人們知曉,進行包裝后被“他者”演繹并搬上國家中心的舞臺。作者以地域考察為切入點,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世界音樂的采集問題,意在表達完全的將音樂侵占為己用不如將其音樂的“本真性”客觀還原并帶入大眾的視野這一觀點。
(二)國家特色體現多元文化
“一首歌曲能否在國際文化政治舞臺上代表一個國家?”書中描寫了1932年阿拉伯音樂大會東西方的思想交鋒、埃及女歌星烏姆·庫爾圖姆結合傳統和流行風格的演藝生涯、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獲獎歌曲《耶路撒冷之旅》等事例,可以看出,各個國家都努力想在國際文化舞臺獲得一席之地。作者以國家特色為線索,將這些點串聯成線,意在表達民間音樂的延存和復興得益于世界音樂的傳播。各種文化的多元并立使世界音樂文化生態具有多元的格局特點。
(三)流散音樂深究文化認同
“流散”,也稱“離散”,來自希臘語,近代以來用來指“任何民族的大移居”,是“移民社群”的總稱?!啊x散具備三個特征:1.外力趨勢下被迫離開家園;2.在移居國作為少數邊緣群體而遭遇到一定程度的歧視,但當邊緣化狀態得到消解時該特征將會消失;3.思念故土,此特征歷久不衰?!盵3]作者在第六章列舉了英國南亞流散地的學生如何通過印度音樂課信仰回歸、非裔美國人流散地為何利用樂器回憶過去以及虛構的想象的離散地凱爾特民族的空間等,這不僅源于作者的人文關懷,也源于他犀利的人類學眼光。作者以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南亞流散地音樂為例探討文化認同問題,流散音樂作為一個“飛地”不僅體現了民族特色,也是一種文化。除了民族內部的認同,流散地的音樂在雜交混合的過程中又形成了新的“全球化地域感”。他們不但要在原生歷史家園的文化習俗上作出回應,也要對新家園作出回應。作者以音樂人類學的角度看待問題,由點及面,從微觀到宏觀介紹與分析世界音樂的空間構成。
(四)全球相遇實現文化共榮
作者在著述最后寫到:“我們每個人都會越來越多地同世界的音樂相遇,而且相遇的方式日益增多,這不可避免地將我們帶入到這樣一個世界里去,這個世界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再也無法同我們自己的生活分開。”[1]筆者認為,世界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應該向費孝通先生所說那樣“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各民族、各地區音樂文化都以其鮮明的特色豐富了世界音樂,只有尊重和保持世界音樂與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也是作者最終想要為我們傳達的核心學術理念。
三、掩卷沉思:用發展眼光審視著述
縱觀《走近世界音樂》一書,博爾曼以他扎實的寫作功底與豐富的學識帶我們進行了一場美妙的世界之旅,然而瑕瑜互見,作者的著述也有一些不太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世界音樂時間維度論述較少
縱觀全書,文中隱含了時間-空間的順序框架,作者主要抓住了空間視角下的世界音樂,但是對世界音樂縱向梳理篇幅較少,時間視角下的世界音樂描述欠缺,若能在文章結構中整理世界音樂形成的歷史過程,并按照前殖民時代、殖民時代、民族國家時代、后殖民-全球化時代給予與空間視角相當的篇幅論述,全書的結構會更加清晰完整。
(二)東亞地區音樂文化失語
書中的空間描述從區域到全球幾乎涵蓋了所有空間范圍,涉及地區較廣,然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音樂文化在文中卻幾乎沒有篇幅。東亞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歷來是世界音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筆者認為東亞地區音樂文化在書中的失語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另一缺憾。
(三)留待開發的研究空間
書中許多內容例如全球化對音樂的影響、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中媒體的運用等內容描述較少,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網絡與和自媒體對音樂的傳播力量不可忽視。此書作者初次定稿時間為2002年,距今已過去十七年的時光。世界音樂作為連接各民族文化的一個橋梁,其內涵與形式也需要我們去進一步拓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博爾曼書中為我們提供的方向也啟示了新生代學者進一步探索與挖掘。
四、結語
《走近世界音樂》不失為一部閃爍著學術智慧火花的世界音樂讀物。該書借世界音樂為題,以巧妙構思向讀者普及音樂人類學的相關知識。站在音樂人類學的視界下,我們應用全球視野看待世界各地音樂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在給音樂帶來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世界音樂的學習已經不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也要與各國的國家政策緊密結合。行至我國,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我國同絲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早有聯系,及至當代則越發緊密。在黨和政府大力弘揚“文化自信”的今天,作為世界音樂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一帶一路”作為一條國際文化對話、傳播與交流之路,促進了我們同世界音樂的相遇。筆者認為,學習與了解世界音樂不應只關注局部,應該從時間和空間整體入手,結合民族音樂學等學科理論方法,結合當下前沿論域與視角,以時空交錯縱橫的眼光來看待世界音樂。音樂不應是象牙塔里的小花,應該結合國家政治經濟發展需要,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自信的承載,更應該成為不同國家平等交流的文化紐帶與精神橋梁。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V·博爾曼.走近世界音樂[M].湯亞汀,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黃婉.凝聚族群的“飛地”音樂生活——以上海的韓國離散族群為個案[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3]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4]齊琨.空間:儀式音樂分析中的一個維度——以上海南匯婚禮和喪葬儀式為例[J].黃鐘,2006,(04):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