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欣
摘 要 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是當今社會新的價值追求。基于此,基于生活質量導向,以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生活質量理論等為指導,通過走訪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重慶市涪陵區石沱鎮、大順鄉、大木鄉等鄉鎮的農村居民對聚落空間的認知、需求意愿、現狀及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據此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 生活質量;鄉村聚落;調查研究;重慶市涪陵區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44
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是當今社會新的價值追求。然而,隨著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不斷發展,鄉村也發生了一定變化,村落衰退與重構、通訊交通等都影響著村民的生活,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鄉村聚落形態逐漸改變,傳統村落正在逐漸消亡,村莊空心化、鄉村人居環境惡化、鄉土特色喪失等問題日益嚴峻。如何通過鄉村聚落空間優化,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構建有效提高生活質量的鄉村聚落空間,建設美好家園,是鄉村振興戰略理論和實踐都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1.1.1 涪陵區基本概況
涪陵是重慶市轄區,地處東經106°56′
~107°43′、北緯29°21′~30°01′,幅員面積941.46 hm2,轄9個街道、12個鎮、6個鄉,有74個社區和421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底,全區戶籍人口115.1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3.75萬人,占總人口的55.37%,地區生產總值達1 076.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5.31億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18年,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 437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91元,農村居民為37.9%。
1.1.2 調查對象性別和年齡分布情況
從年齡來看,30歲及以下共2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51%;31~50歲4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6.31%;50~60歲125人,所占比例最大,為44.33%;60歲以上8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0.85%。調查對象年齡分布主要偏向中老年,其中,重慶市大木鄉調查人口平均年齡略低于其他兩個鄉鎮,與地區人口結構較為一致。從性別來看,調查對象中男性188人,占調查總人數的66.2%;女性96人,占總人數的33.8%。
1.1.3 調查對象受教育情況
從受教育情況看,初中學歷人數最多,共10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6.97%;其次是小學學歷及以下,共98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4.51%;高中學歷7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5%;大學學歷及以上共1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52%。總體來說,調查對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1.1.4 調查對象家庭收入情況
調查對象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為務工和務農,各占調查總人數的38.73%和37.32%,經商占調查總人數的16.2%,工資性收入的占6.34%,還有1.41%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扶貧資助。
調查對象家庭年總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占調查總人數的14.79%,5 000~10 000元的占調查總人數的28.87%,10 000~20 000元的占19.72%,20 000~30 000元的占13.38%,30 000以上的占23.24%。
1.2 調查方法
為了調查涪陵區農村居民對聚落空間的認知及需求情況,采取訪談和問卷兩種調查方法。為了保證樣本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分別選取離涪陵城區較近、較遠且為丘陵地形的石沱鎮、大順鄉和屬于高山地形的大木鄉等三個典型鄉鎮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主要從居住環境、生活質量、配套設施3個方面展開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89份,其中有效問卷284份。訪談是逐個進行的,主要訪談了鄉村干部和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農村居民,就居住環境、生活質量、配套設施3個方面側重某一問題深入展開[2]。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鄉村居住環境的認知和需求
為了解涪陵區農村居民對其居住環境的認知和需求意愿,問卷圍繞農村居民居住條件、鄉村聚落布局、鄉村聚落規劃3個方面共設計了8個問題,具體包括房屋類型、居住年限、受災情況、鄰里交往頻率、鄉村聚落分布合理度、鄉村聚落布局要素、搬遷意愿等。
2.1.1 對鄉村居住環境的認知
根據調查結果,調查對象居住房屋類型最多的為自建樓房,占38.03%,近一半的調查對象房屋居住年限為1~5年。說明調查區域內的農村居民較重視居住環境,在物質條件有所改善之后紛紛選擇了改善居住環境。但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原因,目前仍有部分農村居民居住條件較差,有的甚至居住在30年以上的土坯房中。至于安全方面,有11.27%的調查對象表示其居所選址不佳,曾遭受過自然災害。
通過對鄰里交往頻率的調查,21.83%的調查對象和周圍住戶之間每月的交往頻率低于5次,20.42%的調查對象為每月5~10次,47.18%的調查對象每月超過10次,還有10.56%的調查對象和周圍住戶之間幾乎沒有來往。在鄉村聚落布局方面,28.17%的調查對象認為其所居住的鄉村聚落布局合理,鄰里交往非常方便;45.07%的調查對象認為其所居住的鄉村聚落格局是自發形成的,鄰里交往基本方便;14.79%的調查對象認為其所居住的鄉村聚落布局不合理,不方便鄰里之間來往;11.97%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清楚。
在鄉村聚落布局要素方面,65.49%的調查對象認為沿主要道路布局會使生活更方便;14.79%的調查對象認為聚落選址應當首要考慮靠近水源;11.27%的調查對象則認為靠近村部最合理。說明在調查區域農村居民心目中,最重要的區位因素是便捷的交通。
2.1.2 對鄉村居住環境的需求
未遭遇過自然災害的調查對象中,60.55%的人對重新進行鄉村規劃及居住地搬遷持觀望態度,22.94%的人表示十分支持,其余16.51%的人則表示反對。而遭受過自然災害的調查對象中,43.75%的人表示十分支持,56.25%的人持觀望態度,但沒有人持反對意見。對支持重新規劃及居住地搬遷的調查對象進行進一步了解,57.94%的人認為重新進行鄉村規劃后的新居住地如果毗鄰主要道路或交通站點,則較有吸引力;23.36%的人希望新居住地能夠靠近公共服務設施;還有7.48%和11.21%的人則更青睞于靠近村中心位置和自家農田、魚塘等。
2.2 對鄉村生態環境與旅游開發的認知與需求
2.2.1 對鄉村生態環境與旅游開發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認為近年來所在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17.61%的調查對象認為無明顯變化,另有7.75%的調查對象認為近年來所在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劣。至于造成生態環境更加惡劣的原因,村民們認為有2點:1)公共衛生缺乏管理,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問題落實不到位;2)居民環保意識欠缺,亂扔垃圾,造成白色污染甚至影響水質和土質。
2.2.2 對鄉村生態環境與旅游開發的需求
對涪陵區農村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意愿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無條件支持所在鄉村進行旅游開發的占52.11%;認為無所謂的占14.08%;持反對意見,認為會破壞生態的占2.11%;另有31.69%的人表示如果進行旅游開發能夠為自己提供就業崗位或增加收入渠道,則可以支持。說明調查區域的農村居民具有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且對于通過區域旅游開發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渠道的意愿比較強烈。
2.3 對鄉村配套設施建設的認知和需求
通過對居民日常文娛活動的調查,11.27%的調查對象選擇了棋牌娛樂的消遣方式;17.61%的調查對象選擇看電視或玩手機;26.06%的調查對象選擇串門、聊天;5.63%的調查對象青睞爬山、釣魚等戶外活動;還有39.44%的調查對象表示幾乎沒有文娛活動。結果表明,調查區域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農村居民日常文娛活動方式較為豐富,但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農村居民文娛生活則較為單調。
通過對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調查,僅13.38%的調查對象認為所在鄉村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完全能夠滿足其日常所需;63.38%的調查對象認為基本能滿足需要;還有23.24%的調查對象認為不能滿足需要。對認為基本能滿足和不能滿足的調查對象進行進一步了解,45.53%的人認為所在鄉村最需要添置或改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是文化娛樂活動中心,21.14%的人認為最緊缺的是大型商店,17.89%的人認為最需要添置或改善的是衛生所和鄉鎮醫院,還有15.44%的人認為所在鄉村地區最需要添置或改善的是中小學以及幼兒園。認為基本能滿足和不能滿足的調查對象中,92.96%的人贊成所在鄉村地區建設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且其中65.25%的人認為應當修建在居民點集中區域,18.44%的人認為設置在村莊內部中心位置較為合理,16.31%的人則認為村部所在地是最佳位置。結果表明,調查區農村居民普遍認為所在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備情況存在可提升空間,尤其是缺乏供村民日常文化娛樂和鄰里交往的場所,絕大部分人對建設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表示支持。
至于生產設施(場所),80.28%的調查對象認為所在鄉村最需要添置的生產設施(場所)是技能培訓中心,11.27%的調查對象認為最需要添置的是育苗育種基地,2.11%的調查對象認為最需要添置的是倉儲設施設備。說明調查區農村居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較為強烈。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鄉村聚落布局有待優化
通過對鄉村聚落布局相關情況的調查,14.79%的調查對象認為其所在的鄉村聚落布局不合理,不方便鄰里之間來往。這部分調查對象中,近半數的人每月與周圍住戶之間的交往頻率在5次以下,甚至沒有來往。60.31%的人對重新進行鄉村規劃及居住地搬遷持觀望態度,25.19%的人表示十分支持,還有14.5%的人表示反對。支持村莊重新規劃及居住地搬遷的調查對象中,57.94%的人希望重新規劃后的新居住地能夠毗鄰主要道路或交通站點,23.36%的人希望靠近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還有7.48%和11.21%的人更青睞于靠近村中心位置和自家農田、魚塘等。因此,需結合村民意愿,縮小通勤半徑,拉近鄰里距離,切實優化鄉村聚落布局,使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說明調查區域的農村居民無論是否遭受過自然災害,對居住地搬遷都較為理性和謹慎,但對聚落重新規劃都有一定愿景。
3.1.2 農村危舊房屋改造亟待推進
目前仍有部分農村居民居住條件較差,14.86%的調查對象目前居住的房屋類型為土坯房,有的土坯房使用年限超過30年。此外,11.27%的調查對象房屋選址不佳,曾有過受災情況。對此,應當加強農村危舊房屋改造,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避開災害高發區,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3.1.3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后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總體上對所在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基本滿意度為77.7%。村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串門聊天、看電視、玩手機以及棋牌娛樂,但仍有39.44%的農村居民由于各種原因日常幾乎沒有文娛活動。文化娛樂活動中心是村民們最希望添置或改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其次是大型商店和衛生所和鄉鎮醫院,部分地區基礎教育資源現狀也不容樂觀。除此之外,調查區域的農村居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也較為強烈,他們希望所在鄉村地區能夠組建技能培訓中心,增設育苗育種基地和倉儲設施設備。
3.1.4 農村就業崗位有限,收入增加困難
對涪陵區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及旅游開發的認知和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農村居民都比較支持所在鄉村進行旅游開發,并且其中31.69%的人希望鄉村旅游開發能夠帶來新的就業崗位或收入渠道。說明調查區域的農村居民對于通過區域旅游開發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渠道的意愿比較強烈。
3.2 優化涪陵區鄉村聚落空間布局的建議
3.2.1 加強鄉村規劃編制
鄉村規劃是指導鄉村聚落空間布局和優化的重要依據。加強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有利于鄉村科學合理布局和適度規模發展,有利于統籌安排利用各類土地,進而集約高效利用土地,為鄉村振興和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基礎。
3.2.2 加強農村居民點整理和宅基地流轉
目前涪陵區存在農村居民閑置、布局混亂、占地超標、人居環境差等問題,加強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和宅基地流轉,可以有效協調居民點內部的各種要素關系及其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合理配置自然、經濟和社會資源,全方位改善農村居民點環境,塑造新的農居民點景觀[3]。
3.2.3 加強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調查顯示,涪陵區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設施完全滿足的僅為13.38%,23.24%的調查對象認為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必須加強農村對交通道路、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飲水工程、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生活服務企業的投資和運營[4]。
3.2.4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
調查表明,67%農村居民認為農村文化生活較為落后,大多是串門聊天、看電視、玩手機以及棋牌等低層次娛樂活動,39.44%的農村居民幾乎沒有文娛活動。因此,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要完善文化室、娛樂室等綜合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植入文化、娛樂休閑功能;要有效組織鄉村民俗活動,成立以日常生活、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網點,引導鄉村民俗文化發展,更多地創造鄰里溝通交往機會。
參考文獻:
[1] 汪琴.當代城市化對鄉村人居環境影響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2] 李正天.基于生活質量導向的鄉村聚落空間優化研究[J].經貿實踐,2018(11):67.
[3] 張篤川.“美麗鄉村”視角下河南省鄉村聚落空間優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2):137-142.
[4] 唐承麗,賀艷華,周國華,等.基于生活質量導向的鄉村聚落空間優化研究[J].地理學報,2014,69(10):1459-1472.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