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柏 黃大云 金明蘭
關鍵詞: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獻資源;資源庫建設與管理
摘 要:由于我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保護工作,并進行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保持了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文章通過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挖掘與整理,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建立起系統的文獻資源庫,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對少數民族文獻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實現全社會文獻資料的共知、共建和共享。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10-0135-03
多年來,我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保護工作,對許多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保持了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黑龍江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省份,在黑土地的孕育下各少數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遷徙和發展,創造了具有各自特點的獨特文化,形成了內容豐富而又形式多樣的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對推動黑龍江省的發展和歷史文化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是全省唯一的一所民族類高校,其圖書館現藏有世居于黑龍江流域的十個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哲學、宗教、經濟、歷史、地理、教育、科學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相關文獻,這些豐富的文獻資源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的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挖掘與整理,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逐步建立起詳細而系統的相關文獻資源庫,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并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和提升資料采集人員的綜合素養,擴大資源庫的規模,強化資源庫的管理,促進資源庫的完善和發展,有利于對少數民族文獻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實現全社會文獻資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
1 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建設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文化自信成為我國的立國之本,作為極具研究價值和傳承價值的各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圖書館珍藏著極具民族特色的豐富文獻資源,是研究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為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的建設提供了資源基礎。高校圖工委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積極加強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的建設,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這對保護和傳承重要的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對進一步發掘少數民族文化和促進民族高校地方特色學科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為專家學者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做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源泉
長期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各少數民族,經過歷代的繁衍生息、遷徙和發展,創造了具有各自特點的獨特文化,包括語言、文字、生產生活方式、宗教、祭祀、習俗和藝術等。我國一共有56個民族,黑龍江流域就有53個,他們長期雜居在一起,彼此之間經常進行合作和交流,促進了各自的發展,形成了相互交融的格局,使原本獨立的文化也糅合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創造了內容豐富而又形式多樣的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是我國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少數民族的發展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的歷史具有極高的適用價值,因此,建設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有利于專家學者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1.2 有力地保護了黑龍江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
黑龍江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把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制定了多項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利好政策,積極研究和探索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了逐級保護體系,為少數民族文化的良性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建設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有利于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掘、保護和傳承,也有利于黑龍江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高校對地方特色學科專業的進一步強化和發展。
1.3 傳承和發揚了黑龍江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
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黑龍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生活方式、經貿合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導致其優秀的傳統文化被遺失、丟棄或被取代。如:赫哲族以捕魚為主,鄂倫春族以狩獵見長,滿族、達斡爾族等以農業為特色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被取代,各族人民紛紛走進大城市成為上班族或打工族;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字表現了豐富多樣的民族風情,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漢語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普及,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瀕臨消亡;滿族人的“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和鄂倫春與鄂溫克人的“仙人柱”“木刻楞”結構的房屋,隨著人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而被遺棄;鄂倫春族的樺皮生活用具、薩滿教的祭祀儀式、各民族的傳統民間說唱藝術和民間舞蹈等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也紛紛失傳。這些經過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長期探索、發展、積累形成的特色文化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寶藏,是珍貴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有利于對這些重要的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
2 通過采用多種資源收集方法,加大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的建設力度
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的建設是以豐富的文獻資源為基礎的,因此收集文獻資源是首要任務。隨著黑龍江省和地方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和保護政策的出臺,高校圖工委積極響應號召,針對圖書館現存的有關黑龍江流域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風俗習慣乃至科教衛生、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資源,遵循一定的資源收集原則,按照既定的研究方向、任務、服務對象,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廣泛收集與整理、篩選和歸類,并對各種文獻情報機構以及散落在民間的和其他少數民族圖書館的各種載體文獻及聲像資料,通過購買、復制、索取、接受捐贈和尋訪的方式進行收集,使這些文獻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使各種文獻資源得到相互彌補和銜接,形成極具研究和借鑒價值的資源體系。
2.1 歸類整理現存文獻資源
高校圖工委對本校圖書館現存的相關文獻資源按類別、時間、民族和文化特點進行篩選、歸類和整理,再分別上架擺放,并對一些破損和不宜長期保持的資源通過裱糊、拍照和復制等手段延長保存時間。
2.2 購買文獻資源
高校圖工委要購買文獻情報機構在一定時期內發行和出版的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獻資源,如:通過出版社訂購期刊、報紙等連續出版物,派遣文獻收集人員直接到出版物銷售現場對發行量小或內部發行的文獻、古舊圖書、地方出版物以及漏訂或訂購不足的文獻資源進行選購,代購異地出版的文獻資源,異地選購脫銷的書刊、絕版書、內部資料等。
2.3 索取或征集非賣文獻資源
高校圖工委要通過主動向政府機關、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學校、企業、專業會議及個人購買或索取的方法,對他們自行編排的內部資料、撰寫的學術論文、科研成果報告或收集的產品樣本等非賣文獻資源進行征集。
2.4 接受捐贈文獻資源
高校圖工委要及時接受個人、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或其他圖書館贈送的文獻資源。例如,一些書籍收藏愛好者、學者、作家以及社會知名人士通常借助各種活動或者通過各種媒介,將珍藏的文獻資源或本人的著作、手稿等珍貴資料捐贈給圖書館;還有部分小型圖書館或新建圖書館會把從其他渠道獲取的多余的或復制的文獻資源捐贈給圖書館。
2.5 尋訪文獻資源
高校圖工委要派遣文獻收集人員外出采集和尋訪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如:走訪專家學者、歷史事件的見證者或一些少數民族的古稀老人,通過對其談話內容的記錄、復制其原始手稿等方式獲得寶貴的資料;參加學術機構、科研會所以及高等院校舉行的學術討論會、產品鑒定會、展覽會等,收集會議論文、學術報告、口頭發言記錄、產品樣本等文獻資料;采集現存于世的具有研究價值的碑刻、楹聯、房梁題記、家譜、地契和布告等或古玩市場的書畫、器皿和飾品等古代實物文獻資料;參加少數民族的婚嫁、祭祀或下葬等重大活動,通過現場實錄還原歷史文化資源;拍攝一些少數民族曾經聚居的古村落的照片等文獻資源。
3 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和提升資料采集人員的綜合素養,實現對資源庫的有效管理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圖書館通過廣泛收集文獻資源并進行大量的整理、篩選和歸類等工作,建成了現代化的歷史文獻資源體系,通過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資料采集人員的綜合素養,提高資源采集的質量和數量,并引進現代化設備,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對文獻資源進行系統管理,擴大資源庫的規模,使資源庫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3.1 加大投入力度,不斷豐富資源庫的內容
高校圖工委要立足長遠,為了文獻資源庫的穩步發展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收集有價值的文獻資源;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廣泛采集散落在民間和街頭巷尾的碎片化文獻資源,挖掘尚未被發現的埋藏于地下的文獻資源;尋訪歷史見證者采集口述資料;加大電子文獻的購買力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圖工委要注重現代化設備的引入,重視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加快文獻資源庫的數字化進程,建立資源庫自動化管理體系,使資源庫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
3.2 提升資源采集人員的綜合素養,提高資源采集的質量和數量,擴大資源庫的規模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高校圖工委要在不斷完善資源采集機制的同時,積極引進既熟悉黑龍江流域各少數民族人文、地理、歷史和宗教等文化,又善于應用資源采集技術和能夠使用先進的資源采集設備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提升資源采集人員的綜合素養,提高資源采集的質量和數量,不斷擴大資源庫的規模。
4 結語
綜上所述,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庫的建設與管理,不僅能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為專家學者對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源,而且有利于促進黑龍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有利于實現全省文獻資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對促進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合作共贏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卓倩.公共圖書館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建設:以四川省圖書館“藏羌彝文化帶專題”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7(1):63-66.
[2] 方董平.南寧市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發展對策研究[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5(6):23-27.
[3] 楊軍.民族文化資源視域下對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思考[J].才智,2015(34):254-255.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