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道文 任宇鵬
摘? 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可能會妨礙學習,鑒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報道越來越多,教師必須了解如何更好地為這些人群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學習和取得成功。鑒于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可能會對學生的成功和學位持續性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點尤為重要。可以在課堂上提供可能的支持,這些支持可以嵌入到所有學生的當前實踐和學習機會中。本文通過查找文獻資料的方法,從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出發,討論了學習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運動? 大學生? 心理障礙? 調試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b)-0019-0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強調了教育者需要考慮心理健康如何影響學生以及可采取哪些行動方案。鑒于精神疾病如何阻礙學生的成功,這是必不可少的。盡管許多校園都存在心理健康支持,但研究表明,這些通常不足以滿足學生群體的需求。
沒有研究發展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學生之間的聯系的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報告心理健康問題,這可能會阻礙學生進入發展教育的成功。盡管如此,學習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聯系,應該詳細探討,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學如何使精神疾病患者受益。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授學習相關的知識,例如元認知,這個大型構造包含與人們如何思考相關的技能,過程和意識。通過學習如何理解一個人的思想有效,有可能學習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可以 從整合元認知的學習策略和理論中受益。例如,建立元認知意識可以成為學習一個人的學習者特征,一個人的學習取向和自我調節的一部分。這些都為掙扎于心理健康的學生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法來建立更好的應對策略。
在研究如何實施學習理論以使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受益之前,了解這一研究領域背后的動力非常重要。為了建立這樣的基礎,將闡述高等教育機構心理健康的現狀。然后,將探討與心理健康和大學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的問題,教育者討論潛在解決方案,并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學習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就其學生本身而言,心理健康問題無法根除;大學生可能會繼續遇到某種精神疾病,診斷、未確診、長期或臨時。鑒于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遍存在,學生精神疾病是教育者可能需要準備面對的問題,將學習策略和理論融入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他們可以使用的工具。這個學習過程需要學生和教育者的意愿和努力。如果學生可以學習這些策略,將他們從學術轉向非學術(即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環境,并使他們適應特定的情況,他們就有能力運用學習理論來學習和理解自己以及靈活的工具。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無數理論和理論中的首要主題學生可以用來改善精神疾病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的策略是元認知。了解一個人的學習者特征和方向以及如何自我調節學習都涉及必要的自我意識:三者都需要關注自我,特別是如何運作和思考。這形成了可轉移教學,學生靈活技能的起點。然而,認知意識似乎是最有希望改善的一種方式當元認知成為學習和自我管理策略的一部分時,學生如何在各種環境中經歷精神疾病。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教師都必須明確解釋自我監管和元認知技能如何從學術背景轉向非學術背景。
元認知意識在學習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認知意識,思考一個人的思想,鞏固所有這些學習策略。因為它包含對自己的認識,一個人的思維如何運作,以及哪些策略最適合該個人,元認知是適用潛在策略的關于大學生心理疾病及其學習過程問題的一個主要例子。
如果信息以非嚴重情境化的方式傳遞,學生可以看到它如何適用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并可能進行認知轉移的可能性。如果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能夠將元認知技能轉移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就有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和個人生活。
這取決于兩個條件:有效的指導元認知和;學生在學術背景之外應用它的可能性。學習理論或策略(如元認知技能)的有效指導要求教師和學生對材料采取積極的態度。這種指示應該明確說明元認知是什么以及學生如何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它。它還應該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轉移到日常等其他環境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能需要證明元認知如何適用于各種情境,因為學生可能不會使認知成為新手學習者。由于缺乏準確的背景,這種做法應該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轉學過程;當信息過于高度化時,學生不太可能將其轉移到或修改它以適應不同的情況。
2? 運動對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調適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鍛煉有益于身體健康。然而,近年來,在雜志和健康通訊中閱讀,鍛煉對促進良好的心理健康也很有價值已經司空見慣。盡管這種樂觀的評價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但科學界在提供這種全面認可方面卻更為謹慎。考慮一下外科醫生關于身體活動和健康的報告的初步結論,即“身體活動似乎可以緩解抑郁和焦慮的癥狀并改善情緒”,并且“定期進行身體活動可以降低患抑郁癥的風險,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這個主題。”使用精心挑選的詞語,例如“似乎”和“可能”,說明了科學界人士在聲稱從運動中獲得心理健康益處時的謹慎態度。解釋科學文獻的部分問題在于,有超過100項關于運動和抑郁或運動和焦慮的科學研究,并非所有這些研究都在統計上顯示運動訓練帶來的顯著好處。缺乏臨床試驗研究以及存在顯著且無顯著性的“混合袋”的事實使得科學家難以對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給予強有力的認可。毫無疑問,心理健康領域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研究。這對于確定運動是否“改善”與健全心理健康相關的變量特別有用。焦慮與認知評價的消極形式的出現有關,這種形式以憂慮,自我懷疑和憂慮為代表。根據它通常會出現面對要求,對沒有現成的或自動適應性反應的要求。焦慮是一種認知現象,通常通過問卷調查工具來衡量。這些問卷有時伴隨著與焦慮增加(例如心率、血壓、皮膚電導、肌肉緊張)相關的生理測量。該文獻中的一個共同區別是焦慮的狀態和特質問卷測量。特質焦慮是在許多焦慮程度較高的情況下應對焦慮的一般傾向。另一方面,狀態焦慮更具體,指的是人在特定時刻的焦慮。盡管焦慮的“特質”和“狀態”方面在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但可用的操作測量顯示這些焦慮的子組成部分之間存在相當大的重疊。
3? 結語
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地不同程度減輕學生在進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障礙。對于學生來說,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將來面對未來的一個敲門磚。積極參加體育運動,能夠有效地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對于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治愈效果。
參考文獻
[1] 康明已.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與調適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0):62-63.
[2] 高芳.探究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智庫時代,2018(36):183,292.
[3] 石曉惠,王學林,馮穎.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與調適[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3(2):240-241.
[4] 劉維鴻.論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成因及防治[J].天府新論,2003(6):122-123.
[5] 許洪順.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剖析及對策[J].西昌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