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泥塑藝術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來源于生活亦反映著社會公眾的情感與智慧,更難能可貴是此類藝術還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所積累的審美經驗。經歷了藝術家們的提煉和雕琢,使得泥塑藝術發展至今已逐漸成為了我國傳統民族的文化瑰寶。
關鍵詞:泥塑;藝術;傳承;創新
泥塑,又稱泥彩塑,
是中國民間十分古老的傳統藝術。
嵊州泥塑,
繼承當地泥塑藝術的精華,
又吸收全國各地泥塑藝術的優點,
融會貫通,發揚創新,自成一家,
成為全國泥塑家族中的后起之秀。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后,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繪。泥塑是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愛。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欣賞角度也極為的豐富和多樣化,更能貼近于人們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是人們追求其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同時也是當今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新石器時代之后,中國的泥塑藝術一直延續至今,沒有間斷,期間發展到漢代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
嵊州泥塑起源于東晉時期,當時,有“雕圣”之稱的戴逵隱居剡溪江畔從事泥塑行業。20世紀70年代,從無錫回到故鄉的泥塑大師柳家奎、柳成蔭在嵊縣創辦了泥塑廠,從此使嵊州泥塑走上了規模化生產之路。
一門藝術歷經浪沙淘洗,總有幾位鐘情于本行的藝人一直堅守著、傳承著、創新著。作為一名泥塑藝術家,本著對泥塑藝術的熱愛,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執著于嵊州泥塑的鉆研和創作,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嵊州泥塑發展之路。經過這數十年如一日的鉆研和實踐,我們嵊州泥塑的作品表現出了不同于無錫惠山泥人、天津泥人的風格特色。
較之其他民間藝術,泥塑藝術也通常是以言傳身教或祖輩相傳的方式來傳承。由于傳統的泥塑藝人都屬于街頭藝術,均為了謀生而四處奔走,顯然并不具備所謂的專業或系統化的知識。然而泥塑依然在普通群眾手中得以延續并流傳至今,這也是泥塑藝術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
縱觀整個泥塑行業,掌握泥塑手藝的藝術家亦屈指可數,都分布在中國的各個城市,他們不但把中國傳統的泥塑藝術得以傳承下來,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其中我們嵊州泥塑就是不同于其他地方泥塑的一個典型,這幾年在整個泥塑行業脫穎而出,它造型簡潔洗練,著意夸張、寫意、設色精當、艷而不俗,力圖使泥人藝術從“俗”走向“雅”。
這些年做的這些泥塑作品在吸取南北彩繪泥人的基礎上,避開了“三分塑、七分彩”傳統造型法則的束縛,強調“彩”是配角,“塑”是主角,大大豐富了彩繪泥人的語言表達。其造型大氣,夸張得體。既有講究豐滿、渾厚、簡練、夸張的作品風格,也有以拉長變形的手法造型,使人物體態秀美,線條流暢的作品風格。
《曲水流觴》
其中近期完工的泥塑作品《曲水流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曲水流觴”出自《蘭亭集序》。蘭亭位于紹興市郊的蘭渚山下,是書法家王羲之曾經苦練書法之地,蘭亭內比較有趣的一個項目就叫“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后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夏歷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uxi)儀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這種傳統歷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流波。”“曲水流觴”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
“曲水流觴”這項活動在后期也作為一些文人們的活動。其實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條小河,然后讓仆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詩。如果做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曲水流觴”之所以流傳到現在,意義在于:用一個不斷變化的線串聯起各個故事,不僅在空間上相關聯,時間上也有著敘事一樣的邏輯,同時得到大家的認知。我希望能用泥塑這種特殊的形式來表達它所具有的魅力和存在的樂趣,不管朋友身處何方,只要看到這個泥塑作品就能感受到大家一起作詩暢談的歡快場景。
泥路漫漫,藝無止境。
作為中華民族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泥塑藝術,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隨著社會活動的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審美觀念也不一樣了,現代電子高新科技的增多將大量泥塑藝術有關的傳統民俗文化沖淡,冷落,再加上傳承面過于狹窄,很少受到學校乃至國家的關注,進而導致民俗藝術所承載的民俗精神逐漸被忽略。
總之,泥塑藝術既然來源于人們的生活,那么它的傳承亦需得到人們的共同努力,國家也應建立相應的傳播渠道,為泥塑藝術創造更廣闊的空間。嵊州泥塑的藝術創作之路必將伴隨著潺潺流淌的剡溪清流,作為一名泥塑藝術家,我也有義務繼續傳承與創新,讓古老的藝術瑰寶綻放出鮮艷的花蕾。
參考文獻:
[1]王德安.詩酒文化 曲水流觴[J].東方收藏,2012 (02):22-24.
[2]萬妮妮.民間泥塑手工藝的現狀與教學[J].教書育人,2017 (29):77.
[3]侯本艷.三分塑,七分彩[J].中華手工,2017 (10):50-51.
[4]尹芳利.民間“泥塑”藝術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C].:北京社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10:4.
作者簡介:周滄桑(1968.05)男,浙江嵊州人,現為中級工藝美術師、嵊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嵊州生漆脫胎非遺傳承人、金漢唐雕塑漆藝工作室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