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維
新課標對小學音樂課堂打擊樂器的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它易學,易懂,易操作,音色也豐富多彩,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正如當代美國音樂教育心理學家墨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所以我們應結合教材內容創造性的使用打擊樂,做好教學鋪墊,引導學生掌握打擊樂器的相關知識,并能自制打擊樂器,讓學生玩起來、動起來,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一、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打擊樂器。
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的打擊樂器時機不一樣,可以設計在聆聽歌曲、表現音樂、體驗音樂、新授歌曲、演唱歌曲等不同的教學環節,這需要教師研究思考,合理設計。在小學的音樂課上,我也運用了多種教學的方法去驗證,去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多種難題,比如怎么樣去要求他們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進行伴奏與表演。利用打擊樂器去激發出小學生的無限想象力和學習打擊樂器的興趣。提供更好地條件發展這片小天地。所以,我將打擊樂器重點引入平時課堂教學,除了培養他們對音樂要素的理解學習,更要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不能只是會唱歌而是要在這個基礎上去更好的表現歌曲,逐步去摸索出如何讓學生發現打擊樂器的“美”。
(一)用眼睛發現,用耳朵傾聽。
在課堂上,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聆聽習慣。帶領他們認識、走進、聆聽各種常用的打擊樂器,如:響板、三角鐵、鈴鼓、雙響筒、木魚、棒子、碰鈴等等。這么多款的樂器光知道它的名字是不夠的。可以在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每種樂器的音色特點,讓學生們安靜下來去分辨,帶著問題去讓學生思考:“這是誰的聲音?聲音有什么特點?這個聲音像什么?”然后再揭秘每種樂器,利用上游戲的形式調動起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比如鈴鼓的介紹:鈴鼓是用木質或金屬材料做成圓形鼓,一面用皮革包起來,周邊打小孔裝上小銅片,所以它的音色是清脆明亮的,可以演奏多種復雜的節奏,還可以加入舞蹈表演花樣,它的技巧里有抖動,搖動,拍動等等。讓學生們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表演,實現學習的第一步。
(二)用心體驗,大膽嘗試,靜心思考。
經過第一步驟后,孩子們好奇的心理就萌芽了。這就需要老師們有目的、也要有針對性的去組織教學活動,如講解三角鐵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先自己拿著嘗試演奏,自主探索三角鐵的演奏方法,也可以小組討論,小組展示。如果有不正確的方式出現,老師再給學生揭秘:演奏時用一根細帶子將三角形提起,另一只手用金屬的細棍去敲擊三角鐵,敲擊的方式又有很多種,可以用來連奏,也可斷奏,但是要控制住聲音的統一。如此,再引導學生帶著正確的演奏方式去為歌曲伴奏這種方式學生們不僅喜愛而且很快的能接受,又能一邊動手一邊動腦一邊玩,音樂課堂自然而然就活躍起來了。
二、唱歌課中的打擊樂器應用。
唱歌課中打擊樂器的應用主要以為歌曲伴奏為主,要求的伴奏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使用的打擊樂器也不同。一般來說,聲音短促明亮的打擊樂器善于演奏輕快活潑、節奏密集的音樂,如木魚、鈴鼓、雙響筒、響板等;聲音悠長的打擊樂器適合表現優美抒情、節奏舒緩的歌曲,如三角鐵、碰鈴等;小鈸、小鼓、小鑼適合熱鬧喜慶的音樂,特別是具有中國民歌特色的歌曲;大鼓音色、音強變化豐富,可以渲染情緒、氣氛,既能表現激昂高亢的情感,又能表現沉重悲壯的情緒。在依據音樂基本要素選擇打擊樂器時,還要充分考慮其對比性、互補性和相容性,才能演奏出符合歌曲音樂形象的伴奏音樂。如《這是什么》一課,歌曲有明顯的“嘀嗒”和“當”的聲音,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的了解歌曲,能更好的表現歌曲,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我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打擊樂器雙響筒和三角鐵,根據這兩種打擊樂器的音色特點,為不同的聲音伴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欣賞課中的打擊樂應用。
我們在欣賞課中采用的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模式,是根據欣賞內容的特點來設計與之相符的打擊樂器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欣賞作品,理解作品。如《森林狂想曲》一課中,我會讓學生用蛙鳴器來模仿熱帶雨林中各種蛙叫,充分感受熱帶雨林中動物們熱鬧的歌聲。
四、讓打擊樂器貫穿整個課堂的應用。
如何讓打擊樂器串聯起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我們最近剛剛在研究的課題,我們通過一年級教材《小小音樂家》這一課例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用一根鼓棒串聯起整堂課的音樂活動。課一開始,讓學生把鼓棒當做一只小笛子,邊唱邊圍成一圈在教室里有節奏的走步,感受歌曲節奏和節拍特點。在解決節奏難點時,又引導學生用鼓棒的尖、身等來敲擊節奏。最后還用它來模仿課中綜合的欣賞作品《那不勒斯舞曲》中的小號,可以說把這件打擊樂器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小小的課堂打擊樂器,是學生更好的走向音樂、更深的理解音樂、更樂于表現音樂的橋梁,也是學生陶冶情操、豐富想象力、開拓思維的重要法寶。音樂老師如果能將小小的課堂打擊樂器運用好,我們的音樂課堂將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將帶給我們更加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