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康昆展
目前,我國持續完善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響應能力建設,全面啟動省家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指揮決策平臺建設,省會城市和地市級醫療救治數據中心逐步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醫療救治信息系統。有效地將居民疾病控制、預防保健等工作落到實處,將醫療檔案信息資源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進行融合,形成了公共衛生信息化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的醫療咨詢、救治等服務,推動了檔案資料信息化和公共衛生數字信息系統的建設,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公共衛生檔案信息化整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信息醫學、傳感等技術資源,秉承“以人為中心”的健康服務理念,利用網絡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立從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利用、統計、編研、鑒定/銷毀于一體的整體化檔案管理體系,實現了檔案資源的管理與利用。從而建設一個智能化、物聯化、網絡化等特點的檔案信息化云平臺。
我國的公共事業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逐漸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也成了保障國家安全、全民健康的重要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薄弱,建設底子差,信息系統的設計缺少標準信息模型的指導。我國的公共衛生信息化起步較晚,缺乏深入的衛生信息學的研究和基于國家層面的衛生信息模型的統一指導。除此以外,還沒有建立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成立專門的信息化管理團隊,制定科學的整體規劃,導致信息化發展建設標準不一,總體上我國的信息系統建設存在先天不足。
(二)地區差異較大,規劃發展不均衡。戚曉鵬博士在《CDC公共衛生信息化人才隊伍現況研究調查報告》中指出,通過調查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較快,人才的教育、年輕化、專業技術背景、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的認知水平、對現有職工培訓的滿意度、人才隊伍的建設與使用方式,均優于中西部。
(三)從事衛生信息人員缺乏,發展后勁不足。調查顯示:方法利用流行病學動態數據采集平臺(EDDC)實現調查問卷的定制和在線發布,通過在線自填方式對全國省市級CDC1281名公共衛生信息化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2.7%的CDC公共衛生信息化人員既有IT專業背景又有醫學背景;接受過單位安排培訓的占74.7%;在對單位安排的衛生信息化培訓次數滿意度方面,東部地區優于中部地區;最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激勵因素中“包含獎金福利在內的收入增加”占77.8%,“職稱晉升”占52.4%;遇到更好機會的情況下會考慮離開本單位的占33.1%。目前在我國非常普遍現象是很多單位不惜花費大量的精神和財力打造專業的醫療團隊,很少將信息化管理隊伍人員納入培養對象中去,這就導致信息化管理人員認為檔案信息化建設微不足道,工作也不會十分認真,形成了后勁不足的現象。
建立覆蓋全國公共衛生疾病監測患者動態電子疾病檔案數據庫,真正實現疫情監測與全程疾病監控全覆蓋管理。實現疾病控制、醫療服務分級開放共享應用,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以上衛生醫療機構、疾病控制機構的病毒、微生物識別庫,實現病原檢索快速識別,提高識別率達到100%。建設健康信息云平臺,包括建立統一醫療衛生專網和衛生信息資源數據中心,服務于城市居民醫療、衛生和防控。整合各級醫療機構的信息資源,實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給臨床醫務人員實時提供完整的患者信息,以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指出:“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建設智能醫療服務平臺,建立衛生信息惠民網站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及健康咨詢服務。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緩解市民“看病難,看病費”的難題,真正為群眾帶來便捷、全程、優質、廉價的醫療衛生服務。
建設醫療管理與評估云平臺,加強政府的服務和管理手段,整合與利用城市醫療信息資源,為政府與行業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監管與成本績效管理決策支持,實時提供縣(市、區)衛生計生(健康)委信息查詢統計及報表管理、成本績效管理、經費分配管理等決策支持服務、為公共衛生機構提供條線業務信息整合、信息查詢統計及報表管理服務,為衛生計生(健康)委、公共衛生機構、醫院提供信息交流平臺。
云計算的優點就是將大公司處于空閑狀態的服務器等網絡設施(IAAS,PAAS)以及軟件服務(SAAS)集中管理和分配,出租給用戶,因掏十幾萬甚至上百萬金錢來購買高性能服務器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家庭個人、單位在所用的是普通寬帶,當對外訪問客戶人數過大時,內部的服務器部就極不穩定,典型的就是速度慢,如果安裝的高速寬帶專線會費用極高。還有,個人和公司的辦公服務平臺的專業軟件不同。云計算就是為了解決以上難點而提出來的,
云技術要求大量用戶參與,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隱私問題,安全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建立“云平臺安全”系統,并讓其正常運行,需要解決四大問題:第一,需要海量的云安全探針(客戶端),為網站提供感知病毒、木馬最靈敏的能力。第二,需要專業的反病毒技術和經驗,能夠及時處理上報的信息。第三,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來保障后期問題的研發。第四,必須是開放的系統,需要大量合作伙伴的加入,鞏固加強“云安全”系統的覆蓋能力。
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說:“互聯網雖然是無形的,但運用互聯網的人們都是有形的,互聯網是人類的共同家園。讓這個家園更美麗、更干凈、更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發改委等7部聯合發布《關于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設的意見》中強調:“互聯網是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高度相關的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聯網安全性和可信性;加強域名服務器、數字證書服務器、關鍵應用服務器等網絡核心基礎設施的部署及管理;加強網絡地址及域名系統的規劃和管理;推進安全等級保護、個人信息保護、風險評估、災難備份及恢復等工作。”
(一)開展統一衛生信息學模型研究。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我國部分地市逐步建設了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主要是以電子病歷數據、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共享為核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以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質量、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降低醫療費用、減少醫療風險。據數據分析,全國已建成天津等11個(37.93%)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省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河北等7省份建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北京等9省份建設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80個(28.57%)市級及485個(22.03%)縣級建設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從調查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只有區域性衛生信息平臺,服務緊限省市縣之間,這就需要國家加速公共衛生信息標準研制,并盡快建立統一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公共衛生數據字典,技術規范、指導國家公共衛生信息化的建設。
(二)頂層設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設。電子健康檔案是居民個人接受衛生服務的忠實記錄,也是公共衛生信息化資料涉及最多紀錄,加快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必將促進公共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頂層設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設,將大大提高健康資料的收集率,才能支持區域醫療協同的實現,提高居民衛生服務的可及性,真正為居民帶來接受衛生服務的便捷。
(三)加強網絡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培養網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錢,請優秀的老師,編優秀的教材,招優秀的學生,建一流的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通過組織專家對衛生信息學教材的編寫,在高校建立衛生信息專業,將熱愛互聯網事業的人才招收進來,從源頭解決網信領域人才的匱乏。
(四)加強衛生信息數據的分析與利用。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和數據處理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正步入醫療衛生的大數據時代,每時每刻都有大量新的有關疾病與健康的海量數據產生,亟須挖掘、分析和應用。通過將這些數據有效地運用,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循證決策,對以往典型案例的具體分析,針對疾病的發病趨勢和健康制定干預措施,為決策者提供快速的解決方案。
通過調查與思考,發現公共衛生檔案信息化進程及未來公共衛生信息學發展需求,探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問題,進一步將公共衛生信息化做實,更好地利用大數據為公眾健康服務,也將推動我國公共衛生事業信息化系統進一步朝著與國家信息化同步的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