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楚漩 應樂倩 余豪 楊棟 張邢煒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長期心肌缺血,可導致心肌彌漫性纖維化,表現為擴張型心肌病,伴收縮或舒張功能失常,或兩者兼有,但不能用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缺血來解釋的臨床綜合征[1-2],是導致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最重要原因[3]。ICM患者伴收縮性心力衰竭者的5年病死率為50%~84%,預后較差[4-5]。近年來,因經皮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普及,關于 ICM 患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文獻報道不斷增多[6],但以個案報道為主,缺少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SYNTAXⅡ評分對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及對周圍血管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嚴重程度的評估具有指導意義[7-10]。本研究收集了76例ICM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SYNTAXⅡ評分對ICM患者首次CAG結果進行分析,旨在探討ICM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經超聲心動圖(UCG)診斷為ICM并行CAG檢查的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明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多支病變;UCG示全心擴大,尤以左心室擴大最為顯著,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5.0cm(女性)和>5.5cm(男性),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和(或)左心室縮短速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25%;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可發生栓塞和猝死等并發癥。排除標準:其他特異性心肌病,包括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圍生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等;腫瘤、結核、嚴重肝腎疾病等影響預期壽命的重大疾病等患者。本研究經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主要儀器 荷蘭飛利浦高端便攜式彩色超聲系統(型號:CX50)、荷蘭Philips全數字化血管造影系統(型號:Allura Xper FD 10)。
1.3 SYNTAXⅡ評分方法 SYNTAXⅡ評分包括8個變量——2個冠狀動脈解剖因素和6個臨床因素[11-12]。SYNTAXⅡ評分計算方法:統一使用在線的SYNTAXⅡ評分計算器(www.syntaxscore.com),避免人工測量誤差。
1.4 檢查與分組 使用同一類型血管造影儀,對任何病變采用2個或以上相互垂直的投照體位,取有狹窄部位,計算機定量測定狹窄程度,并參照美國心臟病學院/美國心臟病學會(ACC/AHA)有關冠狀動脈病變形態的分型標準進行病變分型,初步明確冠狀動脈病變情況。CAG為同一團隊完成。經CAG檢查,76例患者分為多支病變組45例,單支病變組31例。
1.5 觀測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飲酒史、吸煙史、PVD史等臨床指標;評估兩組的冠脈病變類型,具體指標:冠脈優勢類型(左或右)、血管狹窄程度(50%~99%)、三分叉病變、雙分叉病變、開口病變、嚴重扭曲、嚴重鈣化、血栓、病變長度>20mm、彌漫/小血管病變及SYNTAXⅡ分值(上述指標來源于SYNTAXⅡ評分體系)。
1.6 隨訪方法與隨訪終點 所有入選患者均門診或電話隨訪 3~48(43.03±0.28)個月。隨訪終點:心源性死亡、非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住院(包括冠狀動脈病變需要介入或手術干預住院、心力衰竭再入院、致死性心律失常再入院等)。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ICM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并分析預后情況;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例(%)]
由表1可見,與單支病變組比較,多支病變組年齡更大,男性患者比例以及合并PVD比例均較高(均P<0.05);兩組之間吸煙情況、飲酒情況、高血壓等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進行臨床危險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臨床危險因素二元lo g i s t i c回歸分析
由表2可見,男性、年齡及患PVD是ICM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
2.2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類型特點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與單支病變組比較,多支病變組中右冠優勢型、血管狹窄超過50%的發生率、三分叉病變發生率、雙分叉病變發生率、開口病變發生率及SYNTAXⅡ分值均明顯增高(均P<0.05)。兩組之間嚴重扭曲、嚴重鈣化、病變長度>20mm以及彌漫/小血管病變的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 單支病變組29例完成隨訪,多支病變組41例完成隨訪。隨訪中多支病變組有6例(14.63%)患者死亡,分別死于心力衰竭及腦血管意外,有2例因心肌梗死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6 例在隨訪期間因心律失常再住院(4例置入心臟起搏器),3例在隨訪期間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合計MACCE發生率為41.46%;單支病變組有4例(13.79%)患者死亡,分別死于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3例在隨訪期間因心律失常再住院,1例在隨訪期間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合計MACCE發生率為27.58%。
兩組患者的生存曲線圖,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的生存曲線圖
由圖1可見,從患者確診為ICM并行CAG檢查后開始隨訪,2年時單支病變組和多支病變組生存率分別為92.4%、93.6%,3年時分別為79.0%、76.2%。
2.4 影響多支冠狀動脈病變ICM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2.4.1 單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 根據SYNTAXⅡ評分模型,對45例ICM合并多支冠脈疾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特點分析,選擇冠脈優勢類型(右)、血管狹窄程度(50%~99%)、三分叉病變、雙分叉病變、開口病變、嚴重扭曲、病變長度>20mm、嚴重鈣化、彌漫/小血管病變、SYNTAXⅡ評分等10項可能的預后危險因素進行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見,血管不完全狹窄(50%~99%)和雙分叉病變對預后的影響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余8項對預后的影響未達到統計學意義。
2.4.2 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 對上述2項可能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發現,雙分叉病變是多支冠脈病變患者預后的獨立預 測 因 子 (HR=31.540,95%CI:2.360~421.464,P<0.05),雙分叉病變發生率高,且對預后影響不良。

表3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類型比較(例)
相比特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而言,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13]。通過對ICM患者早期臨床數據分析,評估冠狀動脈病變進展風險因素,進行適當干預,可以控制病情。本研究中對單支病變組和多支病變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高齡、男性及患PVD是ICM患者有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由此可見,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ICM患者更易發生多支冠脈病變。
2005 年,Sianos等[9]提出 SYNTAX 評分,SYNTAX評分對冠脈病變復雜程度的評價更加客觀準確,包括血管狹窄、三叉病變、分叉病變、開口病變、鈣化病變、扭曲病變等10項病變特征。2013年Farooq等[10]在Lancet上提出SYNTAXⅡ評分,SYNTAXⅡ評分較SYNTAX評分更符合臨床個體化決策,該評分方法在ACEF(Age,CrCl,LVEF)模型的基礎上將解剖、臨床因素與SYNTAX評分結合,旨在幫助臨床醫生更恰當地選擇復雜冠心病患者血運重建的方法。2014年,歐洲心肌血運重建指南中指出,SYNTAXⅡ評分可作為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治療后中遠期發生MACCE(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卒中及未計劃的再次血運重建再入院)的風險評估工具[12]。2016年,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新增推薦SYNTAXⅡ評分用于PCI或CABG患者的危險評分[14]。

表4 影響多支冠狀動脈病變I C M患者預后的單因素C 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
本研究對76例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隨訪發現,多支病變組2年生存率93.6%,3年生存率76.2%。有6例(14.63%)患者隨訪期間死亡,分別死于心力衰竭及腦血管意外,11例(26.83%)隨訪期間再入院(包括冠脈病變需要介入或手術干預住院、心力衰竭再入院、嚴重心律失常再入院)。
本研究發現76例患者中,冠狀動脈屬于右優勢類型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較高,可能與右優勢型患者其左主干及其分支血管較細,更易發生主要血管的狹窄;且雙分叉病變是影響多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建議增加SYNTAXⅡ評分在預測右冠狀動脈病變患者術后MACCE發生的臨床應用。
同時,臨床上對于SYNTAXⅡ評分值較高(>32分)的多支血管病變的患者,建議行CABG治療,尤其是存在雙分叉病變的ICM患者,改善多處血管狹窄導致的急性全身癥狀。需要臨床醫生給予密切關注,結合患者身體狀況,隨時調整血運重建方式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ICM導致心力衰竭的發生不是個案,是ICM患者的心肌功能異常繼發冠狀動脈病變,還是因冠狀動脈病變繼發心臟供氧不足導致的心臟擴大,其中的機制仍不清楚。
然而,本研究中還有至少兩點局限性應當被提出:第一,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由單一中心的小數量患者組成,因此存在高度特異性和同質性。如果能夠增大樣本量,并且是多中心的研究,則研究結果將會更有代表性。第二,本研究是一項回顧性分析,是否對ICM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檢查是根據臨床醫師的判斷進行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并非隨機分組。如果能夠對全部ICM患者行CAG檢查,則結論更具有代表性。因此,若將本研究結果應用到臨床上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