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秒
摘 要:本文針對音樂教育方向學生的聲樂學習,開展循序漸進、系統的訓練,針對重點培養中小學教師的目的,進行聲樂教學探索研究。
關鍵詞:朗誦;西方音樂發展;藝術修養;經典作品教學;歌劇詠嘆調教學
1 外國聲樂作品教學必要性研究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總有一些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唱外國聲樂作品,或者覺得學唱外國聲樂作品困難重重,存在語言不通、不清楚唱的是什么意思、發音不熟悉、咬字吐字練習難度大等問題,畏難情緒導致學生更不愿意唱外國作品。因此,有必要研究演唱外國聲樂作品的必要性。
1.1 歷史發展追溯
我國現今的聲樂演唱方法主要源于西方的聲樂學派。西方的聲樂藝術形式發展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期,單音音樂發展就出現了聲樂演唱的形式,中世紀出現的格里高利圣詠更是使聲樂發展到新階段,歌唱的形式也發展出獨唱、齊唱、交替演唱和應答演唱等多種形式。后來歌劇誕生,進一步完善了歌唱的形式,迅速提高了歌唱技能的水平。
1.2 發音特點探索
對學習聲樂的人來說,在學習之初就會接觸一些意大利語的發音,這對聲音線條訓練非常有益。意大利語又被稱為“歌唱的語言”,因為它的發音很適合用來歌唱,它的元音更有利于歌唱時的發音,讓人感到咬字吐字更容易,對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更快進入歌唱狀態的一條捷徑。
1.3 音樂理論基礎
對西方音樂的學習是音樂學習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關系到音樂的承前啟后、現代音樂的發展史等,是建立和完善音樂理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2 基礎教學研究
2.1 漸進式訓練
音樂教育方向的學生在聲樂學習上,應循序漸進,練成扎實的演唱基本功。低年級的學生應著力于聲樂基本功的訓練,通過練習做到音色統一、流暢,氣息穩定均勻,通過一些音域不寬、旋律流暢、音階跨度不大的藝術歌曲練習,達到聲音通暢、音色統一、吐字咬字清晰的目的。
可以選擇的歌曲包括《乘著那歌聲的翅膀》《桑塔·露琪亞》《我親愛的》《西班牙女郎》《紫羅蘭》《致音樂》《小夜曲》(舒伯特)、《搖籃曲》(舒伯特)。這些歌旋律優美,歌詞量比較少,對人們來說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對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
2.2 歌詞朗誦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存在的學習誤區的整理和研究,探索多種方式以啟發和引導學生,逐步讓學生養成學歌必先朗誦歌詞的習慣,逐步糾正咬字發音和培養情感。
(1)學習誤區研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外國作品的時候都習慣一拿到譜子就“哇啦哇啦”地學唱,這種學唱的方法是一個樂音對一個音標、音節地唱,本來很長的一個詞被四分五裂成了一個個獨立的音節,再演唱出來,音節的重音沒有了,單詞的連貫性也沒有了。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也聽不懂。外國專家在課上問學生“你唱的是什么語言?”,學生回答“意大利語”,專家直搖頭,表示聽不懂,這不是意大利語。可見這種生搬硬套的學唱方法是要不得的,是藝術學習道路上的阻礙。
因此,教師必須探索多種方式以啟發和引導學生,例如給他們準備個別外國人演唱中國聲樂作品時咬字發音不標準的典型案例,讓學生談談作為聽眾的感受,讓他們從主觀上意識到咬字和發音的準確對演繹外國聲樂作品的重要性。
(2)朗誦情感訓練。聲樂作品本身就是音樂旋律和語言文字的完美組合,通過多種歌唱形式,表達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我們在聲樂學習中先朗誦歌詞,有助于領會歌曲原創者的情感表達意圖,把握歌詞抑揚頓挫的重點,更有助于演唱時對歌曲含義的詮釋和二度創作。此外,在演唱外國藝術作品前,完整、流利地朗誦歌詞,也有助于我們學習外文單詞,幫助我們體會不同語言的發音風格,使我們的咬字吐詞能夠像說話一樣自然流暢,行腔運氣字正腔圓。
(3)朗誦發音訓練。我們提倡學生在學習新歌的時候,先把歌詞抄寫出來,針對每一個外文單詞進行音標注釋和單詞直譯。通過逐字讀寫翻譯,可以強化記憶。尤其是基礎欠缺的學生,更有必要先正確地朗誦好每一個單詞,并弄清楚每一個單詞的意思,然后再進行歌詞朗誦,一邊朗誦,一邊還要琢磨歌詞的意思,這樣對外國藝術作品的理解才會更加細膩、透徹。雖然這個工作的開始階段會比較煩瑣、枯燥,但是一旦形成習慣后,學生會發現這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能夠快速提升語言功力和藝術修養的良好途徑。
2.3 藝術修養訓練
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就業面向的是社會各中小學校,在外國聲樂作品的接觸和掌握上應該和表演專業的學生有所區別。我們培養的不是歌劇演員,不需要塑造舞臺形象、不需要讓人瞠目結舌的嗓音和過多炫技的演唱。我們應該培養具有音樂教育特殊屬性的新一代音樂工作者。藝術修養方面的學習與熏陶是基礎,建議從大學二年級開始。
(1)訓練歌曲的選擇。我們應該多選擇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的詩人以及音樂家創作的作品,選擇可以體現特定文化背景條件下的藝術歌曲,這對學生以后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有極大的幫助。
西方音樂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古代音樂時期(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中世紀音樂時期——文藝復興音樂時期——巴洛克音樂時期——古典主義音樂時期——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印象主義音樂時期——現代主義音樂時期。由于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音樂沒有固定的記譜形式,多為口口相傳,所以我們教學參考的聲樂作品可以從有譜記載的中世紀時期開始。
以下列舉了不同時期音樂家的代表作品及特點:
第一,亨德爾(1685—1759)的作品大多是清唱劇的形式。清唱劇是一種大型套曲結構,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由多種聲樂曲以及管弦樂隊組成,其中包括詠嘆調、宣敘調、重唱以及合唱,介于歌劇和康塔塔之間的多樂章大型聲樂套曲,包括獨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其中,各樂章的歌詞在內容上較康塔塔更具有連貫性。與歌劇不同的是,清唱劇沒有布景、服裝和動作,多在音樂會上演出。其中,亨德爾的《彌賽亞》是學生必須熟知的,著名的選段有《哈利路亞》《歡樂吧!》《他們的腳步何等優美》。
第二,海頓(1732—1809)的清唱劇作品《創世紀》中的天使長加白利(女高音)的詠嘆調《讓大地長出青草》,這個唱段是這部神劇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曲。《雄鷹振動強健的翅膀在空中翱翔》也是其中的經典唱段。他的藝術歌曲還包括《美人魚之歌》《靈魂的歌》。
第三,巴赫(1685—1750)的聲樂作品,我們主要學習他的康塔塔詠嘆調,其中的《讓心中充滿上帝的美妙火焰》(選自第1號康塔塔《晨星閃耀是多么的美麗》)、《嘆息、淚水、憂郁、苦難》(選自第21號康塔塔《我有很多憂愁》)、《這一時刻,快到來吧!》(選自第30號康塔塔《高興吧,得救的羊群!》)、《最親愛的耶穌,這是我的祈求》(選自第32號康塔塔《最親愛的耶穌,這是我的祈求》)、《用低沉微弱的聲音》(選自第36號康塔塔《你們愉悅地高飛吧》)。
第四,莫扎特(1756—1791)的音樂風格清新、明快,無限童真和美好,例如《紫羅蘭》《兒童游戲》,他的作品演唱起來靈活、連貫、旋律優美,很少有音階的大跳,但對語言吐字、氣息連貫性的要求比較嚴格,例如《渴望春天》《致克羅埃》《親切的平靜》《搖籃曲》。
其他可選擇的具體歌曲還有《他們的腳步何等優美》《讓大地長出青草》《美人魚之歌》《晨星閃耀是多么的美麗》《最親愛的耶穌,這是我的祈求》《紫羅蘭》《渴望春天》《致克羅埃》《親切的平靜》《搖籃曲》。
2.4 進階教學研究
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生應該慢慢接觸一些具有難度的藝術歌曲和簡單的歌劇詠嘆調。
德奧法的藝術歌曲是鋼琴伴奏、詩歌歌詞和人聲三者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當演唱者演唱時,鋼琴已經成為音樂的一部分,人聲和鋼琴旋律就像人的兩條腿,一起行進、一起流動、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甚至鋼琴有時候會像賦格一樣各自行進,或者旋律完全不一樣。這時候對學生的視唱能力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有些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甚至可以像獨奏曲目一樣單獨彈出來,優美動聽。但是藝術歌曲對學生的藝術修養以及聲樂基本技能的要求更加嚴格,它在聲音的線條上要求氣息穩定、均勻,氣息的支撐時間更長,音量上往往要求控制為輕聲或半聲的吟唱,咬字必須清晰如說話一樣,歌詞的數量加大,作品中每一句歌詞的處理更加細致到每一個詞。由于藝術歌曲的歌詞很多來自詩歌,所以學生在歌曲情感表達上更要下功夫去揣摩,這個時候,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就體現了它的重要性。藝術歌曲有的是帶有感情的故事如《鱒魚》《野玫瑰》,有的是詩歌的朗誦如《紡車旁的格里晴》《獻詞》《星夜》等。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藝術歌曲的同時,也要注意對鋼琴伴奏譜的熟悉,一唱一和才能完全融入音樂,讓音樂流動起來,鋼琴音樂對歌曲情緒能夠起推動作用,更利于歌曲情感的表達。有些鋼琴伴奏旋律完全與歌曲旋律分開進行,只會在某一個音或是和弦上有重合,這時就要求演唱者更加熟悉鋼琴伴奏譜,不然就會不知道如何唱下去。
這一階段的學生,建議多唱施特勞斯、福雷、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沃爾夫的作品,其中經典的作品有《明天》《我愛你》《你是我心上的小王冠》《小夜曲》《奉獻》《愛之歌》《愛情的喜悅》《牢房》《月光》《愛的忠誠》《O wüsst ich doch den Weg zurück》《Das M?dchen spricht》,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致夜鶯》《紡車旁的格里晴》《天鵝之歌》《Volksliedchen》《Jasminenstrauch》《獻詞》《兩個禁衛兵》《林中問答》《月夜》《隱衷》《阿格尼絲》《誰置自身如此孤寂》。
同時學生在這一階段也可以適當演唱一些抒情的歌劇詠嘆調,但是不要過于追求戲劇性,可以選擇莫扎特的《你們可知道》《美妙時刻即將來臨》《年輕姑娘應該懂得》《求愛神給我安慰》和普契尼的《我親愛的爸爸》等。
3 歌劇教學研究
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應該更廣泛地接觸不同時期、不同作家的歌劇詠嘆調代表作品。
3.1 歌劇藝術本質
在筆者看來,歌劇藝術是聲樂演唱的升華,歌劇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
3.2 歌劇與藝術歌曲對比
學習歌劇和藝術歌曲的不同之處在于:
第一,藝術歌曲是完全依靠嗓音來演繹作品,歌曲中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能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而歌劇中的唱段,是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和舞臺人物形象的高度融合,需要更加完整、生動的人物形象刻畫,要從更多方面去感悟。
第二,在情感的表達上,藝術歌曲的處理細膩、耐人尋味;而歌劇因為要在舞臺上刻畫、濃縮人物的性格,更強調戲劇性,體現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沖突,所以更加外向和奔放,塑造出來的聲音特點也更具戲劇性。
第三,在音量的控制上,藝術歌曲一般都是由詩歌配合音樂旋律寫作而成,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而且藝術歌曲的伴奏一般都是采用鋼琴,所以無須過大、激昂的音量,這種述說式的歌唱,一般要求聲音一定要進頭腔,強調面罩共鳴,聲音集中而明亮,吐詞清晰,音色強弱對比;而歌劇的音色,有時候為了滿足刻畫人物的內在需求,必須更加洪亮,因此更需增加胸腔共鳴的效果,以做到全身的歌唱。
3.3 教學歌曲選擇
針對音樂教育方向的學生,教學選擇的歌劇作品應該是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典型代表意義的作品。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代表作有: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威爾第的《弄臣》《茶花女》《托斯卡》,普契尼的《圖蘭朵》《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比才的《卡門》。
具體的歌曲選擇有:《哪里去了,美好的時光》《鞭打我吧!》《我心愛的寶貝》《親切的名字》《每逢那節日到來》《獻身藝術,獻身愛情》《聽我說,主人》《多蕾塔做了什么美夢》《永別了,過去的美夢》《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哈巴涅拉舞曲》《人們叫我咪咪》《漫步街上》《晴朗的一天》《笑之歌》《晚風你展開翅膀》。
經典的唱段遠遠不止這些,老師可以將其羅列出來,作為視唱視聽歌曲讓學生欣賞,可以達到普及歌劇知識的目的。
4 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實訓培養
大四的學生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教師隊伍里的生力軍。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放手讓學生扮演教師,相互糾錯和指導聲樂作品的演唱,模擬課堂教學,讓學生盡早開始角色的過渡,不至于以后真正走上講臺時感到手足無措。這種辦法也能讓學生從主觀被動的吸收式學習,轉向客觀主動的思考式學習。此外,在對同學的指導中,學生也能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更注重對聲樂作品的剖析和規律的把握,在學習中掌握一定的聲樂教學法。
5 結語
對外國聲樂作品進行分階段、分類精選的教學方法,有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聲樂技巧水平,豐富學生的外國聲樂作品量。對外國聲樂作品中文化元素的剖析,能讓學生從更多層面理解和掌握作品,真正感受外國聲樂作品的魅力與內涵,促使學生音樂素養全面提升,使其能在今后的教學崗位上切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