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珍?廖保華

摘 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如何傳承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今文化遺產研究的重點。筆者走訪湖南省昆劇團和桂陽湘劇團,對湘昆的起源、發展、視覺藝術等進行調查研究,提煉其視覺藝術進行藝術創作研究。本文分別從湘昆視覺藝術創作的價值和意義、藝術特色、創作構思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湘昆;視覺藝術;衍生品
湘昆作為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是被譽為“百戲之祖”“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的分支劇種。據考證,明朝萬歷年間昆曲傳入湖南,并與湖南的湘劇、祁劇、巴陵戲、辰河戲、荊河戲、武陵戲等相融相生,在不斷傳播與演繹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湖湘昆曲藝術。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簡稱,別名桂陽昆曲,與蘇昆、北昆并稱為昆曲三大流派。在表演藝術方面,湘昆既保持了昆曲優美細膩的傳統風格,又體現了湖南“辣”的地方特色,即為“清新”“淳樸”“有山野氣”,在演唱、吐字行腔、唱腔、表演藝術、服飾、妝容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湘派昆曲特點。
時至今日,湘昆與其他傳統劇種一樣在現代生活中逐漸式微,陷入了只存在于少數人“圈內文化”的困境。湘昆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也需要藝術創作者的主動擔當作為。本文正是基于繼承與創新湘昆,以優化湘昆的傳播渠道、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為研究對象,通過挖掘整理湘昆藝術元素和理解把握傳統經典曲目人物形象,以藝術設計的手段進行藝術形象再創作,并應用到相關衍生品的創作上,形成既傳承湘昆藝術經典,又體現湘昆藝術特色,還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的系列作品開發設計。本文的主題則以“百戲之祖的湖湘演繹”冠之。
1 湘昆視覺藝術創作的價值和意義
1.1 湘昆視覺藝術創作研究價值
昆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湘昆作為昆曲的湖湘分支,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昆曲到湘昆的演繹,本身已經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最好詮釋。但很顯然,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傳統戲曲包括昆曲、湘昆,因為逐漸與生活脫節,這種脫節既包括題材內容方面,也包括藝術手段方面,還包括傳播途徑方面,已經逐漸虛化為精神文化印記,其觀眾基礎、群眾基礎日漸消逝。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如果沒有觀眾基礎、群眾基礎,最終只能成為歷史的慨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對于民族文化的護“根”行動,既要有國家和各級政府、各種組織的大力倡導和支持,更要讓“根”活起來——即立足于促使其生長成參天大樹的傳承與創新。
本研究的價值在于將湘昆視覺藝術轉換成文化產品,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活”的文化喚起人們對昆曲的興趣,特別是主動遵循傳播學的“三原則”,即兒童原則、女性原則和寵物原則,這三者是有效傳播的三個角度。一方面,把湘昆藝術形象以現代藝術形式塑造成卡通的形象,在孩子們的潛意識中播撒湘昆藝術的種子,不斷增強其藝術審美認同感,另一方面,通過藝術衍生品的創作,把湘昆藝術形象變成生活日用品等活態傳播媒介,從而沖破高雅的湘昆藝術與平常的現實生活之間的藩籬束縛,這有利于湘昆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1.2 湘昆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意義
本研究的現實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響應和貫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號召——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行動。要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創作具有新時代特點、符合當代審美情趣與審美需求、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藝術作品和藝術衍生品,喚起人們對湘昆藝術這朵傳統文化奇葩的關注,進而影響和帶動人們更多地關注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繁榮民族文化發揮聰明才智、貢獻力量。二是從基于湘昆藝術這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作品創作,到以其為基礎的藝術衍生品的創作,具體而言,就是把湘昆藝術形象以現代藝術形式塑造成卡通形象,在潛移默化中播撒湘昆藝術種子,不斷增強其藝術審美認同感,另外,通過藝術衍生品的創作,把湘昆藝術形象變成生活日用品等活態傳播媒介,從而沖破高雅的湘昆藝術與平常的現實生活之間的藩籬束縛,這種創作探索路徑如果驗證可行,將對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示范和參考作用。
2 湘昆視覺藝術創作的藝術特色
一是堅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創作基調。在創作選材方面,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湘昆的傳統經典曲目再現為創作對象;在構圖形式上,借鑒頗具歷史淵源的長卷龍鱗裝形式來創作,這是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構圖形式,歷史上許多作品都采用這種構圖形式,有利于創作內容與創作形式的有機融合。
二是堅持多種藝術形式糅合的創作風格。一方面,既以傳統的藝術形象為素材,又借以現代的藝術手段來渲染,努力做到傳統與現代融合。例如,在人物塑造上,全卷采用卡通漫畫的表現手法來塑造和刻畫湘昆戲劇,整幅作品以數字技術的形式來呈現,力爭表現出湘昆藝術人物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既有具象的經典曲目再現,又有打破時空的湘昆曲目人物形象群生相的巧妙組合,努力做到了具象與抽象的有機統一。
三是堅持“藝以載道”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貫徹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導向,主要選取湘昆傳統經典曲目中弘揚富有“真、善、美”內容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藝術形象進行創作設計,努力在傳播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在創作實踐中,堅持在繼承中創新的時代擔當精神,自覺擔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為民族復興大業和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貢獻力量。由此而輻射吸引、喚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吸引更多藝術創作者、學者和專家的共同參與和行動,共同為繁榮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謀求民族復興而奮斗。
3 湘昆視覺藝術創作構思
湘昆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有貼近生活的藝術新作的不斷涌現,更需要廣泛的觀眾基礎、群眾基礎。根據傳播學的“三大原則”,從娃娃抓起,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其對湘昆形象的審美認知,從而拓展和夯實湘昆的群眾基礎,進而夯實觀眾基礎,是傳承與創新湘昆的有效路徑。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將以卡通漫畫的形式,以長卷龍鱗裝為表現載體,對湘昆經典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和藝術再現,這其中涵蓋了湘昆四百多年的經典曲目,在此基礎上折射湘昆的歷史演變,其人物背景將采用打破時空的表現方法,把各時期代表性曲目人物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既可以形成演繹湘昆歷史的長幅畫卷,又可以單獨拆分成約十五組統一于湘昆藝術特點的卡通人物群生相。為了更好地在現實生活中弘揚湘昆藝術,提升湘昆藝術傳播的有效性,擬通過創作設計以湘昆藝術元素為基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衍生品活態傳播媒介,達到進一步強化湘昆藝術的傳播、弘揚的目的。
在作品創作中,尤其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一是主要選取弘揚“真、善、美”、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藝術形象進行創作設計,在傳播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注意以中國傳統美學為基本導向,用富有民族特色藝術元素的創作設計手法來豐富具有現代意象的卡通人物形象的塑造;三是貫徹“百戲之祖的湖湘演繹”主題要求,既要有利于傳統經典湘昆曲目人物的現代再現,也要注意把握和展示人物背后是湘昆的歷史演繹過程,是湘昆形成、發展、繁榮和走向大眾、走向世界的過程。
另外,長卷龍鱗裝的創作也是向偉大的昆曲藝術、湘昆藝術的致敬,向為湘昆藝術的形成、發展、興盛作出努力和貢獻的表演藝術家們的致敬。